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是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以综合承载力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城乡三次产业承载水平的角度,初步构建评价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和模型,对商丘市2000-2009年城乡三次产业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呈现超载状态,城镇虽尚可载但水平不足,城乡综合承载力与现有人口规模基本持平,区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待提速。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拓展城市市区和功能新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
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看,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新疆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疆经济资源严重匮乏,区域经济发展迟缓,动力不足;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看,无论是以全国为参照区域,还是与其他四个自治区相比较,土地资源仍然是新疆人口最主要的承载资源;从综合承载力看,新疆综合承载力虽大于实际人口数量,处于富余状态,但是,目前新疆人口质量总体水平仍较低,易形成对资源环境的掠夺性开发、破坏性使用和低效率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失衡。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教、医疗卫生多方面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5个类别16座中心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测度,引入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承载力提升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心城市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其中A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高,C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低;在动态变化上,大多数城市的承载力变化呈相对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安徽省大部分城市均为可载状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科教、医疗卫生和经济方面发展滞后是制约安徽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应重视科学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助力经济发展,以达到提升综合承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前提和基础,文章根据"十一五"规划对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构建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值法的国土空间综合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国土空间综合评价,可为有关部门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选择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 978~ 1 995年广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极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1 )广西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 ;(2 )土地资源是广西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3)经济资源承载力有赶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现状出发,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多目标规划评价预测模型等,分别评价和预测了该区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承载力以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参考单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提出提高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分析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并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从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环境支撑四个方面构建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该省16个城市的科技人力资源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作为"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文化对人地关系的现实切入和共时转换,不仅是"一带一路"境内国土开发的空间展示,而且是"一带一路"境外人化自然的空间拓展。在现实性上,文化国土的空间地域与土地文化的价值意蕴,构成了中华国土文化的空间定位与内涵意旨;国土文化的物态化转换与规划、利用、整治的价值刻写,形塑着土地开发的均衡国土空间;国土开发区位、结构与生产的空间集聚,演绎着文化物化与"一带一路"发展的空间对接。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9,(1):121-132
与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精准脱贫扶贫的路径之一。理论上,城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端。然而城市是否具备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承载力?论文选取1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承载、资源承载、财政保障能力和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四个层面构建城市承载力测算体系;从生产要素、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生活方式、生态环境五个维度构建衡量城乡融合度指标体系,运用RAGA-PPC(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对二者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保障能力以及城市未来发展潜力对城市承载力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承载力较高的城市多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经济融合和公共服务融合是影响城乡融合水平的主要因素,其区域特征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明显高于中西部城市。为精准施策,以城市承载力评价值0.5、城乡融合绩效综合评价值2.7为坐标原点,建立虚拟战略坐标,将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进行类型划分为:示范型城市、潜力型城市、更新型城市、特别关注型城市。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城乡融合的区域态势,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诉求,因城施策的政策着力点为:示范型城市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共兴共享;潜力型城市通过城"拉"乡"强"双向发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更新型城市以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为着力点,培育城乡融合发展新动能;特别关注型城市以制度创新提高城乡融合发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新才  王方 《兰州学刊》2012,(11):101-104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以全国和甘肃省作为参照区域,动态分析了1998~2008年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兰州市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且经济资源成为兰州市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实际人口、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发展是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两型社会"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程度是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和比较的重要内容.以自然资源丰裕度、资源使用效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为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动态集对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发现了各省资源环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现代意义的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平台,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土地整治起步较晚,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模式进行转型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土地整治的整治对象、目标效益和路径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整治转型的改进建议。本文认为针对当前土地整治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亟需以"田、村"为重点,注重存量建设用地综合整治,力推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扩展资金渠道、推进公众参与、注重差别化调控,构建国土综合整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土地自然力是土地对生命有机体支撑力与承受环境压力的永动均衡系统,只有在高层次上保持均衡,才具有可持续性.土地承载力是对土地自然力系统状况的度量.应构建包含原生态土地承载力和废弃物吸纳力的"双核"指标体系,以给监管者真实可靠的土地承载信息.同时,应加大土地养护力度,提高"双核"承载能力,土地自然力及其承载力的可持续性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2003~2012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两个方面设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方法进行数据降维,构建综合评价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测量区域内部的差异变动.实证结果表明,十年间,我国农业发展分布不均衡,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部到北部到西部再到中部逐渐递减的趋势,31个省(市、区)分为三类区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差距逐渐扩大.安徽省发展起点低,发展速度快,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和其他省(市、区)在农业投入和农业产出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是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设计的重要依据.以广西典型喀斯特县域--都安县为研究案例,综合运用GIS、网格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和方法进行都安县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构成都安喀斯特土地利用系统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土地可持续利用亦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可区分为:不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中可持续性、较强可持性、强可持续性等五个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五种都安喀斯特土地可持续利用优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对资源承载力是将理想状态区域作为参考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进行对比,得到相对意义上的资源在某区域内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以全国为参照区,依此计算我国东、中、西部相对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东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现状及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比较的综合分析,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三江源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由此决定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合考察自然、经济等因素,对三江源区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进行了测算,结论是该地区人口规模已超出土地生产能力的承载限度,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应尽快采取得力有效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根本性社会制度,关系着民生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根据承载力概念对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内涵进行界定,提出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对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各子系统间耦合度逐年下降,系统耦合协调能力也在逐渐减弱。其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与耦合协调度最高,东、中部地区相对较低。此外,东部地区经济子系统对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影响最大,社会保障子系统次之,而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子系统的影响程度最高。增强社会保障系统承载力,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保证社会保障分配的合理、高效,实现社会保障承载系统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采用泰尔指数和区域分离系数定量分析近十年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总体水平与空间变化特征:即随着安徽省皖北、皖中、皖江、皖南四大区域的工业经济空间发展出现了差异扩大,四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总差异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对安徽省四大经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差异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其动力机制也更加复杂.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并由此提出今后构建和谐的城市居住空间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