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7,(3):47-54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共享经济的产生与蓬勃发展。共享经济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共享平台而形成的新型经济组织方式,它革新了经济组织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组织合作关系。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应加强行业监管和引导;创新监管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加大政府对共享经济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共享平台的发展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共享经济发展环境;强化共享平台信用体系建设,引入保险公司进行押金、违约金等担保,降低参与共享平台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安全和民生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需充分认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梳理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加强监管基础建设、明晰监管责任主体、强化监管技术支撑和完善监管法规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探寻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路径,推进我国食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食品安全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性"和"灵活性"特点的理论分析,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年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实际,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举措,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主导各地经济政策实践,而其有效推进离不开对当地经济发展形势与规律特征的科学认识。本文分析了茂名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演进态势,认为结构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其角色作用越来越显化。茂名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须对接现有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从产业和要素层面发力,并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6):92-100
自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提出以来,发展绿色金融已逐步成为各国经济关注的主题,也是推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国,推行绿色金融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深刻把握其内涵,将绿色金融积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战略中,在开放中不断优化和探寻其发展路径。中国绿色金融的理论内涵就是以金融支持为杠杆手段,以推进中国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目的,以促进绿色贸易、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加快经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特点。本文结合制约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产品创新不足、市场机制不健全等瓶颈问题,从八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金融实现路径:一是积极推行绿色融资管理,优化发展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二是尽快完善绿色金融的法制法规建设;三是加快绿色金融市场机制建设;四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及业务模式;五是鼓励绿色发展项目的投资组合;六是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引导作用;七是培育好中介服务体系;八是完善信息共享,强化部门合作。  相似文献   

6.
7.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延续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扩大内需及产业链的完善正是重要的抓手,这也对我国整体社会信用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居民信用所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国内外贸易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有着突出贡献,其不仅能够保持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更能加快促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过程中,要重视政府层面和资本市场层面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治理水平;补齐制度短板,发挥资本市场关键作用;增强信用意识,完善增信措施;发挥信用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稳增长、保态势、调结构、抓转型、防风险、促稳定,全省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外贸形势持续下滑的态势依然没有缓解。下半年要抓住宏观政策持续宽松、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以及稳增长累积效应显现的有利条件,加大全面创新力度、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增加投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新经济"、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努力改善民生福祉,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9.
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上是收缩信用的过程,经常会伴随较大的金融风险。根据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能够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的过度扩张又可能引发货币和信用危机。通过去杠杆收缩信用,可能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虚拟资本价格下降、社会信用关系崩溃等问题。我国经济在去杠杆释放金融风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债务违约现象增加、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隐藏的金融风险逐步暴露等。为了实现良性去杠杆,当下需要创造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采取措施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追求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问题凸显的重大举措,是一次理论联系中国实际的"中国化"创新。面对国内要素禀赋结构转换、技术后发优势减弱、市场机制扭曲以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等不利影响,应通过"供给+需求"双侧调控有效配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来促进经济发展.大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是:突出顶层设计,在要素保障上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扭住关键节点,在主体生成上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放大政策红利,在产业潜质上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供需双侧发力,在高端构架上厚植精准施策端口.  相似文献   

13.
近十多年来,随着政府对民生的大力度投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连续7年快于经济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增长与分配格局呈现出改善的势头。但是,由于拉大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很多体制性和机制性因素并没有完全被消除,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仍然比较严峻。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继续推进分配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力争建立起一个稳定预期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的体制机制,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当代实践方式的变革引发哲学思维的辗转,经济问题亦变为哲学对象。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其蕴含深刻的生产思维变革,亦已成为研究当代中国人历史思维、哲学思维变换的重要线索。一个经济学概念已成为一个历史哲学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大逻辑和微观错综结构出发,深刻把握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运动,在问切经济的同时,也悉显哲学新思维。逻辑批判思维、非线性思维、发生学思维、主客交互思维、高阶共赢思维和大数据中介思维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予哲学思维的新开篇或新洞彻。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经济的复杂性充分显现,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客观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关系。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从全球视野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工业领域中长期发展动力。另外,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区域重大战略和企业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回应当前国内经济关切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战略采用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主体适应客体到客体适应主体、从机遇主义到独步"无人区"、从局部延伸到交叉颠覆、从对称性跨越到非对称性跨越等新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方法论是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路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科技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基础实际,对四川基于科技创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育主体、强技术、搭平台、促转化、创模式、合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较之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同样有着"供给—需求"的矛盾关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需求侧呈现三大根本性转变,即整体状态"由静变动"、纵向结构呈"葫芦型"特征以及横向结构显现"土客二元"矛盾。这些重要转变引领并要求社会治理的供给侧积极应对。对此,有三重调整路径可资遵循,即组织方式的弹性化转向、公共服务的大统筹升级和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重构。  相似文献   

20.
从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注重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部署。该文在解读需求侧管理的提出背景和历史依据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逻辑,指出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如何理顺分配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有效需求力,如何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打通和补齐市场流通中的堵点和短板,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而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阐明需求侧管理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人民美好生活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