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产业聚集视角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区位熵指数对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37个行业的聚集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产业聚集水平较低、产业聚集资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聚集结构不合理以及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不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市实际情况,提出皖江城市带各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加大聚集程度较高产业承接力度、依托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核心城市产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避免恶性竞争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层面的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示范区,其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对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是当前我国探索开辟产业转移新路径的工作重点,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投资主体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强化承接以长三角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形成"一核(以合肥为核心),双轴(沿铁路干线、长江岸线的现代物流轴),多个综合商务功能集聚区和开放的皖江城市旅游带""点—线—面"式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4.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接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并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体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省深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示范区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总体上还处于优化完善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创新重点领域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杨伟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8):30-33,118
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各市产业区域配置系数和区位商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不仅不存在产业同构问题,相反的是,产业相似度偏低,远未达到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水平。皖江城市带应实行产业同构战略,做好产业规划;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产业集聚;依靠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从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安徽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迫切要求;对安徽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提出安徽省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下,应发挥政府作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示范区的中心城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中实现重点突破,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培育知名的综合性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推广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皖江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产业承接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并按照产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要求,提出皖江示范区需要在不同层面上推进城市组团发展、圈域一体化发展、整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重塑指向,提出以此为指导,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进行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9.
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维度对皖江城市带物流业进行了测评。合肥、芜湖凭借区位、资源等优势,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池州和六安则排名靠后,其中潜在竞争力的贡献度最大,各地物流业集群呈梯度性不均衡发展态势。为有效提升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竞争力水平,城市带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承接产业与要素双转移,培育集群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加快发展和壮大物流产业集群,以切实提升集群综合竞争力,推进物流业集群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安徽皖江城市带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于2008—2013年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原始数据,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皖江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阐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其具备的优势与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使其在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有效规避风险,获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此带动安徽经济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态度、动机和行为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对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影响皖江城市带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预期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群体因素和大众传媒因素等。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芜-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阶段,对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是制定长三角船舶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研究,指出上海船舶产业集群属于政府推动型、江苏属于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型、浙江属于市场自发成型。同时依据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对长三角造船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错位竞争战略和长三角船舶配套业集群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运用份额一偏离分析法,考察了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性增长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还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极化”阶段,其他城市的相对份额处于下降中;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看,消费性服务业规模大,但增长势头趋缓,属于“成熟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势头旺盛,逐步成为主导行业,属于“成长行业”;公共物品性服务业和准公共物品性服务业是增长相对缓慢的行业,属于“衰退行业”。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5—2014年各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进行静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浙江、江苏等地环境效率值较高,云南、贵州等地较低;11个省市的全要素环境效率的增长率平均值大于1,技术进步是工业环境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外商投资和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安徽及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农业、工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布局各有特点,但是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地区相比,产业布局还明显地存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布局经济效果差异大、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业转移力度较差、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以产业布局的全局性、经济性、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安徽参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优化路径有: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联动模式的创新,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