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 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 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一"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在他一生的政治、学术与社会生涯中一直处于无可解脱的矛盾之中。他的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学术主张与他的社会遭遇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与撞击,从而使孔子的思想和心态充满着矛盾,成为复杂的矛盾综合体。孔子既有平治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又为自己设下了终身为人臣的政治藩篱;他既对自己经邦治国的能力充满信心,又常常慨叹无人赏识利用这种能力;他既追求太平盛世、民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又处心积虑地为巩固君主们现存的统治而出谋划策;他既要入世有为,又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肯损伤自己理想的人格形象;他既对令人望而生厌的现实痛心疾首,又必须依靠这一现实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群体.这种变化不仅在于他们随着年龄的成长逐渐向成年人过渡,还在于他们本身生活于这样一个变化中的时代.时代给他们提出的难题要远远多于他们在自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他们在这些难题面前又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在人格特征、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混乱与矛盾的特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追求和实现的矛盾是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白双重文化人格的美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兰州学刊》2006,(2):60-62
李白双重文化人格由儒家的伦理精神和道家的宇宙意识、逍遥精神两大要素构成。由于李白儒道文化人格分别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不同程度的超越本质,因而使其双重文化人格具有了深刻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李白天生一副傲骨,桀傲不驯,与…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道德理想主要关涉大同理想、人格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等方面.大同理想围绕大同形式与"仁"之内核展开,经历了世纪之交传统大同的学理分疏、20世纪初至辛亥前的近代大同追求、民国初期大同理想的新境界三阶段.人格理想则大致分为圣人人格、君子人格与群体人格三层次.政治理想涉及对大同理想由情感向往转为理性认识,批判世界主义崇尚民族国家主义,追求现实近代政治共和理想.社会理想则体现为彰显民本的尚公与平等统一.此四者既存在区别又密切相联,彼此互动,展示出时人救亡图存、追求中国近代化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周晓文电影在某些方面是介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之间。就对人生、历史、人性等的思考而言 ,作些哲理化的分析和反思式的表现 ,这是第五代人的特点 ,但他的矛盾在于 ,他有第五代人的历史见识 ,又显示第五代以后的一些特点 ,他的电影是颇为矛盾的 ,突出表现在都市情缘、思想意识、青春文化困惑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李白政治眼界及治世才能之另一面观杨栩生李白是一位具有远大抱负和多方面理想追求的诗人。他每每期为圣贤,想作高土,欲为神仙之寿。他还想作侠客,更想作大将,“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1]。在这诸多的理想志向之中,最...  相似文献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是天宝四年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漫游吴越时,赠给友人的一首诗。这是一篇抒情佳作,最能代表李白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名篇。李白一生政治道路坎坷,思想矛盾复杂。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又有较深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追求的愿望,他对封建统治者时时抱有幻想,但当理想破灭时,他那种虚静无为,反对羁约的道家思想就占了上风,于是又“富贵  相似文献   

10.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白诗的“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说出了李白诗独特的美感,即飘然美。飘然的本意是风吹翻飞状,这里引申为不拘于世俗的超然状态。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李白诗的飞意象。李白爱“飞”。在他的诗里,无论抒发功业情思,还是表现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都频频使用“飞”的意象。先看其飞意象对功业情思的表现。李白一生追求的理想一言以蔽之,即“功成身退”,代表性的表述见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14.
管仁福 《齐鲁学刊》2013,(1):123-127
在苏轼的作品中,多有"气"的叙写。这诸多"气"的语意蕴涵非常丰富,既有对自然物质之气的描述,也有对生命生理之气的体认,而更多的是对人文思想之气的传达。人文思想之气从哲学层面反映了他以气为本体的自然观;从政治层面他崇尚和气,表明其向往社会太平和谐的政治理想;从道德人格层面和文学艺术层面他欣赏英气、豪气、浩然之气、逸气、才气、神气、词气等人文精神之气,表现了他人格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5.
论儒家文化的“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特别是对于理想人格的虔诚修养和执着追求,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曾成为汉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儒学据此认定儒学倡导个性独立,人格尊严,并且还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然而,有一个巨大的历史现象令人困惑:为什么这样富于“人本”精神的学说却长期被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5):11-27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神圣的时代,他通过灌输毛泽东思想,"再造新人",建立了一个地上的天国——人民公社;邓小平时代是世俗时代,其世俗性在于改革开放对毛泽东个人意志的解构以及个体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而对市民社会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之后是国家意识的再度觉醒时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标志,中国进入了国家意识主导的理性时代。生活的此岸性和彼岸性是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界限,在神圣世界,人们生存于理想中,而且理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就是理想世界;而在世俗世界,人们却不得不生存于现实之中,生活在此岸中。神圣时代到世俗时代到国家意识的觉醒,其内在是正反合的逻辑。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突出了士面向现实的人格,但又向超越和理想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入凡和超俗的双向合一。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的向位凸显了四个方面:政治人格的责任担当精神、自我地位人格的自命平凡精神、道义人格的恪守大义精神、理想人格的超越世俗境界。士人格的实现是在士管理过程中完成的,职业人格以德性人格为导向,政治人格与德性人格实现了合一。  相似文献   

18.
巴金人格结构中的觉新性和觉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金的人格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和无政府主义社会理想分别赋予了他两种文化内涵的人格类型,一种是觉新式的内敛奴从型人格,一种是觉慧式的现代自主型人格。两种人格的对立存在,给巴金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双重的精神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李振松 《理论界》2006,(3):185-186
祝允明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呈现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源自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源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源自他对儒、道等多家文化思想的吸纳。正因如此,使得祝允明的人格精神颇具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20.
谢朓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其人生悲剧不仅仅表现在最后的死于非命,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卸去宦海沉浮的惶恐、忧惧。在诗中,他将心灵深处的痛苦和焦虑都渗透在山川风物的描绘中。谢緿始终困顿于出处行藏,在追求功名利禄与保持自由心性的矛盾之中难以取舍,这是由他的人生境界以及与此相联的人格特点所决定的,具有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