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妙玉、惜春形象和曹雪芹的“色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从某一意义上说是以六对矛盾对立的形象出现的(笔者将陆续撰文予以论述)。惜春的对立面形象不是她的三位姐姐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妙玉。作者塑造了这两个女性,表达了他在“色空”观念上的哲学沉思。“色”、“空”本来都是佛学术语,但在《红楼梦》中,经过作家的创造性改造,变成了哲学、美学范畴。用戚序本第一回回末总评的话说,即“色空(曹氏的)空色(佛学的)两无干。”  相似文献   

2.
妙玉其人质疑周廉明《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有十一位,不是贾府的人,就是贾府的亲,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枯紧密联系在一起。唯独妙玉是例外,与贾府非亲非故。妙玉究竟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把她作为全书重点人物加以着力刻画,同时又把...  相似文献   

3.
妙玉和宝玉的色空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由空到色,一个由色到空,妙玉和宝玉的色空悲剧是无法避免的.这取决于曹雪芹以情为核心的色空思想以及色与空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生活的世俗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梦幻”、“虚空”字样感慨人生 ,以往一段时期是一概被斥为“颓废”而不屑正视的。屠格涅夫散文诗对于“死亡”所流露出的“惆怅” ,并非无病呻吟 ,而是有着“哲理的内核” ,一如《红楼梦》论妙玉所谓“云空未必空”。  相似文献   

5.
妙玉是《红楼梦》中最为独特的悲剧典型,此展示了世俗之外那半边世界里青年女子的悲剧命运,她与“红楼”众姐妹共同构筑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社会大悲剧。妙玉的存在,使“红楼”女子系列更为完整,使“红楼”悲剧更为深刻。本文从特殊的身份,矛盾重重的人物、存在意义三方面对妙玉这一人物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空符号是一个魅力空间。借助当代诗歌文本,针对当代诗歌语言空符号客体性的存在,从实践价值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诗歌语言空符号的价值“关系”,并以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的语言实践结构即“主体——客体”、“主体——主体”的关系范畴解释了语言空符号产生的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7.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8.
把“空则有,有则空”的哲学观念引申至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彰显有空白处的设计的内在脉动,它蕴涵设计无限的生机和包容设计氤氲的灵气,使设计家从哲学的“空”中找到艺术的“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帝王,一面充分运用手中的司法大权残酷地对劳动人民实行专政,一面又大念“囹圄空虚”这句经为其皇权统治服务。因此,在为剥削阶级树碑立传的正史中诸如“囹圄空虚”或“狴犴空虚’的记载不难寻见,而其中尤以宋代的“狱空”最典型。在《宋史》及其他有关史籍中,“狱空”事例记载之多,官员谎报“狱空”风气之滥,朝廷有关“狱空”诏令之繁在历代实属少见。因此,本文特对宋代的“狱空”做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空”在王维诗中的“角色”较为独特,它兼具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两重性质。一方面,作为元语言,王维诗中使用“空”这一词语(以“空”写“空”);另一方面,作为对象语言,王维诗中大量使用“空”、“清”等单音词以及“惆怅”、“寂寞”等双音词,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空语境。“空”同时作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较为典型地体现了文学语言和语境的动态共生。  相似文献   

11.
:阿含类经典中保存了许多佛教的早期思想。其中 “ 空”的观念是这些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空”观念在阿含类经中有不少直接表述,也有些则包含在这类经中论述的其他一些思想中。梳理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佛教的产生过程,认识其社会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宝琴形象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琴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角,甚至也够不上称为重要人物;但是,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她却有着特殊的地位与特殊的寓意.纵观《红楼梦》,几乎每个女子都有各自的苦恼与不幸.刚打开书,那悲凉惨痛的判词、散曲,就预示了她们“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黛玉、宝钗、湘云、熙凤、晴霎、袭人、香菱、芳官、龄官、尤二姐、尤三姐、妙玉、元春、迎春、探春、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与“空门”联为一谈,清楚地说明了“空”在佛教中的地位。正如在佛弟子中有“看破红尘”而遁入“空门”的消极厌世者,亦有通透“四大无主,五蕴本空”,从而喊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无畏猛士一样,学术界对“空”的理解也仁智各见,众说纷纭。从“空”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虚无绝望情绪的贬词,到“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场理论有着惊人相似的溢美,这一理解上的巨大差异,说明对“空”这一佛教哲学的基本概念远远  相似文献   

15.
扶云 《社区》2014,(17):25-25
柴静在她的书《看见》中,有~章专门写遭受污染的山西老家。她劈头第一句就说:海子有句诗,深得我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她的理由是,自己从小没有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相似文献   

16.
在空有之争的视域下,将省庵所代表的净土宗思想放在整个佛教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净土宗一方面通过“空”强调自宗所推崇的净土法门圆具佛教核心思想,另一方面,又在“空”的基础上,通过延展“空”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进一步肯定“空”原本没有肯定的“妙有”。由此,“空”本来所指向的对自性的否定,一变而为对自性(佛性)的肯定,从而实现了从“空”向“有”的转变。在空与有的张力中,净土法门成为了沟通外在与内在、佛教理论与主体自性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展现了激进的现代主义空核价值结构。具体表现为欲望结构中的共时缺失。悲剧价值的历时置挟,世界之症候的主体失败。其体现的减法逻辑既要求空核作为“空”是不可能被占据,任何填补空白的因素和行为都必然是不完满的;又决定空核作为“核”心促生一切欲望追求、叙事认知、自我认同行为的运行。这里重要的并非是占据空核的某物,而是空核位置本身。这种“空核”意义在于保存对现存秩序合法性的基本质疑与批判,乃至作为中介性因素导向鸟托邦的解放空间。由此对《橡皮》的重读,也是一次对现代主义批判维度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反“客里空”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新闻观和坚定不移的人民立场;建国后的头7年,新闻事业承续延安时期的传统,其主流是实事求是的,党和党的报刊对“客里空”十分警惕;1957年至1976年这20年的新闻则把“客里空”表现到极致,在这一阶段,“客里空”成了一种政治需要,一种整人的手段,一种愚民的宣传;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客里空”幽灵依旧在徘徊,但在这个历史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实事求是的,党对新闻的要求也是实事求是的,“客里空”在大的气候方面,没有大行其道、肆无忌惮、横行霸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基于CCL语料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时考察古汉语表量构式“A空+N”和“N+A空”的语义特征与句法功能异同。研究发现,“A空+N”构式多表“确量”,① “N+A空”构式多表“约量”;② “A空+N”构式仅作谓语、定语、补语,而“N+A空”构式可充当主、谓、宾、定、状、补,且前者多作谓语,后者首作宾语,次作定语;所遵循表量准则差异导致表量语义差异,而表量语义差异催生了不同构式和句法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四大皆空”是佛教的标识。“四大”怎么就是“空”,不重要 ;色空是何关系 ,可以不甚了了 ,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只要达到“空”了 ,就是佛教徒了。关于佛学大乘空观理论的基础、龙树中观论、二谛的学说 ,历来寡见全面释论。中观论 ,即世界观 ,其出发点在于离有离空 ,辨析假有真空 ,得到中道 ;二谛 ,即方法论 ,辩证阐释世俗与第一义这二谛的因明关系 ,更为了方便众生悟、觉。以此使有 ,因空而得以延续、升华 ;以此使空 ,因有而不虚妄 ,成为正道。有即空的载体 ,空是有的抽象 ;辩证二者 ,“缘生性空”,这就是佛学大乘“空”的根本之所在 ,也就是龙树之“中”:名相为中观论 ,其思想体系即为中观学派。认知佛学大乘“空”的真谛 ,必须认知龙树的中观论、二谛 ,因为正是其内涵构成了大乘空的底蕴。“空”的证明 ,必须以龙树的中观论与二谛为基础 ,因缘生法、轮回渐进地辨识物质与精神相互交替、亦真亦幻的现象 ,这就是佛学“空”真谛的特殊性。这种思维方式尤其对于中国佛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实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