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诗鬼”闻名后世。在考察李贺诗歌历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中的“第一读者”的观点,以及近来学界提出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分析、阐述李贺诗歌接受史。认定杜牧、严羽分别为李贺的第一、第二读者,根据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的论述,具体阐述杜牧、严羽之评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李贺的乐府诗可知,在李贺乐府诗"虚荒诞幻"的表层之下潜藏的是作者力图摆脱沉重现实压抑,以求得自我精神解脱的深层创作心态。李贺的许多乐府诗正是以感性生活形式为核心的精神狂欢,这些诗歌摆脱政治、道德等现实价值评判的束缚,利用细腻逼真的想像来体验生命的感性生存价值,而且在文本结构模式上呈现出一种狂欢化文学所特有的"加冕-脱冕型结构"。对这一类诗歌的正确解读,不仅对理解李贺的诗歌特征及其心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个上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 ,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把中唐著名诗人李贺诗歌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李贺诗集中通感手法运用的归纳整理 ,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 ,通感可分四类 :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文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而系统的探讨 ,试图以新的视觉去接近李贺 ,进一步理解李贺创作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研究史上的重要的一家。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以及对李贺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 ,都非常精当 ,对我们研究李贺诗歌和唐诗 ,都具有指导意义。钱钟书在对李贺诗歌批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艺术 ,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8.
“诗歌鬼才”李贺以其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孤僻个性创造了一个瑰丽、奇诞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影响很深。后人在借鉴李贺诗风的同时,也对其悲苦生平深表同情,对其生平传说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态度,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不同接受缘由很有代表性。李商隐对李贺生平传说的传播和接受,表现了他对李贺的爱戴以及对他早夭的痛惜之情;而杜牧则由于对李贺缺乏心理情感的认同,因而很难理解李贺的畸形和缺陷心态,也很难将自己的生世期许寄托在幻想中。因此,从二者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李贺对后世的影响情形,以及后世对李贺及其诗歌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9.
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三级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毛主席精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指出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最后又教导我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毛主席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提示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可以更具体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道路以及怎样“从民族中吸引养科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李贺的诗歌,有许多东西足资我们借鉴。 毛主席说:“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  相似文献   

11.
李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殊的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使其死亡意识迥别于其他诗人。他对生命的认识既格外强烈,又有着一种超越他人的敏感和自觉。文章通过剖析李贺死亡意识中酒神精神的内涵,展示其“两次颠覆”和“两个悖论”的矛盾运动史,揭示李贺死亡意识的深刻根源和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2.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13.
论李贺诗歌蒙太奇式意象组合的结构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人对李贺诗歌的章法结构颇有微词 ,殊不知此乃贺诗歌独特的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的结构方式 ,这既与其先有意象、诗句 ,再组织成篇的写作方法有关 ,也与其在结构上的着意变革、创新相联系。其主要表现为蒙太奇式的意象组合、意象叠加等。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一生以悲苦执着的政治追求创作了大量政治诗。然而在其政治诗的创作中 ,由于晚唐社会的悲剧使诗人不仅获得了刻骨铭心的悲剧体验 ,也孕育了“才命两妨”的悲剧命运意识和“人间桑海朝朝变”的悲观宿命意识 ,并使其政治诗创作浸淫在“爱君忧国去未能”的悲剧心态之中。本文从李商隐政治诗的创作心理历程分析了其政治诗悲剧创作心态形成的原因 ,揭示了诗人政治诗悲剧创作的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歌带有浓重的精神病态的痕迹,他性格孤僻、敏感,与其精神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他早夭亦缘于此因。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可以判断出李贺诸多精神不正常的表现。因为他的心理类型是直觉内倾型,所以他的诗歌是白日梦性质的,他的观点新颖而虚幻。他的诗歌之所以缺乏理性,是因为其创作是幻觉式的,这是他作为直觉内倾者所特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学术需要批评,但批评应遵循规范。何南林先生的文章对美国学者莫大伟(David Moser)博士进行了无端的攻击和谩骂,表现了非常不好的学风与文风。本文摆事实、讲道理,批评了何先生的错误言论,并呼唤真正的学术批评。  相似文献   

17.
历代评论家对李贺诗作风格的定位问题评论颇多 ,意见大相径庭。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李白、杜甫等有唐一代大文学家相提并论 ,超出了李贺自身的文学贡献 ;另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杜牧、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归于一类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有的评论家抱有一定的偏见 ,对李贺及其创作持一种贬损态度 ,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这些评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的定位标准 ,并把李贺与其历史实际结合起来 ,综合历史评论家的论述 ,剖示并确认李贺诗作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至15世纪,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不约而同都表出现了对大洋彼岸的极大兴趣,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远洋探险航行。这两方面的航海探索,表现出了不同的运势、不同的结果。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从此欧洲打破了中世纪孤立发展的黑暗时代,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然而东方郑和远航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的政策,中国由强盛转向衰落,国家运势由兴盛转向衰败。东、西方国力此消彼长,中国从此比西方贫穷落后,终至形成国力的巨大反差。今天,我们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正好是处在运势循环转变的关键时段。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经验中,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海上航行业绩,为世界航海史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所以,开拓海洋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和当今中国和平崛起、走向强盛不可缺少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民俗学意蕴与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应归入"文化历史小说"范畴,它通过无赖形象的勾勒,展现了丰富的民俗学内容,激起了民间潜伏已久的阅读渴望。二月河的创作实践,对文艺学反观和考镜当下的文学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