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慧 《现代妇女》2014,(3):87-87
我国的流浪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而逐步严重的。市场经济的改革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得大量的儿童流落街头。本文主要通过两个面来探讨关于完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一是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儿童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二是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家庭破裂、教育不当、经济贫困等多种因素导致儿童流浪现象的产生。这些流浪儿童离开监护人,流落街头,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生活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成为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深入了解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犯罪状况和被害状况,进而有效地救助、保护流浪儿童,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本文对我国城市流浪儿童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概括了流浪儿童被害的几种主要类型.提出预防流浪儿童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导刊》2012,(28):F0002-F0002
当地时间2012年9月19日,荷兰海牙,由荷兰儿童权利基金会颁发的国际儿童和平奖揭晓,菲律宾儿童凯斯·瓦尔德斯因为在帮助街头流浪儿童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获得这一奖项。现年13岁的凯斯在2岁时就因种种原因被迫开始了流浪街头的生活。几年后,他被一名好心的社工收养,之后生活才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5.
付慧 《现代妇女》2014,(4):211-211
流浪儿童问题日益严重源于我国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同时宏观上也加剧了流浪儿童问题。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过程中需将救助办法本土化、专业化,形成地区性、针对性救助。通过可持续性的救助消除流浪儿童的重复流浪现象。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当前我国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主要停留在程序化的救助层面,救助效果有待提升。文章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分析专业社工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优势性,并探索社工介入救助工作的路径,从而打破传统程序化的救助方式,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维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流浪儿童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项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大约有100万~150万。流浪儿童如今已成为社会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者在尝试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这一群体时,应该先了解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现状,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8.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大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02年成立6年来,共救助、安置流浪儿童近1800名。多年来的救助实践显示,在获得应急救助和护送返乡的流浪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回乡后不久就再次外出流浪。据今年的不完全统计,重复流浪儿童的比例达48%,且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0.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期接连发生的与救助相关的新闻事件,把一个曾被我们忽略的群体——流浪儿童推到了眼前.有数据显示,我国民政部门每年救助流浪儿童约10万人,而实际上,这一群体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面对日益庞大的救助需求,如何突破政府包揽的旧有救助模式,激发、释放民间"协同"之力量,是当前社会管理的新考题.在福建,泉州首先破题,泉州市救助站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走出了一条流浪儿童救助的新路子.近日,我们走进了这家民间救助机构——泉州市泉源少几培育之家(下称泉源).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流浪儿童的数量不断上升,流浪儿童犯罪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些犯罪的流浪儿童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后应该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在联合国立法中已有规定,并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成功实践,然而目前我国针对犯罪流浪儿童的司法保护制度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本文对联合国相关立法和相关国家有关做法进行了初步整理和探讨,希望借他山之石,促进我国犯罪流浪儿童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5.
流浪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但是,与物质方面的救助相比,流浪儿童心理救助比较缺失。通过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流浪儿童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在进站、住站、出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结合流浪儿童救助站的现有条件,设计符合流浪儿童心理需求、对流浪儿童有切实有效作用的心理救助服务的方式和方法,预防和减少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心理的形成,更好地实现流浪儿童救助。  相似文献   

16.
目前,各地流浪儿童救助站主要为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流浪儿童提供临时性的社会救助,终极目标是帮助儿童及时回归家庭。流浪儿童在站内滞留的时间长短不一,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不具备持续接触和服务的条件。社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其提供合适的服务,简短有效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其联邦、州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分配是影响公共救助事业的关键因素。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领域,美国各级政府建立起权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并通过项目管理的模式,形成了联邦政府主导、州与地方政府协调管理、非营利组织具体执行的分工协作式的无家可归儿童救助系统。美国政府在无家可归儿童救助事务方面的机构设置、项目运作、成效评估等几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流浪儿童救助体系时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流浪儿童救助突然升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偶然性来看似乎是“随手拍”民间活动使然,从必然性来看则是问题长期积聚的当下爆发。流浪儿童救助,国家是义不容辞的第一责任主体,主要原因如下:从流浪儿童的产生来看,主要肇始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控制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9.
高校资源是儿童救助事业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大连市救助管理站自2006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引进高校资源,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在儿童救助中该如何发挥高校资源的作用呢?对此,大连市救助管理站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流浪儿童在中国的主流论述与研究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回顾了中国社会主流论述对于流浪儿童尤其是问题流浪儿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矫治改造及社会适应"的政策与服务,由此基于文献述评提出了问题流浪儿童研究的新取向及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