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民俗学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的文艺新学科.20多年来,文艺民俗学取得了喜人的研究成果.文艺民俗学学科的提出和确立本身有不同的学科立足点;文艺民俗学通过高校教育、师资培训和科研切磋等多种途径培养和壮大学术研究队伍;通过构建学术理论、开展批评实践,投身文化保护等行动,使学术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提升,学科应用色彩越来越强.文艺民俗学的前景广阔,但学科理论尚待进一步完善,如学科归属问题尚需进一步研讨、文艺民俗批评理论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早在1846年英国的汤姆斯(W.J.THOMS)将撒克逊语之“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成为民俗学的代名词,这个词后来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将这个名词引入,特别是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正式使用了“民俗学”这个术语,于是逐渐在国内“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落户。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有民俗的记载。在《礼祀·缁衣》中所云“彰好以示民俗”,表明了古代人已经有了民俗这个概念。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代…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麦著名民俗学家本格特.霍贝克的民俗学思想,其中尤其强调了他对于"民俗作为无权者的游戏"、"民俗学界心照不宣的假设"以及"寻找民俗的意义"的理论成果,所有这些思想成果都深刻地影响了21世纪欧美民俗学界的理论走向。  相似文献   

4.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嬗交和发展的历程,至今,依然处于学科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具有鲜明当代特征的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俗学科的重新认识,二是对民俗学范畴的体系拓展,三是对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6.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 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门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来应该得到健康的  相似文献   

7.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了举办民俗  相似文献   

8.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当代民俗学一些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俗学是多民族民俗学,我们研究的视野,既要重点研究传统民俗,也不能弃都市新民俗于不顾。民俗学者要深入发掘传统民俗资源,学习国外民俗理论,拓宽知识面,选择好的研究方法,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的构建,使之在民族精神,社会制度及物质增殖诸方百发挥功用。  相似文献   

10.
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四年来,以中国政府为主导启动并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热潮,产生了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令学术界关注的是:这股热潮意外地激活了在低温状态中徘徊已久的中国民俗学,并使它迅速升温开始成为热门学科。面对这种鲜活的民俗文化复兴和民俗学振兴的大好局面,应进行切合实际的思考,理出一条相对应或相适应的思路,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从而使民俗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所创新,促使民俗学科的建设有所开拓、有所突破,创造各种条件使民俗学人有更多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1.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  相似文献   

12.
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民俗学真的面临两难选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轰轰烈烈的全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国的民俗学者感觉到自身陷入了进退维谷、喜忧参半的两难境地。结合德国民俗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与传统文化遗产问题的纠葛,着重探讨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的若干问题,即民俗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传统文化保护职责的"原罪"意识,关于民俗主义讨论的出现和兴起为民俗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哪些启示和契机,民俗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学科取向以及学科的自我认同。通过探讨认为,对文化连续性和文化变迁力量的探讨是民俗学的根本性任务,尤其在社会、文化发生急速转变的当今中国,民俗学首要的任务应该是文化批评而不是文化保护。为了使民俗学的文化批评获得相应的力度和质量,民俗学科的社会科学取向则是一种顺时应变的睿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文化保护与文化批评之间,民俗学不存在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学是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民俗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翻译西方民俗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比较普遍的误译,妨碍我们对原著思想的正确认识,影响我国民俗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在民俗学界开展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翻译学术批评是我国民俗学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苏州大学历史、政治等系部分同学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为我国民俗学运动复兴推波助澜的宗旨,于1982年5月发起成立了“民俗学社”。学社立志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研中华民族风俗习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摒弃糟粕,发扬精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年多来,他们邀请熟悉民俗学的老师作了多次讲座。利用假日,集体到附近角直、木渎等古镇进行了民俗调查。寒暑假,学社同学还利用回乡的机会,进行乡土采风。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中国的民俗学学派 ,指的是中国的民俗学研究 ,从本民族文化的具体情况出发 ,进行符合民族民俗文化特点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设。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是学科发展的自然要求 ,也有利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还可避免学术进程中的某些偏离正轨的倾向。从其可能性看 ,民俗学在中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许多学者的努力 ,目前已形成了中国民俗学的独特性格———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 ,其功用和目标在于清理中国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财富 ,增强国民的文化史知识和…  相似文献   

16.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俗的调查研究和民俗学的建设,正得封越来越多学术界人士的重视。国外民俗学家,也正把研究的眼光注视到我国来,这就更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建设好中国民俗学。早在三十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著《民俗学》一节(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初版),提倡研究民俗学,并始终把民俗学的综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他在解放前后从事闽台考古和民族调查研究中,把民俗的内容也包括在内,并曾撰写《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等论文。1958年林惠祥教授逝世后,我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开展闽台两地的考古和民族,民俗调查研究,并且按照人类学发展新内容,在考古研究中,注重与文化风俗结合起来;在民族民俗研究中,既注意闽台汉人,也注意高山、畲、回、古越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8.
尽管现代民俗学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可是,世界民俗学家一直未能建立起民俗学的理论体系,以至“民俗学是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了世界学术界一个越来越大的疑问。一门学科的地位首先是由完整而独特的研究领域所确立的。民俗学涉及行为层面的风俗、信仰层面的俗信迷信、语言层面的  相似文献   

19.
近20多年,中国民俗学取得长足发展.但就当前民俗学学科而言,高校民俗学学科点的不足,学界对民俗学学科认识的偏差,严重制约了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和兴旺.民俗学课程和毕业生的自产自销,导致了令人悲哀的"自娱自乐"的困境.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大潮汹涌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民间文艺学学科是由既是民俗学泰斗又是民间文艺界元老的钟敬文先生率先倡导的。在艺术民俗学的视野里 ,民间文艺起源于民俗生活 ,并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民俗事象的附生物而存在 ;民间文艺中具有浓重的民俗成份 ,主要的民俗事象都在民间文艺中有所表现。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民俗是民间文艺产生的土壤 ,民间文艺是对民俗生活包括民俗事象的审美观照或生活承袭。民间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在于民俗事象 ,民俗为民间文艺创作提供必要的材料和依据。而后起的诸多民间文艺现象的缘起 ,都能追溯到民俗生活本身。民间文艺是民俗最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 ,部分民间文艺可以视作古有民俗的遗存或变体。民间文艺是即时民俗社会的传神写照 ,重要民俗事象正是民间文艺的大显身手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