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当代西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被评论界所关注始于1980年代初期的"新边塞诗"。当时的"新边塞诗"以其英雄主义的浩歌崛起于诗坛,它与古代边塞诗的诗歌风格一脉相连。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西部诗歌虽然被边缘化,但却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摆脱了"新边塞诗"的局限,它所呈现的审美趣味更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这一特征显示出当代西部诗歌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但过于"西部精神"强调却使这特征的丰富内涵长期被遮蔽或忽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香港诗坛并未因九七回归而导致香港新诗主体性的消失和创作自由的失落,反而由于有了"艺术发展局"的资助,致使诗刊、诗集的出版显得更加丰富多元.在诗体建设方面,颂歌的勃兴和散文诗的崛起,是最值得重视的现象."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香港新诗,就这样以自由的独特风姿屹立在新世纪的两岸四地诗坛中.  相似文献   

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马华诗人开始走向个人化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关注、解构性的反神性写作以及"后乌托邦"的想象方式。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把诗歌导入晦涩难懂的灾难性绝境,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马华诗歌的边缘化,使马华当代诗歌陷入了新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的1990年代诗坛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诗学话语,以抵抗新诗自身所依傍的以"朦胧诗"为代表的话语惰性,以及重新思索如何在边缘的立场之中重新建立新诗的自信.新诗在1990年代重新开启了叙事的探索,"叙事性"应运而生,它本质上倡导一种综合与包容的诗学,打破诗与非诗之间的"二元对立"逻辑惯性,寻求新的对话与关联.文章聚焦于1990年代诗歌叙事诗学所具有的"综合性"特征,围绕文体互渗及美学风格方面进行阐析,并探讨"叙事性"如何实现了诗歌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诗学话语形态的展开.  相似文献   

5.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上层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往往是不同步的.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学也一样,常常与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文学评论家李建平、黄伟林等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正是如此揭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相对沉寂的20世纪90年代,却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桂军崛起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十年,先锋诗歌从九十年代相对沉寂的氛围中重新焕发出风采,从"下半身写作"到网络写作,从"中间代"和70后诗人的崛起,到80后乃至90后诗人的出场,这中间经历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衍化,诗歌刊物的兴盛,思想性写作的回归,这些现象,昭示的正是新世纪先锋诗坛精神流变的过程,而且对下一个十年先锋诗歌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是世界东方古老土地上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中国西部诗群以表达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和开拓精神,抒写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采,以其特有的意境和格调影响着中国诗坛和世界诗坛,其审美追求是中国西部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学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中国诗坛爆发的“盘峰论争”,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模糊不清的诗坛面目得以显影。客观上,“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成为中国90年代以来诗歌观念的两条主脉,并对新世纪以来的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西部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周涛、张承志、马丽华等人的散文创作的陆续问世,西部散文结束了此前的萧条与沉寂,逐渐走向兴盛与繁荣.西部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无疑为作家们的精神探寻提供了极为丰饶的土壤:极少受机械文明的损害,使西部更多地保有原始的活力,严酷的环境造就了生命存在的孤独与苦难,不同的文明形态、多民族的聚居、深入民间的宗教信仰、瑰丽的神话传说……这一切在西部作家的笔下化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西部风景、风俗、风情画;散文表达方式的自由与灵动,又使西部靠散文的这一审美特征比其他文体的西部文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诗歌界的"民间写作",始终秉承着平民立场,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和事物表象里开掘诗意;它以事物和语言的自动呈现,或以"后口语"的推进,解构象征和深度隐喻模式,给诗歌涂抹上了一层超现实的色彩;它是诗坛活力的象征,但也存在精品、经典稀少的缺憾,时时停滞于虚空的先锋姿态中.  相似文献   

11.
贾春 《东岳论丛》2002,23(2):144
20世纪80年代,空前繁荣的中国文坛上,有两种文体格外引人注目.始是杂文,其数量之多,作者之众,都是建国以来空前的;进入80年代后期,随笔在中国文坛上沉寂了半个世纪之后,悄然兴起,90年代声势更为浩大,乃至进入新世纪之后仍然为作者和读者所喜爱.  相似文献   

12.
历史话语的书写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文学史同样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文本.本文着重分析"民间"与"现代性"作为新的文学史叙事的核心概念与90年代历史背景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具有的对文学史的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发生过关于激进与保守的争论.争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海外学者余英时于80年代末在香港中文大学25周年纪念讲座上的讲演"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它在90年代初传到大陆,引起思想学术界很大的重视.在大陆,长期以来"激进"的涵义是正面的,意味着革命与进步;"保守"的涵义是负面的,与落后、守旧甚至反动近义,好坏分明,不存在疑问.如果不是从海外引入新的思想维度,造成新鲜感和刺激,可能大陆学人不会那么早就对激进和保守进行反思与争论.  相似文献   

14.
杨菲 《社会科学家》2005,(6):185-187
90年代是一个城市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90年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城市文化影响下新的叙事形象的出现,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也标识了90年代文学的独特之处.本文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了90年代文学中新的叙事形象,进而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试着揭示时代和文化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后"紧承"后文革时期"而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和文化选择的多元化时代.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文学批评尺度的相对性倾向.肯定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的相对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认可建立在多元论哲学基础上的相对主义批评论者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东部,西部大工业基地迅速形成,对国家工业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80年代改革以来,东部经济迅速发展,西部发展缓慢,东西部发展差距急速扩大,西部的落后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考察西部发展和落后的主要原因,除了西部的基础不同外,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因素.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还须用新的国家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手段来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德生 《晋阳学刊》2012,(6):117-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化写作"曾作为一种对宏大叙事反拨的写作姿态和方式,风起云涌,如今却从喧嚣走向沉寂,面临着危机与困境;而宏大叙事在屡遭病诟中,也并没有解体。通过对"个人化写作"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和宏大叙事的重新审视,认为,"个人化写作"与宏大叙事并非截然对立,在多元并存的文学时代,二者的完美结合,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写作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剖析张承志、周涛、马丽华、刘亮程的西部散文书写,挖掘其中的人文追求和文化情感,从而探讨90年代西部散文的生成背景及其与中东部主流文化精神的关系,由此思考西部散文创作对新世纪文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独立的、学科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该学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不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孕育期,其开端应当追溯到50年代早期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去.80年代是该学科大发展、大丰收的一个黄金时代,但同时也滋生出了自我否定的因素,从而导致90年代以后该学科发展始终"处于困境"之中.在"困境"中,该学科也孕育出了新的希望和转机,最终在新世纪到来之后走出困境,创造出了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宣扬的多元主义社会境遇与全球化背景下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具有在现代主义走向极端之后产生"物极必反"的含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摒弃和反叛,具有反对"本质主义"、消解深层模式,否定自我、消解人的主体性,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显著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谬误,逐渐走向分化和衰落.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资本主义文化要走出后现代主义造成的困境,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还有重重的障碍要克服.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