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客观上需要通过政治文化建设来解决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现实难题,决定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普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强化正确的国家观与平等的民族观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民主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的意识,努力实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宽松的国际发展空间。这既符合整体论哲学思想,也是全球化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的八个重要理论问题:广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狭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有利于人们自觉从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层次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外在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共同点,但各有特点,从概念来看,科学发展观更适合于作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概念;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作为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可以把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两大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本文认为,理论界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民意识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提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自由意识、公平意识、自然意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现实路径是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和渠道,使公民在有序的政治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体意识;政府要在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现代化的推进在中国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历史过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只是一种理念,而且也是现实的社会实践。政府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行政发展的价值关系是否和谐,将会影响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发挥,进而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主要包括: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思想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执政党的执政新理念,作为一个理论命题,它是人类历史上先进思想发展的一个成果,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发展终点必将是共产主义社会:两者的目标都是建设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这个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同时,这一执政理念的提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是分不开的,因而该命题又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得到了恢复重建,特别是世纪之交以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的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强调,以及近年来国内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现实,都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推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铁娥 《理论界》2006,(6):24-26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筑和谐社会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只有逐步推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背后都有一定体系的伦理价值观作支撑。和谐社会建设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三大关系的协调,而协调这三大关系需要以三大核心伦理价值原则作支撑,即功利原则、善行原则和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11.
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宗教意识形态的扩张、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形成了挑战,从中折射出当前中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紧迫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文章从社会思潮、党的先进性建设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关系,从社会属性看,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发展战略目标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都具有阶段性,但小康社会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内容构建看,三者相互交织、互相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全面小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明确地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现实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长期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由实现全面小康向中等发达跨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种种不和谐提出来的,是针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党员队伍现状提出来的。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状态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环境的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16.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必然要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坚持改革开放的需要。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进一步加强政策策略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保证社会阶层利益和谐;继续扩大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采取有效措施,拓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都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在现实中,两者都具有相对性。即使是相对的,社会公正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社会公正问题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揭示了社会公正的现实道路,不断发展是在构建过程中解决公正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充满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社会理念.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努力解决我国社会人的发展不均衡现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展开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到现实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