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乒乓女皇、剑桥博士、申奥形象大使、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这一次,邓亚萍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裁,37岁的她成了最年轻的正局级女干部.邓亚萍的人生一次次完成华丽转身,她的秘诀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崔普权 《老年人》2004,(12):14-15
北京市天坛东门,有一家邱钟惠体育用品商店,这里每到周一、三、五的上午都会开通“邱钟惠热线”,接电话的正是年近古稀的邱钟惠。走进邱钟惠的家,客厅挂着一幅大照片,一看是她与邓亚萍的合影。邱钟惠指着照片说:这是邓亚萍获得奥运会冠军回国后拍摄的,李瑞环同志当时在场,说我是老冠军,新老冠军应该合个影。你看这盖斯特杯,谁获得世界乒乓球冠军,谁的名字就会被刻上,我和邓亚萍的名字都刻在上面。”金光闪闪的奖杯,将邱钟惠的思绪又一次带回到了她终生难忘的196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年在北京举行,那电闪雷鸣一般的日日夜夜是多…  相似文献   

3.
关键时刻,不拼一下,怎么找得到最好的自己呢?现在流行一个词"YYDS",意思是"永远的神",形容在某领域首屈一指的地位。这个词用在邓亚萍身上,名副其实。驰骋乒乓界9年的国内大满贯第一人,拿了18个世界冠军的"初代大魔王",她的战绩早已"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是在退役之后,邓亚萍却选择求学、创业,一次次破圈,一次次迎难而上。"从5岁开始练球,拿第一个奥运冠军,我用了11年。  相似文献   

4.
吴志菲 《职业》2008,(3):7-9
告别了赛场上南征北战的生活,今天的邓亚萍身兼国际奥委会项目专家、中国奥委会官员等重要职务于一身,实现了从普通运动员到体育专家、体育官员的华丽转身。“任何事情从今天做起都还不算晚”,邓亚萍常用这句话激励听者。而她自己,也是默念着这句话,不断开发自己人生中的“荒原”,收获累累果实。  相似文献   

5.
雪桥 《老年人》2011,(11):28-30
邓亚萍是享誉华人世界的杰出女性,当运动员的时候,叱咤风云,退役后走上领导岗位,同样干得有声有色,受人称道。很少有人知道,在家居生活中,她还是一位少见的孝顺儿媳。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6日,缺席“两会”的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在法国巴黎一家医院剖腹产下一个男孩,体重3.4公斤。33岁的邓亚萍脸上写满幸福,她和丈夫给孩子取名“林翰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曾4次荣获乒乓球奥运冠军的邓亚萍女士参加了"奥运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片"的拍摄,义务主演其中"绿色办公"一片."奥运环保公益广告系列片"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8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合作拍摄,共邀请了8位奥运项目的金牌运动员分别主演8部环保广告片.作为环保公益广告的主演之一,同时也作为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委员和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女士接受了<世界环境>杂志记者邹晶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5日,邓亚萍做客人民网"畅谈人生",身份为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国庆节后,37岁的邓亚萍将调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总裁。新兴的网站据记者了解,邓亚萍此次履新,是从副局级升至正局。邓亚萍在出任人民搜索网总裁后并不掌管具体业务,网站业务均由副总裁宫玉国负责。  相似文献   

9.
吴志菲 《职业》2008,(7):7-9
在奥运村上班的奥运冠军 从"乒坛霸主"的高度转型,邓亚萍的职业人生呈现出又一精彩段落.2007年初,邓亚萍就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成为奥运村3个工作小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绝非抬杠     
随便翻看前些时报上刊登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的发言,觉得有些发言确实代表民意,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监督、敦促作用;有些发言则不一定妥当。邓亚萍的意见,属于这类。邓亚萍是一位颇讨人喜欢并卓有成就的乒乓球运动员。她和十几位委员提出一份关心退役运动员的提案。提案谈到很多退役运动员长期安置不出去,或安置了很快又下岗失业;还谈到专业竞技体育对人体健康的摧残,导致运动员的早逝。因此要求:划出专款建立对运动员、教练员经济补偿制度;对伤残运动员解决终身基本生活费和医疗保险;确保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同时,保质保量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等。否则,会使家长不愿意送孩子进入专业队,会导致2008年奥运会出现竞技人才危机,云云。  相似文献   

11.
某媒体约写一篇评论,谈的是体育明星男的多去做官,女的多嫁富豪。沿用旧时说法,无非是说他们爱走两条路,或曰富,或曰贵。求贵的多是男体育明星,他们选择做官,比如熊倪当了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成了福建省体育局副局长。女体育明星邓亚萍似乎是个例外,她也选了从政之路,去了共青团北  相似文献   

12.
王女士偶有头疼,以前她吃布洛芬后,过两小时就能缓解。一次出游时她的头疼病又犯了,为了玩得尽兴,她一次吃了平常两倍的量,但效果并没有加倍。  相似文献   

13.
一位女士由于受到家庭暴力被送往医院,社工随后将其临时安置在紧急庇护中心,但在紧急庇护中心,该女士向社工表示,虽然老公会打她,可家里两个孩子让她放心不下,况且老公对孩子还不错,提出想回家。但社工发现她丈夫打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甚至有一次发生骨折,因此评估该女士回去很可能还会受到暴力。社工该如何处理?让她回去吗?这个案例背后,其实关乎“案主自决”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广华 《老年世界》2010,(16):10-11
她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却为何放弃高薪职位选择回国?30年的时间,她一次次走访麻风村寨,用无私的爱帮助患者,她与麻风病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王志宁 《公共关系》2001,(12):67-67
当我身患重病,老老实实地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的时候,我这才猛醒;应该找个医生做朋友了!其实我在两年前就认识了一位医生,她在西安铁路中心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但我和她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她乘火车出差,送她的人正好是我的一位朋友。这以后,我打过几次电话向她问医问药,她曾不止一次地建议我到医院来全面检查身体。她说,人到中年正是疾病高发阶段,应该经常查体以便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可我总是借口工作忙,走不开,到底也没有去医院。一个月前,我带侄子到医院请她帮忙找专家看病。两年前曾见过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0,(29):50-51
这是一个来自山村的土家族大学生,乐观而坚强,在她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家庭变故的悲伤和曾经的苦难。她用打工、创业、自学这把宝贵的钥匙,打开了通往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职院)的求学之门,在孝感这座中华孝文化名城的热土上,一次又一次地把感恩的旋律奏响。她,  相似文献   

17.
阿呆 《职业》2008,(5):42-43
她本是一名下岗职工、一个普通的裁缝。一位老板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和专业素质,经过3次别出心裁的考核后,她奇迹般地成为三星级大酒店年薪6万元的财务总监。  相似文献   

18.
小敏 《当代老年》2014,(3):14-15
老妻爱跳交谊舞,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可那时我年轻气盛,醋劲大,想不开,她每跳一次舞,我就千方百计找茬与她生一次气,茬找的多了,为了家庭和睦,她索性就再也不去跳舞了。不去是不去了,但只要一听见哪里有舞曲响,一听到谁在谈关于跳舞的事,她就格外的兴奋,想掩饰也是掩饰不住的。  相似文献   

19.
老妻爱跳交谊舞,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可那时我年轻气盛,醋劲大,想不开,她每跳一次舞,我就千方百计找茬与她生一次气,茬找的多了,为了家庭和睦的大局,  相似文献   

20.
那记耳光之前,米阳其实已经打过自己无数次。她把自己打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可下一次她还是忍不住爬上别人的床。她靠这个活下去,这是她的命,她没骨气抗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