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悦 《现代交际》2004,(2):70-71
说自己是“都市短工族”,是顺应了别人的说法,其实我觉得更应该称自己为“临时工”,不过,我是个自由的、快乐的“临时工”。 加入“都市短工族”之前,我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所得的收入让很多人羡慕。但随之而来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被占用,每天要“卖”给老板至少12个小时,每月至少出差3次。我像陀螺一样快速地运转着,想停也停不下。因为有房子要供,还有学要上,有朋友要交,有家人要关照……直到这一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像小资们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而且可  相似文献   

2.
朱蒂 《职业》2010,(31)
"短工"一直被认为是体力劳动者的"专利",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观.目前我们的职场上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一大批具有各类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及在职白领人员加入了"短工"队伍,他们在书面翻译、口译、家教、乐器教练、市场调查等职业中都留下了身影.  相似文献   

3.
袁雪峰 《公关世界》2010,(12):70-72
工作中总是有两种人,一种是为老板打工的人,一种是为自己工作的人。 前者的眼里衡量的标准核心就是钱,老板给多少钱,他就做多少事,无利不起早,讲求即时回报。我们更愿意称他们为“钟点工”,他们一生的价值基本上可以直接用时间乘以工资计算,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企业家或创业者,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创业漫长的投入期和失败的风险,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选择打长工还是打短工,最短的短工是按小时计算和当天回报的,  相似文献   

4.
这故事是关于我曾祖父的,他的名字叫胡祥年。我能够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很老了,所以关于过去的事,总讲得断断续续。孤独胡祥年出生在1918年,或是1919年,每次回忆总有差错。他是农民的孩子,当然,那时的中国,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胡家家境还算不错,在后山有几亩地,农忙时节也请得起短工。有好几  相似文献   

5.
石兵 《职业》2012,(4):69
1986年,18岁的他从河北农村来到广州闯荡,摆过摊,打过短工,后来在一个批发市场做水果生意,每天很忙很累,但是挣到的钱却只能维持温饱,他也想过改变,但每一次都惨败而归。2001年4月,一个经销种子的朋友带来一个小南瓜,这种小南瓜是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外形奇特,  相似文献   

6.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7.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8.
要说“血库”、“骨髓库”,许多人都知道,但“皮肤库”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怀着几许好奇和不解,本刊记者走访了“亚洲第一”的上海仁康皮肤库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彭少成博士。听完彭博士耐心而详细的介绍,记者深深感到比起“血库”、“骨髓库”,“皮肤库”更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奉献爱心。因为血液、  相似文献   

9.
人到老年,退归林下,人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个时候,老年人可以从做“翁”中,点亮自己的暮年:“开明翁”、“长寿翁”、“逍遥翁”、“多情翁”。  相似文献   

10.
改造汉字     
菁菁 《职业》2010,(3):70-70
一篇题为《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的文章出现于多家网站的讨论区,作者叶满天提出,有16个汉字:“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普通人在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上觉得这16个字与女性性别有根本的联系,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评价。”此言引起网友争议。  相似文献   

11.
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人际交往空前的“热闹”,呈现多层面、多角度、多网络的复杂关系,普通农民能与科学家“挂起钩”来,“款爷”可以成为“高干”家的座上客,艺术家免不了放下“架子”去拉“赞助”,不少人与“洋人”交往,时不时地打个“越洋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介”、“公关”、“联姻”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人们越来越看重交友。“朋友多”成为时髦的炫耀,“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条“新格言”,“朋友多了路好走”那句流行的歌词,最能代表这种心态了。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是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似乎在不经意间,日风韩风就以强劲态势吹进了中国都市,引起了新新人类的持续发烧,哈日族、哈韩族总称为“嘻哈族”成为了都市青少年的特殊群体,其特征为:服饰“夸张化”、生活“卡通化”、语言“弱智化”、行为“野蛮化”、运动“Hip-hop化”等等。日韩流行文化正慢慢渗入中国青少年文化市场,影  相似文献   

13.
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语能深刻展现改革的渐进细节。流行语源于生活、源于民间,是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现实反映,它既吻合了变革的节奏,又贴近了时代的步伐。“联产承包”、“现代企业制度”、“价格闯关”、“价格双轨制”、“大锅饭”、“下海”等一系列流行语编织成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改革主线。“倒爷”、“甩卖”、“洋插队”、“民工潮”等等流行语又突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5.
大明王朝覆灭的那个时期,也如任一改朝换代之际,杀戮是极平常的风景。见诸记述,“贼”(特指李自成、张献忠军)、“虏”(专指清军)杀明的官、官军,官军则于杀“贼”、“虏”外,还不免要杀民(“良民”)。民与平日里被讥为“白面书生”的士也参与了杀戮,所杀的可能是“贼”、“虏”,也可能是积了公愤的酷吏以及有着私怨的仇家,甚至是某个被认为“可恶”之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至于降贼降虏者,自然是人人得而诛之。  相似文献   

16.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7.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很吉祥、很尊贵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孽”者,灾殃之谓也。  相似文献   

18.
眼下,随便在互联网上一查,“裁员”、“破产”等字眼就会“扑面而来”。当然,咱中国人一般表达比较“委婉”,越是宣传、鼓动“不裁员、不减薪”,越说明这类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  相似文献   

19.
如果现在翻开一年前或者仅仅9个月前的报纸,你一定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那个时候的报纸头条标题中充满了“宏观调控”、“严防过热”、”挤压泡沫”、“货币从紧”、“优化调整经济结构”等等字眼,现在已被“扩大投资”、“拉动消费”、“加大放贷”、“保持增长”等等所取代。这么短的时间里,政策几乎是来了个180度的调头。  相似文献   

20.
张雯迪 《职业》2023,(19):56-58
着眼近代历史对“教育、科技、人才”的认知跃进与革新实策,通过“中国式近代化探索”主题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把握近代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中逐渐完成了自我检视与迭代,明确了走“中国式近代化”发展道路,重塑了民族自信,以穿越时空的历史回应,实现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的有机关联,彰显“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