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民国时期江苏私塾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传统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私塾在新学兴起后遇到了挑战.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江苏私塾状况的剖析探索私塾尚能存在的缘由,并由此总结出一些教育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塾师的收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塾师的收入大约每年有150元左右,相当于高等学校教员收入的1/10,是农民收入的2.5~12.5倍,略高于新式学校小学教师和城市工人的平均工资,低于城市熟练工人之工资,与19世纪后期的塾师相比其经济地位有所下降,这与废科举以来新学教育的冲击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方论刊》2009,(1):130-131
学校简介: 深圳市宝安区振能小学,坐落在深圳的事花园——美丽的观澜河畔,创建于1914年,设址松元厦私塾“永修斋”称永修小学。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工艺教育经历着由传统师承制教学向现代教学体制的过渡,教学思想上呈现出由实利主义教育向审美品质培养的转变、由职业教育向专门化教学的探索。随着教育界由专科向专门学校的升门运动的展开,工业学科教学由重技转向偏艺,并逐步奠定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地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工艺教学显现出文化自觉、大众化视野的转向等特点,这也为现代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琴  覃永县 《学术论坛》2008,31(4):205-207
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在这种不合理结构影响下,农村教育话语权渐渐失去了应有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形成知识尴尬、文化退守的局面.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困境,农村教育身份的缺失现象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谢丰 《船山学刊》2006,(3):43-46
王先谦在晚清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努力融通中西文化,逐渐形成了通过引入西学来改造传统教育并建立新式教育的思想,并主动投入到教育近代化实践的潮流中。从1896年到1910年15年间,他不仅改造了最古老的书院、建立了新式学堂,还规划、创办近代职业教育,参与师范教育,投资创办启蒙教育,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民国前期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国耻教育,通过召开集会、纪会、编写教材、设计教案等手段,以国耻之事实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形成民国教育史上颇具特色的教育现象。国耻教育兴起于清末民初,此后不断得到加强与发展,至抗战前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现代化所需的巨量资本压在了仍停留在糊口生活水平的小农身上,现代化的行政权力以及新式教育亦以国家强力向乡村挤压。在现代化的种种压力下,小农生活陷入贫困的深渊,乡村内生的自治资源受到削弱而新的行政整合机制亦带来了基层政权的“痞化”,乡村原有文化调节机制在新式教育模式的强力挤压下受到破坏,新式教育机制未能成功地在乡村落地生根。随着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不断累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陷入了全面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文学发生的过程中,新式教育下的公共领域功能获得了充分的释放,接纳了新式教育的学生,远离了家庭的同时,也摆脱了私人领域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这确保了他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进行自由对话。很多现代思想正是借助于新式教育而传播开来。在公共领域中,交往行为对五四文学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时期的图书邮购研究,是学术界的缺失所在.图书邮购的从业机构很多,如出版社、书报社、图书馆、报馆以及政府部门等.对于图书邮购业务,相关机构制订有详细的规则;其服务范围包括国内、国外,农村、城市,解放区、国统区等,十分广泛;并有相关的专业机构,制订有详细的优惠措施;其中,邮寄注意事项是所有规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邮购图书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且多集中在邮递环节,这与当时的动荡环境有关.现网购发展迅猛,虽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民国时期图书邮购中产生的问题颇多相似,可以从中借鉴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邮展,依据主办方的不同可分为个人邮展、民间集邮团体邮展、官方邮展三类;就其组织运作模式而言,又可分为筹备、实施、展后三个阶段,三阶段中的具体工作是邮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邮展增强了民众的集邮兴趣,有利于集邮家开阔视野、增进交流,促进了民间集邮团体的良性发展,对政府也有一定影响.同时民国邮展发展趋势上的递进性、展地分布上的区域性、参与人群的有限性,又构成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柴荣 《河北学刊》2007,27(1):210-213
民国时期的民法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法思想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对民国时期的民法思想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体现了世界民法社会本位的新思潮;其继承清末变法修律的传统,凸显了西方民法理念与中国传统民事习惯进一步磨合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进入民国后,通过裁撤"客邮"、取缔民信局,广州邮政权利得到了统一.这一时期广州邮政业在战争中曲折发展,无论是管理还是经营业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这一时期整个广东邮区与上海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探讨其原因对于今天广州邮政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俊 《北方论丛》2016,(6):109-113
民国时期,垦荒作为扩大耕地增加生产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一定程度的重视,垦殖已由最初的个人或少数人的私人经济企图,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之一部门,垦殖的必要性也由原始的经济目的演变为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同时,由于内地农民多耕地少,生产不能满足其需要,人口压力极大,急需移出;而边疆又有大量可垦未垦荒地,兼以垦荒所需的资本筹集并无困难,这些条件均使垦荒成为可能。而历届政府也积极发文支持垦殖,并获得民间的热烈响应,垦殖事业一度十分活跃,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相似文献   

16.
市民的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通过对1 92 7— 1 93 7年间南京城市社团组织的考察 ,对城市市民参政的动因、主要形式及预期目的进行了规律性的探讨。文章运用大量史料 ,试图透过对具体历史条件下历史事件的分析 ,挖掘在民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市民参政意识对城市近代化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以及市民参政终究难以实现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民国前期与基督新教在华获得大发展的所谓"黄金时期"相重合,这种长足的发展不惟体现在信众群体扩大和教堂数量增多上,也反映在从事宣教活动的教会组织机构和教职人员的增加上,更表现于基督新教的外在形象在民国转型社会期间的改观上.基督新教在文化上所蕴涵的内在张力,通过联合其它社会团体反对尊孔教为国教的斗争而得到最大的释放,教会人士的自信心由此大增.而"中华归主"所导引下的相关运动,其实质无非就是一场动员全教会力量的大传教运动.但它不久即招致来自中国社会各界,主要是知识阶层的杯葛,声势浩大的"非基运动",正是在教会大规模宣教运动刺激下孕育乃至最终爆发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8.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第一部破产正式立法为清政府1906年颁行的《破产律》,由于官商利益冲突及该律在执行中遇到的阻滞,其于光绪三十三年十月被废止。中华民国成立后至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7月公布《破产法》之前,我国在破产领域始终没有正式有效的制定法,遇有破产案件,只能依据惯例或法理裁判。此时期作为裁断机构之一的商会发挥了重要功能,但通过对地方商会有关破产纠纷的个案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商会对破产案件的裁断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交通部与民初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部对民国初年我国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邮政局所建设方面,各邮局总数皆呈明显上升趋势,支局、邮政代办所和次要局所数目增加十分明显。第二,邮政线路规划方面,邮差线增长最快,航船线次之,铁路线即铁路里程数相对保持稳定。第三,邮政运具发展方面,车辆包括铁路邮用行车、邮用自行车,另有船舶及骡驼等形式,均有相当发展。总之,交通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邮政事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