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关于建设学习型医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学习型医院是时代赋予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需要,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建设现代化医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内大多数人在观念、道德和行为规则三方面彼此形成的共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医院职工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医院精神,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新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华 《理论界》2004,(1):63-63
高度尊重“人的本性”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真髓纵观管理理论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从以“物”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转到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人类管理理念上带有时代变革意义的巨大进步。但是,必须承认在管理实践上以“物”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的残余并未完全消除,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认识发展过程。任何国家或地区、任何性质或类型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劳动和工作;即使垄断性的行业,也不例外。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是“以人为本”的“人”即职工在企业中的地…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认识的正确与否及解决的好差,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一、如何认识“以人为本”1.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管理学的一个历史传统。“重人”和“人和”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重要理念。所谓“重人”者,一重人心向背,二重人才归离。而“人和”,就是讲调整人际关系。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重人”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中国管理的主流,尽管这方面过去曾走过弯路,现在尚有很大差距,但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应该说是中国的企业管理真正有条件转入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学本 《理论界》2007,(5):199-200
人德管理的人性假设不是基于简单的人性善恶,而是基于人性假设更高的概括——道德人,剖析传统道德人假设的现代内涵:人是有限理性,但具有无限理性(德性)的潜质;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道德人”为人性基础的管理模式注重以人为核心,倡导“柔性”激励,这对于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理念,正确贯彻“人为为人”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社会成员检索、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图书馆在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一个显著的共识就是:在信息社会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经历了由“以书找人”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图书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是图书馆在内部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上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创新”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图书馆在其服务上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7.
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强化的着力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高校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和必要性“以人为本”一词,最早见于《营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在我国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中,一条以‘人为贵’为核心的思想便十分突出。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几乎没有一位不强调这一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原是与“以物为本”的管理理论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它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思想。高校管理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其根本是要强化人的本性特征,突出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使…  相似文献   

8.
“从效率主义”到“以人为本”是管理理论的一次质的飞跃,从“以人为本”到“以人才为本”则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发展.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者,人才的需求与一般人的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人才有高度“自由自主”的需求,建立以人才为本的管理是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上,围绕着人才“自由自主”需求而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创新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罗红艳 《南方论刊》2009,(9):128-128,F0003
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是深圳市气象局下属事业单位,加挂“市防雷中心”牌子,是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服务窗口和支撑单位。该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以社会需求为牵引,积极开展气象信息服务、行业气象服务、专题气象服务、气象影视宣传服务和防雷技术服务,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服务效果为核心,坚持增强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鹏  傅长吉 《理论界》2007,(2):233-23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在管理中对于等级化、监管大于维权、效益先于公平和群体本位这四种传统管理理念的变更,树立起平等化、维权大于监管、公平先于效益和个人本位这四种新型管理理念,最终实现管理的“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辨别“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为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体现着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和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本文着重论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怎样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校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的办学原则,始终坚持“构建学习型党校”的办学目标,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办学重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从严治校”的办学要求,为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景 《学术探索》2023,(12):129-137
马克思主义持有鲜明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即只有在社会之中个体才能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实践从产生之时起便是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下而被哲学家们关注和讨论的。这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相通的。在道德实践领域,哲学家把对人的生命自由本性的肯定和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彰显看作是人类给自己规定的道德规律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道德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于以“道德实践”为对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也成为了道德教育实践所应坚持的价值主张,而且,从今天道德教育实践的实际来看,“以人为本”理念也必然会成为改进道德教育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共同的研究性课题。本文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方面,对高校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德为先--现代人本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轲 《学术探索》2002,(2):54-56
“以人为本”的管理 ,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 ,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 ,而必须借鉴、利用、改造。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档案工作发展的主要支撑点。档案工作应树立现代管理创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理想,建立“人本管理”机制,通过人性化管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应运用辩证的方法,从理沦和实践上分析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西方人本主义、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为本的关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但不能把社会主义归纳为人本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既有共同点,又有根本区别;以人为本要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中,不是对经济建设的否定;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今天的以人为本与古代以民为本不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后勤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窗口,后勤员工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力量。为此,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员工个体;建立安抚和关爱机制,增强员工归属感;把握员工“个体”心态,增强员工自豪感和关心员工利益,以提高职工的向心力和执行力,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人类寻求自身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体育人才出发 ,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改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