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典诚先生著《〈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写的是什么》(《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4期)立意甚好,给《诗经》的《鹑之奔奔》一章以崭新的解释.细加品评,黄文的训释是可以信据的.相比之下,较旧解所谓"刺卫宣姜"或"刺公子顽蒸君母"之类说法,说服力强得多.虽然直到今天"旧解"依然很有势力,甚至为某些权威学者所坚持.不过,黄说亦有缺点,尚待补苴,使之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黄静 《学术界》2005,12(4):295-300
沈从文40年代创作的小说《看虹录》与《新摘星录》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象征意味,作品中有两对主要意象,即“虹与星”和“诗与火”。“虹与星”不仅是关于美好女性的象征,更反映了沈从文对于“抽象”的思索———“向虚空凝眸”;“诗与火”则象征一种充满爱与美的理想生命形式———“神在我们生命里”。这两篇小说是沈从文为复活与重造爱与美的神性进行孤独求索的一份精神备忘录。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城堡》的独特环境是从迷宫色彩、场景的不确定、雪原意象三方面展示的,这正与小说多方面的象征意蕴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文化意蕴和深度思想是支撑《全民目击》的核心元素,也是该片能感动观众、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影片的整体意象“龙背墙”可以拆解为“飞龙”“脊背”和“围墙”三个次一级的意象,分别象征影片中童涛、周莉、林泰的人物性格。在中西文化视阈下剖析这些意象的特征,阐述神话思想在本片中发挥的情感渗透、联想记忆、身份认同等的重要作用,进而反思传统文化意象与现代精神的冲突与融合,探索文艺作品将传统文化融人现代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许淇在其散文集《呵,大地》的《题辞》中,热情地讴赞了“美丽的虹”。他说:“你是诗的灵感,你是梦想的翅膀,你是我心中的激情的异化;你象征着我正在编织尚未完成的半圈花环,准备整个地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如果将作家笔下的“虹”视为作家自己散文和散文诗的隐喻和象征,大概也  相似文献   

6.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本身常常就是文章的主体,是一种象征性艺术,由于喻体与喻义对应分离,导致了象征理解的歧义性和无限性。《庄子·应帝王》由六则寓言组成,"季咸相面"篇幅最大、情节最为曲折,其哲理深邃玄奥,意蕴丰赡繁复,彰显出《庄子·应帝王》篇的主题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邶、鄘、卫存诗三十九篇,原来被认为是三国之诗。经过魏源等人的论述考证,现在基本被公认为邶、鄘、卫皆卫诗,持三国说者已不多。台湾省马持盈先生的《诗经今注今译》说:“邶,国名,包括今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之地,其俗与卫,鄘两国相同。”又说:“鄘,国名,今河南省新乡县附近之地。”但马先生在对一些诗的解释中,实际上否认了三国之说。如说《鄘风·墙有茨》:“这是卫国宣公惠公时,宫中淫乱,伦常败坏,卫人刺之,作此诗。”因此,三国之说,无须再辨。 卫诗分编成邶、鄘、卫的时间,顾炎武、魏源认为始于汉代。其根据有二。第一,《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乐工“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由此认为,“邶鄘卫”即“卫”,如同“商”称“殷商”;“楚”称“荆楚”。换言之,认为春秋时“邶鄘卫”不分编。第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鲁、韩三家诗,皆二十八卷,独《毛诗故训传》为三十卷,说明三家诗的“邶鄘卫”不分卷,而《毛诗》分为三卷,即汉代将卫诗分为邶、鄘、卫三风。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城堡》中的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城堡》的独特环境是从迷宫色彩、场景的不确定、雪原意象三方面展示的,这正与小说多方面的象征意蕴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樊颖 《兰州学刊》2011,(1):219-221
文章对中国西汉贾谊的《[服鳥]鸟赋》与中世纪英国匿名诗人的中古英语代表性辩论诗《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意象作了深入比较,对诗赋中的“猫头鹰”意象的文化原型与象征意蕴、文化耦合与文化差异及文化传播与中西对话进行了跨文化解读,批判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分析了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代表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原型的运用和各意象的象征意义.文章先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入手,介绍了小说中存在的几种神话原型,为意向的展开进行了铺垫.接着详细讨论了小说中存在的一对主要意向:河与岸,前者象征着自由,而后者象征着对自由的束缚.最后,笔者对密西西比河的意向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指出这种自由是虚无缥缈的,最终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象征意象进行了透视与剖析,探讨了奥尼尔戏剧意象营构的四种主要方式:主导意象、重复意象、伴随与并置意象和各种意象的典型例证,阐述了奥尼尔戏剧意象所具有的多元性、整体性及内驱性等审美特征,旨在探索奥尼尔戏剧意象的独特性和功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李艳芳 《学术探索》2015,(2):127-130
坡是美国文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既悲情又唯美的世界,游弋于坡的诗歌王国是一种美的体验与心灵的激荡。《乌鸦》《致海伦》与《安娜贝尔丽》为坡的代表作,这三首诗完美体现他的创作原则,受到广泛好评。本文探讨了坡诗歌的创作艺术,发现他的诗歌之美表现在主题、意境与音乐美,意蕴的丰富性则来自于大量的象征与神话意象。  相似文献   

14.
陶陶 《江汉论坛》2004,(1):97-99
在诗歌审美创造中,色彩的感觉最容易触发诗人的美感和联想、想象,因而,诗人将色彩赋诸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诗歌的色彩意象或抒情形象.对不同的色彩意象在诗歌中的抒情美感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的基本规律或范式;每种色彩所构成的意象形象,它所隐含、折射的抒情信息内涵,常常是有一定的抒情范式的.本文着重讨论诗歌中的红色意象的抒情审美范式,即常态意蕴抒情范式、隐喻变异意蕴抒情范式和象征意蕴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15.
伊恩·麦克尤恩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最后的仪式》及小说《水泥花园》和《时间中的孩子》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叙事特征.小说文本在场景安排、人物摹写、"色情"意象和叙述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超现实主义梦幻、荒诞等特质.显然,这些超现实主义叙事方法的运用凸显了作家对现实世界的本真思考与质疑.  相似文献   

16.
《宇津保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物语文学,也是最早的长篇物语体小说.其内容主要描绘了贵族俊荫一门对大陆乐器的学习与传播.作品中,对丝绸之路、西域风物的描写占了相当篇幅,尤其是围绕琴元素的大量叙述涉及西域元素、儒释道典籍与意象,而关于南风与波斯风的描写更是体现了作者对于海陆丝绸之路文化的认知与向往.在作品中,琴这一元素象征着日本对来自西域、唐土的丝绸之路文化的接受.而其中浓厚的唐土崇拜色彩体现了该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即唐土文化正统性.这也正是平安时代物语文学接受丝绸之路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流水"意象的形成有一个从物候现象向文学意象转变的过程."桃花盛开"和"雨水增多"在物候上的共时性使"桃花"和"水"建立了天然联系.水又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桃花流水"作为一个固定表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成为一个文学意象.随着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这一表述逐渐成为一种经典语境,并衍生出如春景的象征、仙境的象征、超脱境界的象征、青春易逝和人生失意的感伤等多种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五四时期、新时期的一些女性文学中大量存在着“房间”这种意象。随着时间的演进,“房间”意象在女性文本中也呈现出相应的历史嬗变:从封建社会的宫院·闺阁·织房等到五四时期的幽灵塔·傀儡之家·空屋,再到新时期的虚构之房·隐秘之房·现实之房。不同的“房间”意象却包蕴着一个同样深邃的文化意蕴:作为女性生存见证、女性抗争诉求的真切象征的“房间”意象表现出一代代女性对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书和词语是博尔赫斯用以表现世界本质的系列象征。《巴别图书馆》 表现了博尔赫斯的宇宙模式,《沙之书》等小说视“书”为世界之本质,“唯一的词”则是 博尔赫斯在作品中浓墨重彩追问的万物本源。图书馆、书和词语这一系列意象的形成受到 犹太神秘主义派别喀巴拉的影响,同时,博尔赫斯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神秘主义倾向是其 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