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过。札记“实一种困知勉行工夫,其所以能绵密深入而有创获者颇恃此,而今亡矣!”但到七十年代末,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就发表了札记体的文学批评巨著——《管锥编》。钱氏之选用札记体这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全面地评价了南梁萧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得的地位。萧统的功绩,不仅在于主持编辑了一部影响深远的《文选》,而且悟稀赏独,第一次推尊出大诗人陶渊明。钱先生认为,萧统与钟嵘是各具专擅、位在伯仲的文学批评家。对于萧统自身的文学创作,也多所称许。他对于古代诗文的评鉴,与萧统《文选》所录,多有冥然契合之妙。钱先生自幼陶染于骈俪之文,晚年犹持迈越众论的颖拔之见。《管锥编》即为以骈体论学谈艺的典范之作。其所以赞赏《文选》,认同萧统,原因盖在乎此。  相似文献   

3.
南宋以来,否定王安石的评价一直是学界的主流。入清以后,江西学者李绂率先对王安石进行实证性的研究,澄清有关的事实。他的研究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全祖望着手研究王安石的经学,顾栋高、蔡上翔则完成了两部内容翔实的年谱,这些成果为晚清梁启超清除人们对王安石的偏见奠定了学术基础。李绂与浙东学派关系密切。和乾嘉考据学者一样,李绂等人与浙东学派的研究都体现了求实精神,所不同的是,乾嘉学者的史学考证侧重地理名物训诂等方面,而李绂等人则偏重史实的考证,他们都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复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启超早年与清学正统派学术结下了很深的渊源。虽然他一度信奉、鼓吹康有为的政论式今文经学说,但由于治学路向的差异,梁启超晚年逐渐逸出今文经学,表露出一种向清学正统派复归的趋向,尤其他弃政从学以后这种趋向更加明显。这一文化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血脉相通的联系,而20世纪初年的中国学术也正是以回归传统学术的姿态走向了现代学术,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学术 ,以独特的形式蕴含着往返于中外古今的大智慧 ,以学术的片断性展示了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学思过程呈现了三大境界 :一曰会通境界 ,二曰慧悟境界 ,三曰创化境界。此学思三境本身也是相互贯通的 ,贯通到了“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 ,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地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学术与世界进行广泛对话的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能并不是邓实或王国维的创见,而是清末学人对清代学术发展反思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可能还有更早的渊源。在参校文字异同的基础上考辨思想、观念源流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对探研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渊源这一研究课题有效,而且对梳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衍是同光体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石遗室诗话>中提出的"三元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以及诗歌的真实与虚构等问题成为同光体的理论指导,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钱钟书与陈衍的诗歌理论,并指出了二人在诗论核心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陈衍是同光体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石遗室诗话》中提出的“三元说”“诗人之诗与学人之诗”以及诗歌的真实与虚构等问题成为同光体的理论指导,在中国近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钱钟书与陈衍的诗歌理论,并指出了二人在诗论核心问题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散论     
文艺理论不管怎么说,无非也就是谈文艺的而已.然而我认为最好的文艺,总是渗透着人生的感怀;如果谈文艺的理论文章一概都写得如同哲学家的著述,一点点汁臭或者酒香的味儿都嗅不出来,那也未必就算顶高明的理论境界.我先前特别喜欢的一篇文艺理论的大文章,便是柏拉图的《斐德若篇》.看那篇文章,不但领教了不少文艺理论方面的道理,且又能见识到如许希腊哲人高谈雄辩时的风采.当代戏剧讲究推倒“第四堵墙”及观众的参与意识.我读《斐德若篇》的时候,也觉那“第四堵墙”荡然无存了似的,有时竟忍不住想开口狠狠刺一下那位自以为全知全能的苏格拉底.要是当初斗胆敢只身去“会饮”,恐怕十有八九会被苏格拉底大人的收发室赶出艺术的宝殿的.  相似文献   

10.
聂友军 《天府新论》2009,(1):148-153
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以博学与睿智著称的钱钟书秉承"不隔"的中外文化观;提出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储备、恢宏的视野与纯正的比较理念基础之上的"打通";对种种偏颇保守观念反思后提出不囿于中西町畦,超越了体用之辩的文化会通路径;倡导对话,以期达致异质文化互动中的并存.钱钟书的动态、多元、开放的文化观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和文化转型提供了颇具借鉴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论略     
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走了,一切都那么简朴,就连火化了的骨灰也没有保留。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诗集《中书君诗》、《中书君近诗》,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艺批评著作《谈艺录》、《管锥篇》、《十七、七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选本名著《宋诗选注》、《旧文四篇》,诗歌评论集《诗歌随笔五篇》以及一些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和演说辞等世界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作家的钱钟书,从创作数量来看,远不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著述等身的作家,但他那极富魅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13.
一、追求和方法钱钟书的著作中没有出现过“比较美学”这个概念,但是在他的第一部著作《谈艺录》里,就提出了贯穿他以后著作的两点比较美学思想:一是东西比较,“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陷之反”;一是寻求世界共同的诗心和文心。一般认为比较美学研究的方法有两种: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对于前者,他用得甚少,这是因为,中西毕竟空]和距离太大,文化各自成系统,影响不可能很多。没有确实证据,仅凭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就断其源流,阐其因果,实在只是妄加猜测而已。富有西方实证精神的钱钟书实无意于此。但是,我们也不同意有些学者…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早期衡文观研究田建民文学不仅有是非之分,而且有美丑之别,是“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的。衡文标准是文学批评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标准或尺度就无法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进行评价。而选择什么样的批评标准又表明了论者的美学理想和追...  相似文献   

15.
汤溢泽 《船山学刊》2007,(2):156-158
钱钟书在《写在人生边上》、《围城》、《人·兽·鬼》等散文、小说中大量用典,其行为除了贲张了他的才情、机趣、创造了非凡的语境外,却予公众以卖弄学问和言行矛盾的印记。在此,本文作者认定他是一位獭祭典故的失败作家。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大师,他不仅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中西文学比较等领域成绩卓越,而且在哲学上也独有建树。偶合,便是他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它解答了主体个体之间因为有大致相同的思路、构架而产生颇为相似的作品时被人指责为“剽窃”、“抄袋”从而惊讶、不解或陷入困惑的原因所在,如果说这个司芬克司之谜曾使曹孟德、王安石焚烧自己的著作  相似文献   

17.
以一大学者而兼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其人,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郭沫若都如是。四十年代,钱钟书也如是。他于治学之余,从事创作,计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钱钟书的创作,无论散文抑小说,都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处处让你感到作家学识的渊博,精深,中外古今,皆能贯通。以这种学识为利器,品察人物,判析世相,犀利、睿智,自能给读者一种特殊的美学享受。当然,小说不是学术论文,不能徒以学识去论证某个观点,必须尊重小说的特点,这是一切以学者而兼作家的人都不可不虑及的。清代纪昀是一位“位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鲁迅批评他的笔记小说《阅微革堂笔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史学观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钱钟书先生于1930年夏,代父亲钱基博先生序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之《国学概论》,①畅论清代之考据②。基博先生云:儿子钟书,能承家学,尤喜搜罗明清两朝人集,以章氏文史之义,抉前贤著述之隐,发凡起例,得未曾有。③钟书先生评鉴章学诚虽曾引起讨论,④要之...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的诗歌美学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语言中心论出发,他强调从玩味诗歌语言来感悟诗歌的审美价值;从诗分唐宋的解释中,他强调中国诗歌美学的双重价值意向;从中西诗歌的神秘主义感通中,他强调语言的妙趣与心灵的无限拓展空间。应该承认,钱钟书的诗歌价值论美学对于当代中国诗学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与学术方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钟书研究是当前人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钱钟书的学术研究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成就,而所体现的文化发展观以及学术思想和方法论则是一以贯之的,当然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文化发展观方面,钱氏是一个“通变”论者,主张古今、中西融会贯通,反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打通”古今、中西以及人文学科各科之间的樊篱,融通观之,既是钱学方法论的特点之一,也是钱氏的研思目标,所以具有观念和方法两方面的开创性意义;而注重从具体的人文现象的考辨与诠释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哲理、文心,以及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析解问题,亦为“钱学”方法论之重要特点。对钱钟书所创立的学术范式从人文价值和学术理路两方面加以体认,对于中国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