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加入WTO后,政府不仅要清理现行的法规和政策与国际交往的障碍,还要改变同国际惯例相悖的统计指标体系。其中反映我国城市居民住房水平的“人均居住面积”这一统计指标,就大有改变的必要。一是这项指标计算不科学;二是这项指标与国际统计口径不对应;三是这种统计方法容易误导市场。 居住面积在我国通常指卧室的面积;住房面积是居民生活、学习和休息的面积。这是两种不同概念的专业用语。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不能以卧室面积来衡量。建国以来,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一直沿用“人均居住面积”这个统计指标来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核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核算的现状,剖析了影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作者通过对已有的部分学者所编居民金融资产表的研究,表明了自己关于居民金融资产统计范围和核算原则方面的观点,相应地指出了各项指标的统计口径和资料来源,并构造出“中国居民金融资产构成表”表样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中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地的本月居民吃掉、用掉多少亿元,然后就引用当地统计部门的资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多少亿元”,其实这样的理解不怎么准确。那么我们如何来全面理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应有的正确含义呢?  相似文献   

4.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缺陷与完善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系吴志军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业与失业人口统计出现了双重的失真性:一方面,由于把失业人口统计范围限制在城镇居民,大大缩小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失业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许多名为“失业”但实为“就业”...  相似文献   

5.
《统计与预测》1997年6期发表吴志军的文章,认为在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业与失业人口统计出现了双重的失真性:一方面,由于把失业人口统计范围限制在城镇居民,大大缩小了我国实际存在的失业人口规模;另一方面,许多名为“失业”但实为“就业”的人口,被纳入“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从而扩大了“失业人口”的规模。这里,讨论导致统计失真性的就业与失业指标界定问题。我国“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界定的主要缺陷之一,是就业人口的实际统计口径小于就业人口的定义性统计口径。  相似文献   

6.
农业居民和非农业居民是综合平衡统计年报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但令人遗憾的是,往年的平衡年报制度中对农业居民与非农业居民的划分标准却没有作具体说明,只是提到有关这两项指标的资料可以从公安部门的人口年报中取得。  相似文献   

7.
现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指标包括两部份,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它是指对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 另一部份是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农民之间消费品零售(这里是指生活消费品、下同),该不该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呢?笔者认为,把农民之间消费品零售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是科学的、合适的,是完善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指标的范围和内容。农民之间消费品零售应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说明农民之间消费品零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组成部分,现结合商品流转的概念及分类来阐述。商品流转是…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在阅读一些有关统计的期刊和书籍时,发现在一些文章中,有些作者把诸如人均GDP、人均收入这一类指标当作平均指标来使用。比如,由厦门大学黄良文教授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九五”国家级重点统计学权威教材《统计学原理》中第74页就把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当作平均指标来使用,《中国统计》杂志2003年1月刊《平均数是非评说》一文中作者把人均GDP、人均收入这类的指标当作平  相似文献   

9.
读了欧阳培峰在《中国统计》2001 年第一期发表的《“平均计划完成程度”是平均指标吗》(以下简称欧文)一文很有启发。该文所提出的一些观点笔者尽管不敢苟同。但它促使我们在如何认识诸如“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平均利润率”等统计指标的属性方面进一步做到全面和正确,不断加深对这些指标多重性的认识,并同时改变传统统计学原理教科书对一些具有多重性的统计指标只机械地归为某一类指标的做法。 传统的统计指标理论认为,综合指标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其中,总量指标为基本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是派生指标。这…  相似文献   

10.
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三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指标数值,其中计量单位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现行统计制度中诸如林产品“竹材”等部分农产品的统计计量单位设置不合理,亟待改进。统计制度规定“竹材”类林产品以“根”为统计计量单位,而该类农产品在现实的贸易活动中普遍采用“公斤”计量单位,由于制度规定与现实不一致,给我们统计工作带来诸多影响。一是数据处理操作困难。如农产品生产价格调查中,竹材生产者出售产品时均以“公斤”作为计价单位,我们在进行数据处理前,要么要求生产者每次出售时统计根数…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的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基层单位(企业)[下简称单位]的统计人员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与“劳动者报酬”指标的填报上经常产生混淆,往往是两个指标相互替代,不明白这两个指标本是在调查目的、计算方法有区别的两项内容。  相似文献   

12.
怎样改进单位用工人数统计□叶世芳现行劳动统计中的单位用工人数指标有“从业人员”和“职工”两项,它们是反映我国劳动力使用状况的基本的指标。准确地统计各单位的用工人数,对于核算全社会的劳动力投入具有重要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统计范围只包括全民、集...  相似文献   

13.
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两个重要指标,二者之间具有许多密切的联系。比如,这两个指标的统计范围都主要是消费资料,又都可以按居民个人和集体两部分进行统计。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就会引起混淆,有时甚至把二者视为等同。事实上,这两个指标的差异是很大的。本文在说明这两个指标联系的同时,重点要阐明它们的区别,以达到区分清、运用好这两个指标的目的。一、最终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内涵及外延最终消费是指当期最终产品中用于非生产过程或生活过程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它是国民经济使用统计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统计活动是从记数开始。早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饥即求食,饱即抛余”,到“细绳计数”、“以实物记数”、“刻求记数”、“图画记数”,从此人类的统计由简单的统计活动、统计事务,逐步发展为今天的统计工作。 从奴隶社会到殷商时代数码文字以后记数范围日益扩大,项目也增多,但这时的统计远谈不上统计本身的概念,还没有什么指标,口径、范围的统一规定,更没有什么统一的计算方法、统计的制度等等。但在此期间,通过能查阅到的古籍中记载,这时计数的内容较广,有人口、土地、租赋,兵役、战果、…  相似文献   

15.
来稿摘登     
统计体制改革要与时俱进。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条条”管业务、“块块”管人员)突现出许多问题,最显见的要数对统计数字的干扰上。部分重要数据虽试行了“下管一级”的办法,但因“基础不牢”仍有很大的“活动”空间。统计部门受制于体制问题而奈何不得。因此“一条边”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统计制度改革要与时俱进。统计指标的设置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革除不适应的指标。改革的方向:与WTO接轨、体现“三个代表”思想、满足决策和社会服务的需求。 统计方法改革要与时俱进。现行除“三支调查队”以外的专业统计均属…  相似文献   

16.
“利税总额”作为一个经济统计指标,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对此作了专门的批示,估计该指标将退出以后的官方统计范畴,将由“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来取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利”和“税”分家的呢?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利税...  相似文献   

17.
在现行的商业统计指标解释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指标是指售给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城市街道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用公款购买的非生产、经营用的公用消费品,它有以下特点:①消费品的购买者必须是社会集团;②购买消费品的款项必须是公款;③所购买的商品必须是非生  相似文献   

18.
阳煤集团三矿多种经营总公司组建于1993年。从1994年起,为了更有效的加强管理,使部分公司及经营网点走出困境,并试图从各种生产关系的投入产出对比关系上全面反映经济效益,我们拟就了以“增加值”为核心的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统计指标。在会计核算上,将增加值纳入会计核算,并编制了增加值报表,扩大了现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在年度计划中作为经营指标,并纳入承包合同进行考评,使干部职工进一步转变了经营观念,淡化了产值指标的考核,增强了增加值经营意识;在统计上将“增加值”作为统计核算的重要内容,改变了过去一哄追求产值…  相似文献   

19.
秦镇林 《上海统计》2000,(10):40-40
一、概念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的统计范围可以看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量,是研究零售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分析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实现程度、了解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水平与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对研究零售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制定政策,可以提供重要依据.可见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是国民经济统计中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红 《上海统计》2002,(11):9-10
在近几年上海统计改革的实践中,“在地统计”试点工作是一次最富挑战性、最具实践性、最有助于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我区在“在地统计”试点工作中,取得了高收表率、建立了稳定的报送关系、获得了详细的统计资料、形成了基本的统计网络等,这对下一阶段在地单位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有关数据与区属指标的衔接和使用,实现真实反映区域经济全貌的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区域内在地单位的“家底”基本摸清,只是迈开了改革“条块结合”的传统统计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第一步,要使这种改革更彻底和有效,除了思想观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