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慕华 《文史哲》2013,(4):148-158,168
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本体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基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史研究以及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构想等方面。现阶段古代文体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古代文体学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古代文体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互动研究,确立其在文学研究构架中的学术位置,以建构更具体系和内涵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  相似文献   

2.
“民国文学”较之中国现代文学或者其他文学史概念,主要体现为新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现代文学”以及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问题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在民国文学视野中,文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文学特质的不可绕过的问题.而各种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文体学,既是民国文体的理论提升,也是文学观念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民国文学视野中的文体与文体学打破了传统的“新文体”、“旧文学”坚壁,构建了一个包括新文体、传统的古典文体和通俗性的流行文体在内的完整的、体系性的文学文体谱系.古典文体的流芳余韵,新文体的实验性、现代性,都市流行文体的世俗性、时尚性,不同的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各得其所.当然,所谓民国文学中的古典文体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开始与新文学进行融合,新文学也积极吸收古典文学的艺术精神,以合适的文体表现时代的新思想,或者说为新思想寻找到了恰当的文体.正是这样,人们看到了内涵丰富的文学历史,看到了民国文学的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文体学研究,沿着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的三条路径并驾齐驱,分别在各体文学的囿别区分、文体批评与批评文体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各擅胜场,由此而形成的"三水分流"为文体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预留了空间和前景.因而,须在滥觞处追溯文体学的理论谱系,在根柢上建构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以突破既有格局,将文体学研究由局部引入整体,由表层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坚持中国的文学本位立场,立足于新出土材料,构建早期文体的动态谱系,探求早期的文体观念、形态和规律,是追溯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重要途径。陈民镇所著《有"文体"之前——中国文体的生成和早期发展》一书所运用的材料和方法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就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言,汉语文体学并非只是关于分类和风格的理论,而是一整套关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修辞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文体的艺术.现代语境下的汉语文体学研究,深受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韦勒克文体学思想的影响.此一影响以“文学是文体的艺术”为中心,依次在文体学的价值、文体学的方法以及文体学与修辞学之关系等不同层面展开,为中国文论文体意识的复兴和汉语文体学的现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12,(4):129-133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标志就是这种研究是在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的宏愿中进行的,是在现代视阈指导下进行的.这表现在十个方面;关注文体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创造性地发扬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探寻老生常谈之“常识”的价值;对文体和文体学内在运行机制的探寻;从对立面的辨析中看古代文体发展的相反相成关系;文体学研究注重对文学史的贯穿;通过小中见大而对规律、通例的追寻;发现或引发出启发意义极大的新问题;对文体学研究的文体的关注;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关注文体学.此亦可称为现代意义文体学研究的“十法”.  相似文献   

7.
王逊 《社会科学》2020,(4):183-191
文体学虽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门显学,但概念辨析与立场确定仍有不明。考虑到历史语境变迁和文学思潮演进等因素,"文"和"体"的简单组合并不能清晰呈现古人有关此一问题的全部思考,且"文"和"体"内涵的确定仅明确了文体学的研究对象,尚未能揭示其旨趣。作为现代学术,文体学应有明晰的学理基础与目标指向,具备系统化和理论化。建设"文体学"不是简单地梳理、罗列相关知识,也不是一味地依循传统理路,它是基于现代视野和现实诉求,重新确立和整合。所谓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可区分为"中国古代—文体学",和"中国古代文体—学"两个层次,二者都有必要价值。但就有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来说,不应只是研究对象的扩充,更应是一种新的研究观念和视角,特别是对于"本体"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引领和创造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3-24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广州番禺 莲花山召开了“多维视野下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国古 代文体史与文体学”及“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发展战略” 三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出席的国内外学者共140余 人。民间文化研究的会议以“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民俗 学”为副题,旨在继承钟敬文开创的中国民俗学研究, 并希冀在研究方法和领域上有所发展;文体史与文体学 研讨会则试图在以往的典籍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研究 及文本批评等的基础上,以文体研究作为文学研究与文 论研究的结合点,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生长点;古 代戏曲研究方面,更是明确…  相似文献   

10.
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大体包括文学文体学、文章文体学与文化文体学三个层面,具体分文体形态学、文体起源学、文体命名学、文体范畴学、文体分类学、文体史学、文体创作学、文体艺术学等,是一完整独立而又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类似于西方的文类概念,西方文体(style)概念,则类似中国古代风格概念.不存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也没有纯粹的"应用文体".以内容、风格、功用为标准界定和划分文体,是不科学的,只能以体式为标准.文体分类,"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更合理.现代文体分类四分法,与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相差较大,造成流弊.文体在不断新生与淘汰过程中发展,文体演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纯洁性与包容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它如同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前后古今不是沟、界,而是环环相连.  相似文献   

11.
"国学"话语,内涵复杂,理解和谈论也十分多样化.就具体形态来看,百年国学可以划分为"国粹"、"国故"、"国本"三种,这其中既有时代背景所造成的显著差异,同时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诸多问题的背后,又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隐微的集体记忆,同时也折射出历史进程与文化变迁之五光十色的样态.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建构的所谓"纯文学"的古代文论批评范式,不仅导致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上的日益贫乏化,而且也引发了本领域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古今、中西价值取向分裂,而现代化过程的本性则要求对于中国文论的完整叙事,从问题意识的产生到提问方式乃至解决方法,既是"中国式"的,又是中西视域融合的。因此,回归文史哲合一的整体性意义世界,是文论早期形态问题意识产生的思想土壤,而观念史和思想史并重的研究方法,则是本领域未来研究中值得展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从名称上看,它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并不对应于西方学制里的任何一个学科,而多少类似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这两门学科。中国的"文艺学"建树有一个"苏学南下"的路线。它的实质,应是包括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方面的广义上的文学理论或者说文学研究。这一点亦可为近代中国的"文艺思想"的有关论述所证明。近年来文化研究勃兴后,文艺学见证了自身内部的文化转向。虽然当今主导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所导致的纸质文学市场的锐减有它的必然性,但传统的印刷载体文学在今日网络时代中并非已成明日黄花。美国文学批评家米勒对此表明的立场,应能澄清国内学术界每每把他当作文化研究的代言人、鼓吹文学研究改弦易辙所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有三大传统:一是工具主义传统,二是审美主义传统,三是以文本为中心的诗文评传统。这三大文论传统均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某一方面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但是到了现代,中国古代文人逐渐为现代知识分子所取代,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应,上述三大文论传统也各有其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诸多有关文学现代性的讨论中,学者们大都从文学形态、文学价值、文学观念等宏观的思想层面来阐释文学的现代性。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着某种倾向:这种讨论文学现代性的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文学。正如陈晓明所言:“近年来理论界对‘现代性’表现出来了较高的热情,纵观这些讨论,基本上局限在对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的讨论上,但如何回到文学本身,并且与文学史和文学文本的具体关联中来理解现代性,依然是一个未加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贾振勇 《河北学刊》2008,28(1):99-103
审美观念是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强势阐释支点。但人们对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审美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中枢,包孕着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理性、欲望、潜意识、道德判断等人类诸种精神因素。左翼文学的政治移情与审美转换,是审美体验在特殊艺术时空的特殊艺术展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任务与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行总结,认为主要进展有:历史意识走向自觉,空间覆盖面愈益广阔,对“现代”指认的范畴有所扩大,多重文化视角全面展开,审美研究得到重视,经典予以重新确认与深入解读,中外文学关系得到认真梳理,资料建设成果丰硕,学科自省意识不断增强;目前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填补学术空白,重审文学史“常识”,加强审美研究,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总结与清理海外思潮对学科建设的正负效应;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克服学风浮躁的弊端,才能推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深入探讨文学传统问题,大力推动文学的发展演进的,主要有东汉的王充,齐梁的刘勰,中唐的韩愈、柳宗元,明中叶的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清初的叶燮等,他们有如五个关节点,支撑和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的总体过程,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论超越古今之辨、新旧之争,以人心为本,充分肯定人心对于文学发展之根本作用的心理学倾向。  相似文献   

20.
汉语字词的内涵依其本质含义,按照对象的同构性、相似性,向不同层面不断延伸,此过程体现了古人的类比思维。天人合一的观念扩展了同构思维的维度,其中,以人为中心的理念、重实用、重主观经验成为古人思维和话语方式的主要特征。作为同构思维的重要类型,生命之喻在古代文论中有集中的体现,从文章形态的外在结构和完整性到内在气韵的连贯统一,展示出一个由内而外的生命结构。此外,在同构、类比的思维背景下,诸多传统概念显示出既形象又抽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