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扁鹊辩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喻老》篇,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然而,关于扁鹊其人,却打了一两千年的笔墨官司,至今聚讼纷纭, 仍未定论.这桩公案的焦点是,扁鹊是战国时人还是春秋时人?目前的《辞源》、《辞海》都认为是战国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注解里也采用了  相似文献   

2.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是韩非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逻辑严谨,结构紧凑,笔锋犀利,说理透彻,切中更处,故事性很强。它巧设比喻,生动而形象,用十分精炼的文笔,极有说服力地揭示出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的真谛,鞭笞了人们讳疾忌医的通病及共恶果。《周子通书·过》一书说:“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两文相比,韩非的这篇撰文就要生动得多了。  相似文献   

3.
出于教学和面向中学实际的需要,笔者常翻阅中学文言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受益不浅。教材的注释准确精要,便于教学,但也不无可商之处。笔者曾作札记百数十条,限于篇幅,现仅就初中部分胪列数条,以就教于教材编注者和同志们。 《扁鹊见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教材注“无请”为:“不问,就是不再说话。请,问。”古书中“请”当“问”讲固然屡见,但此处释“请”为“问”或“说话”,词义过于狭窄,也不切合上下文意。扁鹊的陈述是照应前文的,特别是紧扣“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这几句作出回答的。扁鹊不面谒桓侯却“望而还走”,是“桓侯故使人问之”的原因,扁鹊必须对此作出正面回答。因此,这里的“请”应  相似文献   

4.
历来认为,春秋时楚人‘北进中原的时间’,始于《左传》庄公六年所记“楚文王伐申”。但在《春秋》、《左传》中楚国还未出场的时候,《左传》桓公二年却有这样一条记载:“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此事来得极为突兀,一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 按桓公二年为郑庄公三十四年、楚武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七一○年。从《史记·楚世家》所记来看,截至此年,楚国基本上是僻在汉水以西、以南的荆山一隅,楚势尚未超出汉东、汉北,更无楚军涉足中土的事实。楚人凭什么构成了对蔡、郑的威胁呢?而且,郑庄公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二册《扁鹊见蔡桓公》中有“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也”一句,其中“司命”一词,不论是人教社出版的统编本,还是师范院校出版的各种译文,均把它当作“掌管生命的神”解了。其实,这种解法未必妥当。为什么呢? 第一,韩非这一寓言记叙病的过程是先腠理,次肌肤,再肠胃而后骨髓。一层深入一层,逐层论述。“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这些说法都很切合祖国医理。可见韩非虽不是医家,却也绝不是一个不晓岐黄之术的人,怎么会谈到“在骨髓”时突然说出一个虚无飘渺的“掌管生命的神”来呢?这样既很费解,也不合逻辑。诚然“司命”一词作“掌管生命的神”解,也确实有过,比如屈原的《九歌》中。但那里是在祭神,而此处是在谈病呀。  相似文献   

6.
《左传·桓公五年》(前707年),陈桓公鲍卒,陈内乱,文公子、桓公弟佗(一作“他”)杀太子免而代之,是为厉公,杜预注以为佗亦名五父。《史记·陈杞世家》云:“厉公二年(前705年),生子敬仲完”。敬曰谥,仲曰字,完曰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前672年)云:“陈人杀其(宣公)太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陈杞世家》言之较详,云:“二十一年,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  相似文献   

7.
读书札记     
《天道》两句析疑《庄子·天道》中有一个《轮扁斫轮》的寓言:“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轮扁)释椎凿而上,间桓公……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相似文献   

8.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王室太史伯为郑桓公策划东迁虢、桧之谋,郑桓公遂东寄帑贿于虢、桧十邑,为灭桧东迁郑国建立了桥头堡;大致在周幽王十年(前772年)时,郑桓公袭桧而取其地但未灭其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桓公死于骊山之难后,其子武公继续伐桧,鄢(邬)、弊、补、舟、依、黑柔 、历、莘(华)诸邑相继失守,桧国遂亡,时当周平王二年(前769年)。此年,武公遂从郑东迁其国于桧国故地新郑。《诗·桧风·羔裘》、《素冠》均为武公灭桧后所作,故其以“亡国之音”为主调。  相似文献   

9.
《论语》小札陈兴伟[自经于沟渎]《论语·宪问》里有则对话,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的回答出乎意料:"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区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区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读而莫之知...  相似文献   

10.
张一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纪念伯父张治中诞辰100周年,《中国现代史》91.5蔡福安:世界各国能源政策的新动向,《工业经济》91.5柴保三:用公社的民主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  相似文献   

11.
<正> 郑是周代分封制度下立国最晚的一个诸侯大国。在东周时期,郑虽然算不得列强中的巨擘,但由于它地处中原要冲,又有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发展,所以亦曾称雄诸侯于一时,而且绵延国祚,令诸侯不敢小觑。考察郑国的政治发展及其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东周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不揣浅陋,试作探讨。 郑的立国与西周末年的动荡不安很有关系。郑国始祖桓公友是周厉王少 子、周宣王之弟。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世本》 有“桓公居械林”(《史记·郑世家》索隐引)之说,故郑当初为宗周畿内之国。《史记.郑世家》说郑桓公“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幽王以为司徒”。据《国语·郑语》,知郑桓公为周王朝司徒在幽王八年(前744年),是时距西周王朝覆灭已经很近了。幽王  相似文献   

12.
蔡絛系北宋奸相蔡京之子,宋人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共指为恶,因负千载骂名。本文意在论证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肆为奸利"之评不可信。蔡絛之为人不过纨绔任性,并非奸恶。蔡絛喜著述,乃宋代笔记作家中的大家。《铁围山丛谈》为世所共悉,然其所著《西清诗话》、《北征纪实》、《国史补》、《国史后补》等则未受世人注目,实价值亦颇大,本文特为表出之。  相似文献   

13.
《管子》思想述评汤效纯管仲的执政实绩,深得后世景仰。孔子曾称赞管仲为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仁爱之人,对子路说:“桓公九合者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对子贡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①司...  相似文献   

14.
第一部分《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的“扁”字条目,其音义项的分合取舍以及引证,都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将笔者的一管之见,概述如下: (一) 扁鹊不姓扁,扁作为姓氏用字,其音读应为薄泫切。①扁鹊本来就不是人的姓名。扁原作鶣,鶣鹊是一种吉祥鸟。据说它是黄帝时代人们送给一位医术高明的神医的尊称。到春秋战国时,卢国又出了一位医术高明的卢医,有人说他的姓名叫秦越人。因为他的医术跟扁鹊一样高明,所以人们也称他为扁鹊。由于扁鹊的扁并  相似文献   

15.
奄蔡和阿兰     
《后汉书·西域传》云:“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西戎传》云:“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由于中国古代史料中将汉魏时期的奄蔡与阿兰相提并论,另一方面却又缺少更多的较详细的说明,所以导致了现代学者在奄蔡问题上聚讼纷纭,这主要体现在:对奄蔡与阿兰的相互关系、奄蔡的地理位置及其族属等问题叙说简略、含糊不清或者难圆其说。本文即依据中西史料,试图尽可能清楚地论述有关奄蔡的这些问题,不揣谫陋,对学术界前辈的某些观点提出商榷,以就正于专家们。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五)《竞建内之》和《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当是一篇。简文中日食发生的时间,应在齐桓公四十一年。此时,竖刁和易牙在齐桓公朝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他们多年用心的结果。易牙、竖刁朋党群与,惟利是视,其危害性为鲍叔牙和隰朋所认识。鲍叔牙、隰朋作为正直的官员,不会坐视不管,他们借助日食这种天象,对桓公讽谏。管仲在临终之前,也曾经劝诫桓公。齐桓公听取了谏议,决定任用贤者,并发布命令,进行各种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蔡铁鹰先生长达20多年的《西游记》成书研究的进程,认为蔡铁鹰先生关于《西游记》的成书研究首先从源头上寻找制约因素,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构成了近年《西游记》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以近著《〈西游记〉的诞生》为代表的《西游记》成书研究,打破了多年来这一研究的停滞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同时认为蔡铁鹰先生艰辛努力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试论郑庄公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前701年)姓姬名寤生,河南新郑人。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庄公之父郑武公,名掘突,是郑国第二代国君。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名友,是西周厉王之少子,周宣王之庶弟。桓公姬友,起初是周王朝的司徒,因为几次同外族入侵者作战有功,被周王朝封作郑桓公,都棫林,即今之陕西华县的西北一带。从此,郑国就作为诸侯国之一,出现在中国大地上。桓公作了郑国第一任国君,同时郑桓公仍作周王朝卿士,即朝廷执政官,总掌西周大权。公元前八世纪,周与西戎入侵者作战,郑桓公为保卫周王朝英勇献  相似文献   

19.
孔子作《春秋》非“春秋经” ,乃“春秋传”即《左传》蓝本。孔子后半生主要从事于此伟业。其“厄陈蔡”“过郑”“适楚” ;读《易》序《书》等等 ,无不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