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接受了叔本华 ,后又扬弃了叔本华。他以自己的“冲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主张正视人生的苦难 ,以审美的态度看待人生 ,肯定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 ,倡导一种积极进取的蓬勃向上的精神 ,从而克服了叔本华弃绝入世 ,否定生命意志的厌世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独立的实体,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给它以明确的解释,阐述了世界、人生的非理性的内在动力,建立起了意志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是人的内在本质。意志本体论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是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开端 ,其唯意志文论直接导源于唯意志哲学 ,在文艺的起源、作用、本质及文艺与社会和人生的关系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观点。他主张用审美观审来把握理念 ,把握世界本质 ,强调艺术的目的是复制理念 ,表现普遍永恒的世界本质 ,把形而上的理念视为艺术的惟一对象和源泉 ,这种文艺观是对古希腊以来占据欧洲文论主导地位的“模仿说”的反拨。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是以唯意志主义的代表出现在西方哲学的舞台上的,意志的否定的思想在其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也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归宿,他对世界是什么的追问到意志的否定是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表达.本文的目的就是以叔本华哲学世界是什么开始到否定意志而走进"无"为线索对叔本华的哲学进行解读,深刻的把握叔本华的思想,并指出叔本华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由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中关乎人的道德的核心话题。叔本华对"自由"的诠释建立在他的"意志本体论"基础之上,并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倾向。他的"自由"只是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境地里才能把握意志本体。他的"自由意志"也已超出纯粹伦理学的意域,而贯穿于整个体系。其哲学的悲剧性在此凸现为他提出的"自由意志",其真正意义上是消极悲观的。叔本华最终为人生指明了一条取消意志,实现所谓"自由"的涅磐之路。本文将试图沿着叔本华自己的思路,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自由意志",来把握其哲学的真正内涵,及其影响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一直致力于人生各种问题的哲学思考,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在他的哲学中关于意欲与人生之间苦痛的探讨以及从中提出的"意志"、"本能"、"痛苦"、"死亡"等内容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价值,他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要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两者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对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主要观点的解读,有助于正确理解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9.
叔本华的忧伤——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作为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导,基于他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提出了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并指出了艺术创作与欣赏和禁欲两种解脱方式。他的痛苦论自有它特殊的社会根源,虽然它道出了某个层面上的人生真相,但他所指出的解脱方式未免过于狭窄,也太过于消极,我们的生活原本可以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实用主义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影响。 1.意志主义对青年学生思维取向的影响。意志主义,顾名思义,是一种把自我的主观意志和情感非理性主义化,并把它歪曲夸大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它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倡导生命意志,尼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认为摆脱了生命意志的驱使而直观到"物自体"本身就是美,他仍然是把认识事物的"本质"作为真正美的根源,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美学,只是他认为要认识到"物自体"不再是理性的认知方式所能达到的,只有"非理性"色彩的直观方式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具有与传统不同的"现代性".尼采则是完全转到了感性生存论的价值上,认为原始生命强力的直接展现本身就是最高的价值,就是美之所在,这与叔本华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叔本华之死亡智慧,源于人类的生命意志,人类在此无论如何终归逃不脱人生大限。人在彼岸世界,凭藉着"灵魂"与"气"之氤氲,导引出庄子生死轮回观的真谛;叔本华则用自然不灭原理来证明人类的不灭性(轮回)。世界作为个体有生有死,但是我们人这个类、这个物种、这个理念却是永远不灭的。文章讨论了庄子与叔本华以不同的方式和跨越时空的死亡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虽然艺术不能摆脱肉体欲望的内容,表现生命欲望是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但受文化制约的性才属于人类。艺术的追求不以肉体享受消解艺术的生命体验意义,也不以单向奉献的集团要求消解艺术的社会崇高精神,而是以创造理想性、超越性的艺术形态为人类发展和现实生存提供一种“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老庄看来,人的生命以“道”为根源,由“道”到“气”演化出人生命的自然之性,而现实中人又承受着社会的樊笼、难名的孤独、外在的诱惑、死亡的阴影等诸多痛苦,所以人们要贵生、顺生、柔弱不争、少私寡欲、逍遥无待来养护生命,故老庄关于人之生命的终极关怀,在今天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志怪小说表面上“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其实质是对生死、性爱、安全的关注。而这种内心情感的萌动与渴望 ,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或根本无法实现的 ,但它却在神道世界中实现了 ,神道世界则成为志怪小说潜意识的载体 ,这才是志怪小说作家认为“神道之不诬”的真实原因。这也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文人创作志怪小说的一种潜藏心态 ,这是介于教徒“自神其教”与“有意为小说”者之间的一种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本原说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讨论和比较中医学的生命本原说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源于父母之精,生命过程的维系依赖于一身之气。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桥或气。因而在中医学中,不能说人体生命是由人体内之气生成的,而应坚持和发展中医学的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气为人体生命之维系的理论,并逐渐淡化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命本原说。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重读《寒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夜》的内涵丰富复杂,超越了社会制度批判层面。它让“五四”以来的个性话语与人道话语平等对话,让不同价值观念为各自的合理性进行辩解,又对其各自的局限性予以展示。曾树生与丈夫及婆婆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不同生命欲求之间的冲突。叶绍钧开创的普通人日常生存状态小说,至《寒夜》达到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涉及人物面容妍媸变幻的小说约为八篇.这些篇章中人物"化貌"的实质是企图实现对苦难人生的逃逸和对无情时空的超越,其间寄托着作者对"真鉴"、对天下知音的热切渴求.而假象与真鉴、世道与自我、皮相与灵魂等富有哲理意味的问题,也在故事中得到了深入探讨.<聊斋>"化貌"篇章描摹了关爱苍生且情思细腻、风格飘洒的仙人形象,这种慕道的深层心理乃是作者对自由、广阔的精神家园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尼采强调身体对于生命的极端重要性,把身体作为透视万物的起点,把具有肉身性的权力意志视作生命的本质。他认为,随着权力的增长,生命力的充盈,生命体验就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纯到完满层层推进。"陶醉"是权力意志增长的最完满状态,是这个等级序列的最高阶段,也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境界。"陶醉"在尼采生命艺术和生存体验共同构筑的美学体系中独具意义,文章主要探讨"陶醉"在权力意志中的本质特性,以及它作为生命忘境和身体高峰体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