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雪峰的文学生涯,始于诗而终于诗。1922年,十九岁的青年雪峰迈向文艺殿堂时,所跨上的第一台阶便是诗歌。他曾和他的诗友一起,以“湖畔诗人”的美名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采的一页。但现今论及湖畔诗,人们习惯于将其与爱情诗等量齐观,这恐怕同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导论》所作的有关论述不无联系。朱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诗坛情况时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那时“差不多”“生活在诗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们的“心”和“志”是否都专致于爱神维纳斯,恐怕就不能一概而论了。至少,冯雪峰的湖畔诗就並不全是爱情诗。即使有,也与其他诗人的爱情诗的风貌不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提起冯雪峰同志光辉的文学业蹟,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他那清新流利的湖畔诗、博大精深的理论批评、鞭辟入里的战斗杂文、以至妙趣横生、意蕴隽永的寓言故事,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雪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同他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确实密不可分。但同时应该看到,雪峰对我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又不仅止于这些。他以拓荒者姿态从事国外革命文艺论著翻译介绍所取得的成绩,也很值得重视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后半期,“湖畔诗人”冯雪峰文学创作方面的兴趣逐渐转向文艺理论。一九二六年他译著了《新俄文学的曙光期》,从《译者序》中可以看出,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开始倾向无产阶级立场,这正是他文艺批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后的文艺运动中,冯雪峰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理论批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濒于破裂。胡风认为冯有意阻止他参加有组织的救亡工作,于是萌生“独立地做一点事情”的强烈愿望。胡风随即计划返汉与友人合办刊物及仿效《呐喊》周刊而创办《七月》周刊,这些都可视为他脱离冯雪峰领导后的独立的文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期胡风“独立”意识的觉醒,是导致其后与某些党的文化领导者持续冲突的前声。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新诗史上,湖畔派诗人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本文要谈的是冯雪峰。 一 在杭州西子湖畔,微风吹拂着岸上青青的草和树,也吹拂着四位诗人年青的心。在这里相聚,他们才咏出动人的诗句,“歌唱在西湖,歌哭在西湖”。冯雪峰就是在这美丽如画的人间天堂景致中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个阶段从一九二一年开始持续到一九二三年。 在他第一个阶段的诗篇中,冯雪峰所歌所咏都是从内心抽出的情思——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史上,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无疑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从建国初期几部中国新文学史关于文学分期和一些重要问题的阐述中,即可看到冯雪峰的影响(特别是1945年底他在重庆漫谈会上以《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为题所作的发言)。以后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观点,也大都无所超越。更重要的是,二十年代末期以后新文艺运动各个阶段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在这位不倦的文学战士的理论著述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批评观、创作观,以及在“艺术大众化”、“民族形式”等问题上令人瞩目的理论建树,无不带着那个火热的革命斗争年代的烙印。从这点说,通过对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清理,我们或许能够大致看出新文艺运动及其理论的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相似文献   

8.
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1903年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文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1927年6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932年,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冯雪峰在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当冯雪峰辗转数千里抵达红都瑞金时,其心仪神往已久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已被“左”倾教条主义剥夺了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  相似文献   

9.
冯雪峰同志的文学活动,几乎贯串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史阶段。他所涉猎的领域也是多方面的。作为无产阶级文艺评论家和文艺活动家,他的辉煌业绩主要在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前后。(一)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在上海成立的左联,是我党领导文化革命深入的成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回顾左联的光辉历程,我们不能忽视雪峰在其中所起的组织、领导者的作用。特别是把鲁迅团结在党的周围,从各方面支持、配合鲁迅的战斗,使鲁迅成为“左联”的旗手和主将,雪峰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左联成立前,他一方面向鲁迅传达党在成立左联问题上的指示精神,一方面又和鲁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1936年的“两个口号”论争,可以发现,在论争中由冯雪峰拟稿的鲁迅的几篇文章中,冯雪峰与鲁迅二人所隐含的不同意指。这些文本既反映了冯雪峰由反“左”亦反“右”到反“左”而不提反“右”的策略性调整,同时也蕴含着鲁迅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的深层焦虑。这一焦虑集中在什么是左翼立场的问题上。鲁迅始终注意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鸣鞭主义”的愤怒抨击,强调将左翼运动中的“人民大众”立场作为其党派立场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政治视角透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认为冯雪峰所理解的政治,一方面是指即时、有形和具体的政治,表现为政党、政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物化形态和政治行为,以及政策条文和口号;一方面是指历史真实,即体现着“人民力”的政治。“人民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其中隐含民族性和人类性。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主要是后一种政治意蕴。本文通过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揭示了后一种政治意蕴,并进行了基本评估。  相似文献   

12.
每当人们提起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就不能不想到冯雪峰;每当人们提起鲁迅研究这项光辉的事业,也不能不想到冯雪峰。冯雪峰虽然过早地啣冤死去,过早地离开了鲁迅研究队伍,但是,他对鲁迅研究的卓越贡献,他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崇高地位,却牢牢地铭刻在广大鲁迅研究工作者的心中,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从1928年发表《革命与知识阶级》到他不幸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视角透视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认为冯雪峰所理解的政治,一方面是指即时、有形和具体的政治,表现为政党、政体和政治共同体的物化形态和政治行为,以及政策条文和口号;一方面是指历史真实,即体现着“人民力”的政治。“人民力”是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实现民主革命中焕发出来的力量,其中隐含民族性和人类性。冯雪峰文艺思想的政治意蕴主要是后一种政治意蕴。本文通过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论述,揭示了后一种政治意蕴,并进行了基本评估。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一生由其革命生涯贯穿起来,而诗歌似乎只是他在革命时期、革命间歇期灵光乍现的偶发"习作"而已。但仔细分析,冯雪峰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时期,都是他生命最为关键的阶段,无论是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还是最困顿的铁窗生涯,都有诗歌创作活动相伴随。鉴于对冯雪峰"湖畔"时期诗歌的研究成果已很多,本文将对其狱中诗集《灵山歌》的特点集中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5.
冯雪峰同志作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我国革命文艺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身体力行从事诗歌、杂文、电影剧本和寓言等创作、而且以毕生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和文艺理论批评工作,成为有胆有识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自然,他首先是一个杰出的革命家,他的理论建树、文学批评,表现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风度。冯雪峰一生坎坷,但正因此更显示了他的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他的人品与文品,都是值得人们称道和学习的。冯雪峰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是与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活动,完全  相似文献   

16.
甄君 《淮海文汇》2007,(3):43-44
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在2005年6月12日的《人民日报》上谈到冯雪峰和周扬时,有这样一段话: 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和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纯诗”的译介,是30年代“现代”诗人的中国纯诗运动的重要理论与艺术准备。他1919年所译法国象征诗人果尔蒙的《死叶》,在新文学的象征诗译作中,最早兼顾了生命质感与形式因素的完整性。之后,他不断修正自己早期的平民化艺术观,主张新诗要把现代中国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浮到心头”又“随即消失的刹那的感觉”“幽微而深邃”地表述出来。周作人对象征诗艺的兴趣,是中国纯诗最早的个人与时代记忆。  相似文献   

18.
冯雪峰同志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近年来雪峰研究领域开始呈现喜人景象。 1983年5月,雪峰生前各时期的友好和同事,及部分雪峰研究工作者,在雪峰故乡浙江义乌集会,纪念雪峰诞辰八十周年。文艺界知名人士丁玲、楼适夷、汪静之、唐弢、杜鹏程等应邀出席大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象雪峰这样,参加过多方面的斗争,经受过严峻考验,而在文学活动中又能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实在是为数不多的。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与冯雪峰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一九二○年秋,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杭州浙江第一师范任教,时年二十三岁。次年秋,冯雪峰考入该校,时年十九岁。冯雪峰进校后不久,即从事新诗的  相似文献   

20.
在朱熹对《诗·魏风》和《诗·唐风》的解读上,包含若干异乎前说的新成就。一,他有着《魏风》、《唐风》实为“晋风”的思想,以及“晋风”风格取决于晋之地理环境的文学风格理论。二,他在“晋风”阐释史上最早提出了《蟋蟀》和《山有枢》为唱和之诗的观点,这是《诗经》学史上的新创见。三,他否定了毛《序》为代表的汉唐旧说关于“晋风”主旨上的“刺”诗说,将某些篇章读为表现衰乱之世士子心态的诗篇。当然,所有这些新成就,和朱熹在整个《诗经》学思想上的新突破又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