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你的企业健康吗?你的营销健康吗? 如果你的企业健康,你的营销也健康,那是企业在良性发展中锦上添花。如果你的企业不健康,但你的营销还挺火爆,那是企业在恶性发展,其中必然有诈且不可持续。原因很简单,企业健康如同汉堡包,上下两片面包如同产品与服务,中间是牛肉,如果把中间拿掉,两片面包就不值钱了,中间的作用就显现不出来了。如果把中间的牛肉偷工减料或张冠李戴,短期还能卖弄,服务还能装假,但不可能长久。  相似文献   

2.
挪威统计局计算不变价GDP的一般公式如下:不变价GDP=Σ(i部门不变价总产值—i部门不变价中间消耗)=Σ(i部门现价总产值/相应价格指数-i部门现价中间消耗/中间消耗价格指数)挪威国民核算体系是按产品原则进行分类的,即把同类产品(或服务)划为同一部门,共9大部门。由于各部门情况不同,所以各部门计算不变价增加值的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构造周转法产出矩阵及计算实物型投人产出表中未列名产品投人流量的方法众所周知,核算总产值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工厂法,它只核算企业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产品总价值量,而对自产自耗产品则不允许重复计算产值;另一种是周转法,它以产品周转为原则,不论产品是否自用,只要参加了周转,就要计算产值,因而允许重复计算自产自耗品的产值(按出厂价计算).周转法总产值和工厂法总产值之间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4.
廖明球 《统计研究》1987,4(1):35-37
一、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转化的构想静态模型建立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利用了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关系,即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总产品。要把静态模型转化为动态模型,也应该从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入手进行构想。依据列昂节夫投入产出动态模型的思想,把最终产品分成投资产品和最终净产品两部分,这样可以将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关系写成:中间产品 投资产品 最终净产品=总产品。这个平衡表达式,就是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杨灿 《统计研究》2006,23(2):54-58
一、我国工农业总产出的核算方法及其特点在我国的专业经济统计和国民核算实践中,长期采用“企业法(工厂法)”计算工业总产出①。其方法原理是:以单个的企业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在同一企业内部(如各生产车间或各工序流程之间)不能重复计算被消耗品(中间投入或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但在不同企业之间则允许类似的被消耗品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依据企业法计算的工业总产出主要包括:(1)企业的产成品和已出售的半成品价值;(2)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3)期末比期初增加的半成品和在制品价值(但生产周期较短的…  相似文献   

6.
许永洪 《统计研究》2018,35(7):38-48
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住房以楼宇住房为主。对于同一栋楼宇,不同楼层的同一户型,除楼层差别外,其他居住品质基本相同。因此,本文提出了“类重复”交易规则,用于把同一楼盘的不同时期销售的住房转化成可以直接对比的同质性产品的“重复交易”,从而将国外较为主流的重复售出模型应用到我国新建住房价格指数构建中。本文分析了楼宇住房建筑和定价特征,发掘了楼宇住宅“同质性”样本的“类重复”规则,设置了消除直接对比偏差的“配对规则”,以及编制指数需要的基期价格计算和特殊事件处理规则。利用脱敏后的新建住房合同交易数据,本文的实证模拟验证了类重复规则的可行性,并讨论了指数偏差和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小平、张存起在《江苏统计》(1994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后,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对增加值计算中估价问题的影响 根据1993SNA,当用生产法计算各常住单位的增加值时,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总产出是指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而中间消耗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一次转入产品中的实物和服务的价值。 要正确计算增加值除了必须正确确定总产出包括的范围及中间消耗的界限外,  相似文献   

8.
严格区分增加值同中间消耗的界限,对于明确增加值的含义,正确计算增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增加值和中间消耗是两个不同的指标,前者是指生产或劳务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后者是在生产物质产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产品的价值。但两者都是企业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或劳务的总值的组成部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产折旧虽然是生产设备及设施在生产或劳务过程  相似文献   

9.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它反映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计算工业增加值是在工业总产值中扣除了相应的中间投入,因此克服了现行工业总产值指标重复计算的缺陷,以直接反映新创造的价值。目前它的地位正在逐步取代长期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工业总产值指标。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统计界就行政事业单位的劳务核算方法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收入的角度来汁算,即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有关收入之和作为劳务总值,然后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另一种意见则主张从支出的角度来计算,即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经常性支出的总和作为劳务总值,其中属于物质产品消耗和劳务消耗的支出构成中间投入,属于劳动者收入、福利费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是列宁同志首先明确提出来的.当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国内取得了暂时的和平,列宁同志就立即指出,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新阶段中,“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①列宁同志为什么把计算和监督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国民收入计算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生产部门附属的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净产值,在五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有重复计算.但这一块重复部分究竟有多少,由于资料缺乏,无法计算,无法剔除.1982年国家统计局在工业年报中增加了《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工年综1表〈附〉),为剔除这部分重复计算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基建工程结算存在的问题 1.虚报工程量.建筑工程量计算正确与否对工程结算金额大小影响极大.有些基建工程由于工期长或由两个施工单位共同承建,就会出现混淆工期界限,工程量交叉重复计算的现象,特别是对交界工程,从基础、砌墙体开始,到楼层、屋面防水等,两个不同的施工单位都会计算而造成重复.有的设计变更,工程量应该减少而施工单位编制结算时往往不作调整,使工程量多计.也有对同一项目重复计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基于区分矩阵的属性约简改进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定义计算区分矩阵时,会产生许多重复的元素,而这些重复元素对区分函数的计算没有作用.文章通过利用布尔代数的吸收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使得属性的约简得以简化.  相似文献   

15.
对非营利性服务部门增加值是否重复计算的认识西南财经大学统计系向蓉美一、从生产法看非营利性服务部门增加值的性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是: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出-中间投入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是通过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来求得的,即:部门增加值=部门总...  相似文献   

16.
产值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总量,过去它一直被用来反映和衡量一个单位或地区经济发展总规模,也是计算发展速度的依据,可以说,它是一个“宠儿”。但是产值的重复计算多,局限性大,不能确切反映一个单位或地区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业务产品定价的特点,然后对目前两种主要的定价方法进行评价,提出风险厘定定价方法:即商业银行要在充分考虑成本的条件下,把风险损失作为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以客户效用为约束条件、以追求商业银行的利润效果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再进行中间产品的定价。  相似文献   

18.
工业企业瞒报总产值,其实就是把申报增值税的产品销售收入加减库存简单地作为工业总产值上报,账外销售的产品产值没有计算进工业总产值,从而造成瞒报.  相似文献   

19.
胡学锋 《统计研究》2007,24(10):45-53
 摘  要:把GDP缩减指数中出现的减号称之为“负权数”是不妥的,因为这个减号在GDP缩减指数公式中的分子与分母中都有出现,它只是计算GDP的理论定义公式中规定要出现的一个计算符号,说明的只是“GDP=总产出-中间消耗(或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进口)”这样一种逻辑计算关系。它并不能说明中间消耗价格(或进口价格)的变化与GDP价格的变化是反向关系,也不能权衡中间消耗价格(或进口价格)变化对GDP价格变化的影响轻重作用。它不是GDP缩减指数扭曲真实价格变动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会计制度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行,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具有趋同的倾向,统计指标的数据越来越多地取自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工业中间投入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工业中间投入的涵义及其计算方法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它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是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之间所扣除的差额部分。1993年版的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培训教材》中将中间投入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转换或消耗了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机构单位的中间投入不仅包括其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