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李渔的《闲情偶寄》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审美的关注,这与当下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热潮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分析二者会发现他们具有明显的区别。本文拟从审美的主体与对象、时代背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审美对于主体的意义五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明清之际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不以传统的价值观为然,而醉心于他所热烈追求的以戏剧表演、小说创作和杂学采摭为职业的生活方式,以致遭到周围人们的非难。他的叛逆性格成为人们认识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镜子。他的哲学意识是对宋明理学的反拨,是对以李贽、汤显祖为代表的反传统浪漫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他坦率地把自己的写作动机与对金钱的考虑挂钩,在士人耻于谈利的封建社会实是惊世骇俗之见。“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个十足的小市民,二者就是这么不协调地统一在李渔身上。《闲情偶寄》是他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和结晶。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及超越时空的语言技巧,冰心将处在异国异地,不同时空的景与人关联起来。由异国风光触发的情感融入了冰心特有的审美体验,是基于情感映射的结果,不但具有审美心理学价值,还具有文学语言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学中“身份”的主题,以及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分析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寄宿舍》。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分析,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分析后,可以得出看似普通的婚嫁故事背后有权力话语对人物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整体上看,李渔研究包括李渔生平思想和李渔作品,已经非常全面深入。但是李渔美学研究,尤其是李渔生活审美研究还需深入。李渔美学研究突出了戏剧美学,而忽略了生活审美。在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中还存在概念把握不准、重复性高、较零散肤浅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得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李商隐的七绝《夜雨寄北》为例,来探析引导学生鉴赏古诗的方法。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全诗,在读懂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再简介作者情况及其创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师还应对本诗与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教师应对本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一个总体评价,从而更好地领略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寄小读者》文化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冰心的《寄小读者》于 1923年 7月在其多次建议而开设的北京《晨报》副刊“儿童世界”专栏上连载,即受到了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审美情趣。本文从文化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这部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意义的优秀儿童散文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发表的特殊意义和份量,透析了这部儿童散文集尊重儿童个性,向儿童进行“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没有明确阐述自己辛亥革命前的政治倾向,但《岁晚寄友》为此提供了线索.《岁晚寄友》的写作时间,学界基本持辛亥革命后和1909年冬两种说法,考察李大钊《岁晚寄友》中的关键词及其他几首早期诗歌,《岁晚寄友》作于1908年底至1909年初的可能性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仁”在本性上具有的否定人间政治伦理秩序的功能,使圣人孔孟在言说“仁”的时候,始终保持谨慎、节制、周全,甚至毋宁采取回避问题实质的态度。在此背后潜藏着圣人对哲学思想与人伦秩序之间紧张关系的深刻洞见,担忧由于前者得不到适当宣扬而导致后者的崩溃。墨子和张载缺乏圣人这样的眼光和担忧,言体而不言用,片面而过度地强调仁而忽略义,由此抽掉了人间秩序的存在根基,导致其坍塌毁灭。杨时洞察到这一隐忧,据此怀疑、否定《西铭》。  相似文献   

10.
《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作者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13,(1):42-47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寄扇》、《余韵》出套曲与徐旭旦的《冬闺寄情》、《旧院有感》套曲分别系同一篇作品,其作者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徐旭旦的《世经堂诗钞》中,有50首诗作或全文、或部分文字抄袭自前人之作,这一发现为孔尚任是《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的唯一原始作者提供了新证。徐旭旦抄袭前人诗作与抄袭《桃花扇》套曲的手法也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1.
从经典诠释学视角研究郭象《庄子注》,郭象注《庄子》,展开于字、句、段、章、篇、全书等不同的文本意义单位,涉及语义解释、作者原意阐明和哲学意蕴抉发等不同义理层面,带有明显的解喻性质。郭象以寄言出意概括《庄子》的论说方式,提出与之相应的诠释策略,即忘言寻旨。在述而作的驱动之下,寄言出意又翻转为郭象自己的义理创新方法。由此观之,阐发乃是经典诠释中与理解、解释同等重要的方面,其中包含述、作、为等不同的要素。经典阐发同时滋养两种相反相成的精神气质:其一,诚之道,尊重经典,自觉地将作者与文本作为经典阐发的约束条件;其二,风流逸气,张扬个体的批判力与创造力。《庄子注》的经典意义还在于,它通过散播于注文各处的思想片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例补》一文,以唐代高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语词材料,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详细的首引书证例补。但是,该文所列举的许多语词,其实在更早的一些古籍文献中已经出现。本文对此择要进行了补证。  相似文献   

13.
本论的重点一是分析石头<参同契>中"回互不回互"的对立统一观及其道家思想渊源;二是巡视石头禅系对"回互不回互"和"泯绝无寄"思想在修行实践中的运用;三是与马祖系的理论与方法作比较,指出两家思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坚持唯物辩证法增强科学预见性──重温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张寿长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之所以能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的必然进程以及中国必定胜利的结局.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能正确运用辩证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礼记>当中的<表记>和<缁衣>两篇共引<诗>42处,呈现出量大而广、反复引证以及喜引<风><雅>的引用特点.引<诗>过程中,方法多样,本义、喻义、断章取义,交织运用,为后世文学用典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四库馆臣提出“四书之《大学》、《中庸》”和“《礼记》之《大学》、《中庸》”两个概念,反映了《大学》、《中庸》与《礼记》的分合作为汉唐——宋明——清三阶段学术转轨标志的事实。经考释可知,“《礼记》之《大学》、《中庸》”属经学范畴,“四书之《大学》、《中庸》”属理学范畴,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其各自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中有两篇属于《易》类的书,分别以《筮法》和《别卦》为题收入2013年底出版的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辑中。就卦名、次序、写法等内容来看,《筮法》与《别卦》确与《归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