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自1998年国家正式推出"985"工程,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以来,何谓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制度建设、中国大学办得好还是不好、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差距渐成高等教育界内部争论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2.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纵览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多次强调要更好地发展今天的教育事业,尤其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立足时代的世界一流大学。紧紧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勇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培养时代、社会、国家所需的一流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不断满足新发展格局需求,成为大学发展的自觉追求。新时代中国大学教育应提升大学教育发展动力,强化大学教育的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推动大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高校博物馆承载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通识教育、高校文化和社会宣导四重功能,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场馆规模、藏品数量、数字化程度等层面上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中,"双一流"高校博物馆必须厘清自身定位、完善机制构建,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效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老话:“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儿”,这话挺有点“道法自然”的味道,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又大都成了一道“枷锁”。你孩子年过25还没找对象,你就开始着急了;你刚退休还没抱上孙子,你就开始坐不住了……在很多人的生活里,好像始终有一个时间表,按照这个时间表按部就班地成家立业过日子,也按照这个时间表推敲着自己的言行,盘算着自己的得失。结果呢?结果该做的事儿大致一个不落全做了,但唯独忘了做自己。  相似文献   

5.
凌志军 《中外书摘》2006,(11):60-63
关于“人品第几”的辩论 我对中国的中小学不是很了解,但我对中国大学的老师还是很失望。 ——李开复  相似文献   

6.
传媒览要     
北大改革——《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7月14日出版张维迎在北大为学生举办“关于北大的改革”的讲座,听众超过了座席。他说:“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惟一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地方。”北大要建成一流大学,体制的落后被认为是最大的束缚,尤其是师资管理体制。张维迎归纳了改革的四点理由:首先,北大要成为一流大学,所谓一流大学,学校里的每一个学者都应该是一流的,而不是平均一流。其二,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北大的学生录取是万里挑一的,而北大没有与之匹配的百里挑一的教师。第三,为使教授有尊严,门槛就得高,意味着抬高教授的身价。第四,因为整个国家在改革,所以没有理由独独让教授的岗位稳如泰山。  相似文献   

7.
"双一流"建设指的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此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对培养"双一流"建设需要的人才资源具有重要作用。"双一流"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诸多优势条件。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师资队伍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发展的优势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在非洲扩展自己的经济影响和成千上万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当劳工,中国“龙”和非洲“鸵鸟”如何和谐共舞,这在中国公共政治讨论中越来越引人关注。这个讨论很大程度上是补课,因为自1840年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中国人眼中的世界主要是西方,说起“出国”和“留学”总是指到发达国家去,“对外开放”指的更是对西方开放。毛泽东时代中国对第三世界一直是“开放”的,但那时到非洲去,从官方到老百姓一般都称为“援外”而不是“出国”。  相似文献   

9.
建设"双一流"大学,就要清晰地理解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定位,理解学科建设在"双一流"大学基层学院中的重要地位。基层学院要优化调整专业以期与一流学科建设相适应,要理顺学院党政班子的分工与协作,合理高效地创新行政工作模式。教辅人员要服从一流学科建设大局,支持保障本学院科研教学人员。基层学院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全员强化建设一流学科的意识并积极谋划,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职业教育无疑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精华。拥有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其至“诺贝尔们”的大学,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把青少年中少数最优秀的网罗进来,然后说自己教学质量如何高的中学也处处可见。但能把中小学生成绩相对较差的三分之一也能培养成“专业人才”,让他们也能跻身于中产阶级,世界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导刊》2010,(30):15-16
争夺中国人才发展到“摇篮中的抢夺” 在当今的世界人才大战中,中国虽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却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相似文献   

12.
你就是品牌     
个人品牌就是“反方向游”。在“世界是平的”环境下,打造个人品牌更意味着如何使自己与众不阿。“个人品牌”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个人品牌”。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人看来,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那定是一件非常幸福、幸运的事。但是对于北京汽车博物馆的“掌门人”樊维来说,情况并非如此。不是因为喜好,也不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相关,她从“帮办”到“主办”,带领着一只年轻的队伍不断摸索前行,完成北京汽车博物馆的筹备、建设、开馆与运营,填补了中国“专题类博物馆门类空白”。  相似文献   

14.
近日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所谈到的有关中国大学精神虚脱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一名曾经在复旦任教的教师,我为复旦出现了这样一位睿智的校长感到欣慰,同时也为杨——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的校长——感到无奈。杨的访谈很好地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中国大学(目前)是什么样子的”和“中国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但从逻辑上看,他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者说回避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是(目前)这个样子的”。  相似文献   

15.
水母时代     
罗西 《现代交际》2004,(9):50-51
与环保同步的一个生活新主张是:从容地生活。 这种新主张体现在上班族的周末时间表上,原先的“休息”变为“修习”。 新生活,强调品质,强调心灵的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心灵工程的建设。不少人总在唱“我的心太乱”,那么该如何让自己既可以做生活幸福的赢家,又不是辛苦的工作狂? 这是水母时代,让我们向水母学习。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就业状况是衡量"双一流"高校办学质量的指针,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现。对126所"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就业质量和就业行为的研究发现,"双一流"高校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体现了家国情怀的就业格局,做到了一流就业的示范引领。但是,"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在地域分布上过于集中在一线城市,行业布局也亟须调整。"双一流"高校应适度调控升学率,着力提高专业匹配度,加强就业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充分满足新时代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17.
什么支撑"中国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因为质量上的差异,我们只能为消费“日本造”、“德国造”、“美国造”的产品而感到满足。10年间,“中国造”在大踏步地追赶,并且在一些领域里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已足与那些以往让我们仰视的“外国造”比肩,但是在国际形象上,代表世界一流品质的仍是那些“日本造”、“德国造”、“美国造”、“中国造”依然难入其列。而今天,“中国造”似乎迎来了争取日后与“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比肩的最佳投入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相似文献   

18.
《女性大世界》2006,(7):94-97
1983年,经典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古灵精怪,活泼可爱的“黄蓉”留给世人难以磨灭的印象。翁美玲与金庸笔下的黄蓉完美地合为一体,迄今为止虽有诸多版本的“黄蓉”问世。但几乎无人能及曾经的她。“黄蓉”是翁美玲最纯真的本色。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演绎完美的自己。然而她的人生却可以套用一句歌词——“我不是黄蓉,我不会武功,我只要靖哥哥,完美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遭遇中国与西方世界价值碰撞的“滑铁卢”,从西藏事件、CNN风波到圣火传递,中国一边以绚烂的奥运开幕式表达百年前的富强梦想实现的喜悦,一面却在尽力压抑自己那颗跃跃欲试的“雄心”。对今天的西方世界而言,富强本身是无法获得一张无争议的国际世界入场券的,在准入清单上,赫然还列有一些附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力来自于摆脱“短缺经济”困境的话,以“新开放观”统领当今中国开放发展大计的动力则来自于摆脱“短缺经济”后的“非均衡”困境这一现实。在新的发展阶段,以内外均衡的开放体系建设引领中国开放型经济从过分依赖外部转向内外并举的良性发展,是“新开放观”的核心内涵。开放中的政府角色转换。主体错位和规则缺失是中国经济在与全球化世界经济对接中遭遇挑战的本质根源。因此,完成尚未完成的政府角色转换与市场制度建设将是开放新阶段的首要使命。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能不是自己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