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许宪隆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6):142-147
文章认为,晚发外生型的西北甘宁青早期现代化,是回族军阀在主流社会推动下的非自觉行为,他们在现代化推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导向作用。但由于回族军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近代教育,其自身的封建传统因素成为导致甘宁青地区现代化夭折的主要原因;而宗教和世俗因素的盘根错节,又使得回族军阀在惰性和变力之间摇摆不定,增加了现代化的曲折;另外,回族军阀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价值,他们与国民政府间存在向心和离·心的二元倾向,表明他们不可能最终完成现代化的领导重任。甘宁青早期现代化的最大成就,是启动了该地区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为20世纪中期以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包括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早期现代化的启动、阶段、特点以及早期现代化进程延误的原因等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情况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3.
4.
刘晓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1-32
美国文学从诞生至今虽然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有一大批经典作品相继问世,它们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劳伦斯注重对美国文学经典深层次内涵的挖掘,多角度审视美国文学经典;多诺霍则结合美国的内外政策,对美国文学经典进行重新解读。劳伦斯与多诺霍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均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亦是基于这些独特的视角,才有了对美国文学经典的特殊解读。 相似文献
5.
刘芙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131-133
1861年营口开埠标志着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自上而下顺应现代化趋势而进行的新政改革和社会大众在现代化洪流的裹挟下自发的一种应变之举——民间习俗的变化。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源于外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与内部的经济政治新旧因素的制约,其特点是文化心态的保守性与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包容性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6.
戴贞标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74-77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在我国争论已久。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传统文化现代化应该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给以审视,即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中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内因,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外因;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中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相似文献
7.
姜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66-70
我国当前的法院体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始于清末的近百余年法院体制现代化历程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阶段。以司法独立为目标,以构建科学合理的具体制度为内容的法院体制现代化经历了百余年曲折艰难的历程,在21世纪的今天仍将继续其前进的步伐,走向更完善更科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熊孝梅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3):9-13
近代史上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一误再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中国内在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传统政治经济结构的制约、"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心态的阻抗、现代化主导者保守性决策的阻滞等,也有外来的影响即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我们不能只强调其中的内在因素也不能片面夸大外来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旨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认识根据. 相似文献
9.
一般观念认为,从明至清是中国美术史的衰落阶段,其实不然。虽然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消亡时期,而这时候,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文化建设领域。在身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之下,他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总是幻想突破成法,另立新法,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画家真正把笔法与墨法自觉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笔墨发展为独立审美要素,与形象一起构成情趣画面,给欣赏者带来无限遐思与享受。明代文人画笔墨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与哲学,以笔墨之道体现人文关怀,是明代文人画家在绘画领域开辟的一个新天地,是对文人情愫的深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0.
严亚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2):51-59
近代列强侵略活动激发了极端民族意识的兴起,极端民族意识导源于夷夏之辨,华夏中心观带有复古性、排外性、虚骄性及反理性色彩,倡导文化救国,固守华夷秩序延误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使洋务运动的举措大打折扣,是维新运动以流血失败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马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4):5-8
回族等穆斯林民族,在甘宁青形成南北、东西两条带状分布带,即“银平穆斯林民族走廊”“河湟穆斯林民族走廊”。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穆斯林各民族,在中国西北民族居住地理分布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中,均处于中间或交界地带,在各民族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发挥某种特殊的桥梁纽带作用。两条“穆斯林民族走廊”中的回、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由于相对集中聚居的缘故,其文化保持较为完整,民族性、宗教性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2.
徐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4):71-78
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伐战争即将爆发之际,在一批学人和社会政治活动家中间爆发了一场关于谁是“军阀”,以及怎样定义“军阀”、如何改造国家与社会武装力量等问题的激烈论战。论战虽由时事问题所引发,其影响却超越了政论范围,推动了“军阀”话语体系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有关中国政治与军事问题的学理研讨。 相似文献
13.
甘宁青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近几年,这一地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往往涉及面广、影响大、控制难,其背后常常隐藏着与民族宗教相关的社会矛盾.同时,因其产生时间和区域的不确定性,以及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当地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甘宁青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建设要根据当地民族、宗教问题的区域特点,结合现阶段甘宁青地区社会发展中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存在的社会矛盾,建立起一套有针对性的涉及信息收集与分析、预警方案制定、预警方案实施、事件的处理与善后等一系列措施,并设立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调动和利用所有社会力量和资源,让国家机关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同防范、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与机制,提升社会危机管理能力,以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弭各种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危机,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14.
秦永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元代是甘宁青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元王朝将该地区的西夏遗民以各种形式大量内迁促其融入汉族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西域人迁入这一地区,使该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新格局。由于长期而密切的族际交往,该地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尚季芳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9,(1):127-131
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农民离村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发展至巨。沉重的苛税是农民离村的首因;次则为马家军阀抓兵拉夫;此外天灾频繁、外货涌入和战祸频仍也是重要因素。斯时农民离村后的主要谋生方式是进入城市做工、住家、逃难和求学,部分转入它村继续垦荒,或转入土匪的行列。农民离村加剧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增添了城市生存压力,使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但离村者向故土回馈资金和技术,又通过创办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潮,对促生甘宁青社会向近代化进发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蔡天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7-12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科学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制度萌芽于建党初期,起步于抗日战争初期,形成于解放战争时期,确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发展完善于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17.
张鸿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15-20,4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西北党组织在陕甘宁地区创建的苏维埃根据地,抗战前夕改称陕甘宁边区,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翌年.毛泽东于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从战略高度对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做了不可移易的精辟概括"第一步,打败日本侵略者;第二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两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指挥中心,就是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18.
李俊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03-107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特点就自然的决定了中国的政党必须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本文从分析中国现代化的时空特点入手,分析了政党在中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政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朱庆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5-8
本文论述了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的起始及其发展过程,着重分析了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认为我国教育法制现代化始于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教育法制现代化也是一波三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步入快车道,目前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成型,但立法之后的执法、普法等各个方面还要花大力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