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相似文献   

2.
马建华 《经营管理者》2009,(19):312-312
“德”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也是一个学校首要工作,更是一个国家素质教育的灵魂。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品德教育流于说教,使学生的知、行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多弊端。其实,在我们多年教育的探究和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德育的时机更多地蕴藏在学生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中,蕴藏在学生现实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行为中,蕴藏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中。学生的生活就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就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只有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管理、走向社会的体验中,才能实现德育的教育价值和育人目标。因此,努力挖掘学生生活世界的德育资源,使之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将成为我们每一位教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学德育普遍实效性不高,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要切实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现实体验等目的,建立层次化、人本化的德育目标,采取双向交流的德育方式,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品德形成的主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努力挖掘德育资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如何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是品德形成的主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努力挖掘德育资源,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利用校园生活进行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当强调把学生当作主角,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德育的话题,以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德育内容,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提供方便,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内在需求和自主发展,使学校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主导者,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问题,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孩子们走出数学苦旅的  相似文献   

8.
程缨 《经营管理者》2013,(3):358-359
实行礼仪教育是中职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职德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发生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入手,引导学生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社会,使"尊重"成为礼仪的核心和准则,做一个有"礼"的人。教会学生在此基础上推销自己,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最终完成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德育不能安排生活,却能成就人的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却能造就道德的成熟。一、什么是德育教育必定包含了使人为善的意图和努力;德育则代表了这种使人为善的意图;因此,德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德育是目的,而不是工作,德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向善。德育即育德,就是构建一种道德境界。育德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张海碧 《科学咨询》2009,(24):I0001-I0001
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德育是未来的灵魂,处在全球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有义务主动优化盘活一切德育资源;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德育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幸福发展的强烈体验。然而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我们又做得如何呢?以笔者一孔之见,就存在以下积弊:  相似文献   

11.
我们应当强调把学生当作主角,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德育的话题,以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来组织和表述德育内容,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提供方便,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内在需求和自主发展,使学校德育目标体系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是指一定阶段内学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预期目标任务的完成率,它是一种动态质量观的反映.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德育对象的主体要求,对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缺乏应有的尊重,把学生单纯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常常采用说教、灌输的方法,片面强调学生对于道德义务、责任的认同,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与基本手段,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不应该有的限制与束缚,个性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尊重.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德育作业也就因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王吉 《经营管理者》2013,(9X):257-257
高校德育教学向各学科渗透,是目前大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不例外。本文从高尚的师德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善于挖掘教材潜在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无痕迹渗透、立足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努力实现道德的内化三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认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从观念和教育方式上进行新的研究与尝试。在“主体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革与尝试。
  一、努力探索班级主体教育的管理模式
  现实的教育管理更多强化的是外在约束力,忽略了学生、班级内在活力的激发,特别是缺乏对班级纵向性、发展性的评价。在“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这个教育理念下,我们把以前“整齐划一”的德育目标变得人性化。我们提出:让老师、学生把握好教育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一、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德育目标上,强调统一性,忽视层次性,以社会的需要代替个人的需要,把先进性要求当作广泛性要求,把提倡变成规定,把发展当作现实,以认知代替行为.比如,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大公无私的思想等,这肯定是不现实的.这种拔高要求,脱离实际的德育目标既不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必然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顺应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从多角度多层次完成对学生的全方位的立体雕塑,这是新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与时俱进,既不能做学生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保姆”,也不能做发号施令、不可抗拒的“权威”,而应构建新的班主任工作观。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我认为要树立以下八种工作观。  相似文献   

17.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很早就提出的教育理论,由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当今世界这一理论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因材施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清楚每个学生的优劣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全体学生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农村高中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8.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智商、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育"并举,德育领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也是德育为先.有种说法是"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可见德育的重要.德育教育的最主要学科是政治课,如何利用政治课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改革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就应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索意愿的方向努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开创性地学习数学,并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学科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有几点感悟: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