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亮 《中州学刊》2015,(4):78-82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老人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机构养老逐渐为人们接受并成为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重要选择。但是,我国养老机构普遍面临"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老人对养老和医疗的双重需求,要求打破养老和医疗之间的分割界限,建立集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主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发展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面临政策支持不足、养老机构缺乏资金、医保结算难以实行、医院参与医养融合缺乏动力等诸多困境。因此,未来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应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入手:在政策层面,要规范管理,完善医养融合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及社会保障体系;在管理层面,要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推动医养融合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在操作层面,要整合资源,通过内设、转化和合作方式构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服务新模式,真正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2.
医养结合是当前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这项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视角,以"医"为主较为主流,因此出现了以医代养、侵蚀医保、功能不清、专业不足、成本较高等失序、失效现象。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应回到养老服务视角,确立长期照护理念,明确医养结合中"医"的健康管理、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置和医疗护理等特殊功能,聚焦失能失智老人,分类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评估机制,打造一批专业照护机构,探索构建医护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有效机制,切实提升护理服务队伍职业能力,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龄化趋势使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成为养老的焦点和难点.社会化照护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要.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等功能特点,将之用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将物联网应用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在现有家庭、社区及机构三大供给主体的基础上增加物联网这一供给主体,探讨物联网应用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医养结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下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点内容和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四大核心理念——"大健康""全周期""全人群"和"大环境"。目前,我国在医养结合服务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养中设医""医中设养""医养合作"和"依托社区发展医养结合"的四种发展模式,为机构、社区、居家老人提供了专业的健康养老服务。但由于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尚处在探索阶段,仍面临政策理念、体制机制、专业人才和信息共享等方面问题的制约。为此,笔者提出了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健康路径,即优化政策设计理念,构建按需有序的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充分挖掘专业人才资源,建立长效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健康养老数据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高龄失能老人快速增加和老年人家庭独居化空巢化日益严重等特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本文通过探究SQ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以社会工作者的视角观察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讨服务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10):37-44
医养融合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保障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增强了养老机构的医护功能,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养老功能,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改善老人健康状况的有效举措。本文提出了我国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总结了当前我国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主要途径,分析了医养融合养老服务面临的困境,从发展公共产品的角度提出了政府在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应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拉萨市养老机构现状 养老机构类型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养老机构主要有以下3类:第一类是国有敬老院,主要入住对象是城镇孤寡老人,提供最低标准的照顾生活服务,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欠缺,此类养老机构的规范和功能难以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第二类是医养结合的疗养中心,主要入住对象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城镇老人,除了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照顾生活服务,还...  相似文献   

8.
失能老人的配偶、子女等家庭照顾者,为履行看护职责心力交瘁,需要政府制定政策和援引社会支持进行介入性干预。喘息服务可缓解照顾者疲劳,是应对家庭养老问题和社会风险的良策。国家层面要重视喘息服务和家庭政策议题,建构支持网络、丰富服务供给模式、做好照护和医疗转介,让失能老人接受居家照料或机构暂托服务,使得照顾者身体得以休憩、压力被缓释;拓展以社区为主体的喘息服务载体和路径,建设照顾型社区和进行适老化改造,利用智能化手段和护理机器人等提质增效,营造家庭、社区和社会有序衔接的友好照顾氛围;规范喘息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技术,促进失能老人照护、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开展广泛覆盖的社会帮扶、经济支持和心理辅导,提升家庭照护能力、摆脱全天候照顾责任羁绊和降低社会风险,形成恩慈、有爱、恒久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长春市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对失能老人带来的影响的调查分析,得知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对失能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的减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改善了失能老人的晚年生活境况,有效降低了医疗保险账户资金的运行和支付压力.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养老护理机构力量严重匮乏,专业照护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护理分级缺乏明细标准的问题.通过对长春市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其实施效果的一些内在的因素,从而可以为进一步完善失能人员医疗照护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屈红亚 《家庭科技》2021,(12):43-46
为了探索新型养老模式,青海省西宁市5年来围绕医养结合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构建了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联合、家庭医生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其中以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联合3种类型为典型.有学者以合肥市为例,把医养结合分为以下5种类型:医养一体型(七分医三分养)、养医一体型(五分医五分养)、护养一体型(七分护三分养)、联合运营型(四分医六分养)、支撑辐射型(三分医七分养),并结合实例对上述5种类型进行详细分析.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4种医养结合模式:医疗机构与社区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增加医疗服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老龄化社会中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结合"医"与"养"两种资源,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如何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乃至未来的所需。在"医养结合"的视角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韶关新韶镇的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文从医疗资源、认知程度、养老资源三个方面为主要切入点剖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这三个方面多角度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陆宇 《家庭科技》2021,(2):41-44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涉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非营利组织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途径逐渐在养老领域实现价值,以满足老人的多样化需求.一日三餐、生活照料作为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许多高龄失能老人所必需的基础服务.老年食堂既可满足许多老人的就餐需求,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完善...  相似文献   

13.
完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民生问题要“保基本、托底线、救急难”.目前中国的2亿老年人口中,处境最为艰难的是1200万之多完全失能老人.如今的当务之急,是立即考虑制定对完全失能老人提供社会化长期照护的政策乃至形成稳定的制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部分大学和老年服务机构为此做了题为“完全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课题,并以调研成果为基础,设计一个将市场化的保险项目和准市场化的老年服务结合起来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举措,考察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总结阶段性特征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推动老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经历了颁布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制定专项政策—密集出台配套政策三个阶段,逐步由补缺型福利政策向普惠型福利政策转变,由重视机构养老向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机构养老转变。展望“十四五”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供给,可以从前置、过程、效果三个环节入手,逐步完善需求评估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健全服务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人口结构不断发展变化,全国老龄化日益加剧,健康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2020年,我国城乡半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数约为400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18%.我国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呈现迅速上升趋势,老龄化加快带来的老年健康服务问题对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传统的养老方式大多不能满足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对此,本研究以失能老人为关注点,并首先对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政策对象作出了一个操作性定义,据此对需要护理补贴的老人作出定量分析。最终设计了一个包括指导思想、管理部门、服务体系、需要评估、政府补贴、资金来源和管理考核等七个方面的失能老人护理补贴的制度框架,希望能在探索中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17.
刘晓静 《理论界》2013,(5):75-7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社区老年护理服务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区老年护理服务集合了家庭护理服务与机构护理服务优势,既能实现老人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社区安享晚年,又能享受来自社会专业化养老服务。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研究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发展社区老年护理服务的必要性;探索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的老年护理服务制度,满足老年群体,尤其高龄、失能、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  相似文献   

18.
何涛  唐健 《东岳论丛》2023,(5):137-147
“松散型”医养联合体是“医养结合”领域治理的重要对象,也是学术界需要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框架之下,通过对“松散型”医养联合体治理失灵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解释后得出结论:医养联合体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困境是导致目前“医养结合”呈现“松散型”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建立“紧密型”医养联合体,才能实现“医养结合”协同治理的目标。“紧密型”医养联合体建设在实现医疗养老资源整合、医疗养老机构协作及赋能基层医养服务体系等方面可以取得良好成效,从而达到避免虹吸、形成协同、提高效率并获得行业竞争优势。“紧密型”医养联合体优化了医疗养老机构运行机制的路径实现方式,这对“紧密型”医养联合体赋能基层医养服务体系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与城市失能老人相比,农村失能老人的失能程度较低但失能的经济影响更大,物质性需求低但社会性需求高。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中由于孝道不彰、家庭半解体化以及机构养老面临困境等原因,导致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面临较严重问题。解决农村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应围绕家庭做文章,重树孝道传统,抑制家庭的空巢化趋势,完善失能老人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家庭有意愿、有能力承担起照料农村失能老人的重担。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服务需求迅速猛增.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社会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明显不足.其中,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与供给侧医养结构不优,"碎片化"单项式"服务矛盾相当突出.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通过优化老龄服务供给侧结构,可解决医疗难、养老难、两者结合难的实际问题,从而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实现医、养、护一体化高效服务可提高医养供给侧结构对养老需求的适应性,也可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