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福与秦代方士略论宁光庆,赵志坚徐福(一作徐市),是秦代著名方士。早在2200多年前,他便以入海访仙求药为名,率船带数干童男女及五谷百工东渡日本,开创了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成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开拓者。有秦一代,像徐福一样的方士很多,尽管他们大... 相似文献
2.
蔡丰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9-84
徐福东渡事件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不但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传播、对外交流的先声,而且也为东亚文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有关徐福问题的研究中,除了必须重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外,还必须重视至今依然以活生态存在的民间文化遗存现象.当前,这种以活生态形式呈现的民间徐福文化现象,在东亚地区各国中大量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东亚民间徐福文化圈,显示了徐福文化在民间生活中的丰富内涵与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3.
宫同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徐福故里与东渡之谜宫同文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秦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东渡日本寻求长生不老药。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为了寻求中日关系史上的先躯者和中日文化的衔接点,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考证研... 相似文献
5.
郑和与穆斯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兆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云南昆阳的马哈只碑上,明确地提到郑和的祖父称哈只、父亲称马哈只,说明其祖与父皆曾前往麦加,朝过天房。受这种家世的影响,使郑和在幼年时期从耳濡目染中,获得如何经蛮荒,渡大海,战骇涛,破巨浪的知识和参与朝觐天房的经验。这种稀有的经验,早已给郑和提供了一个下西洋的景像,虽不完整,但至少使郑和头脑中有了西洋的轮廓,这在中世纪的中国,也惟有少数穆斯林家庭,才具有这种知识。 相似文献
6.
徐福东渡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徐福东渡的目的、启航地、目的地问题展开了探讨。认为徐福出于军事目的,率船队由达蓬山启航,所属部分船只偶然漂移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7.
叶洵灶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航海家郑和与哥伦布叶洵灶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出现了奇迹,从而造成16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中最为伟大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哥伦布四次西航到美洲。但这两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远航的目的性质、规模及影响各不相同。本文就此作一比较。一、身... 相似文献
8.
一、海上的丝绸之路1.唐宋时代海上丝路替代了大陆丝路展开地图一看,显然,中国的北、西、南三方面都围绕着高耸的山脉和广阔的沙漠,只有东部面海敞开。中国所以被认为是大陆国家,中国人也没有视为海洋民族,这也是原因之一,但是从华东到华南的沿海地带有天然的良港,自古以来到海外发展的人并不在少。中国人海外发展的历史可以远溯战国时代,汉武帝时,汉朝使节已经历访黄支国(印度东岸南部)和已不程国(斯里兰卡?)。当时,汉朝的商船队在徐闻(在广东省)、合浦 相似文献
9.
王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徐福东渡乃近期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认为:一、关于"三神山",其原型是为自北极大洋南漂的冰山。二、关于"东渡",计有前后二次:一自今舟山群岛往九州岛,一自今渤海湾往本州岛;而前一次航行所遇"海中大神",盖是当地的部落首领。三、关于"澶洲"、"夷洲",都指日本,分别为本州岛和九州岛。四、关干古代东方部落集团,侯人为九州岛居民,天鄙为本州岛中南部居民,东屠则为二岛濒海区域的"海人"。 相似文献
10.
徐福东渡,不仅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中韩关系、尤其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由于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关于徐福其人,东渡其事,国内外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有些问题尚呈迷蒙之态,有些问题似成难解之谜。近年来,因考古学、民俗学、人种学资料的不断涌现与丰富,使人们有可能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尤其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对外交往的扩大,徐福东渡遂又成为热门话题。本文仅就徐福东渡之动因试作探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关于徐福东渡动因的几种说法。 1、徐福避祸说。此说认为:因徐福求仙药不成,于秦始皇处不能如诺交帐,遂逃往海外而避之,以免杀身之祸。这是《史记》以来的传统说法,流行最广,以往的史书注家,各类方志几乎都沿此说,甚至也传到海外的朝鲜、日本。 2、徐福开发海外说。此说认为:徐福东渡,客观上进行了中外文化交流。由效果推及动因,当也有海外开发新地的想法,当时方士们对海外情况已有若干了解,因此有移民海外的可能,于是借秦始皇求仙寻药的契机,得以实现自己的宏愿。现今许多学者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周永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5-86
本文简要论述了韩国历史上及现代关于徐福研究中所存在的将传说视为历史的倾向,勾勒了这一倾向中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分析了其之所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民族文化因素,并指出了徐福文化在东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永先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现在,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是江苏赣榆,很多人认为似乎成了定论,江苏省及徐州、新海连市于近几年分别召开徐福讨论会,江苏《新华日报》、《文汇报》等都多次作过报道.这个徐福故里赣榆说的发现者是阎孝慈、罗其湘、汪承恭等.《徐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一期刊载阎孝慈《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一期刊载阎孝慈《秦代方士徐福东渡日本再探》;《光明日报》1984年4月18日发表罗其湘、汪承恭《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这三篇文章都提出秦代方士徐 相似文献
13.
於贤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6):75-80
徐福是中华文化交流活动的最早楷模和典型代表,他开启了中国文化外向传输与探索的先河。徐福的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是出于他对暴政恶行的反抗与斗争,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还表现了他对外在世界的自觉探究,这种勇敢的探究行为正是代表了人类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生活的本质特征。他所从事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以和平的方式展开的,在不同文明的积极融合中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徐福的文化探索活动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张骞、玄奘、鉴真直到郑和,都用"动态和谐"的理念进行文化探索与传播活动,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元贞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我国的山东半岛,北面有渤海及莱州湾;南面有黄海及胶州湾等。这种天然条件,使半岛上空容易出现:城市、楼阁、人物景象。上古时代的人认为,这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所居的仙山楼阁,且有人试图出海访仙,要登上神山。例如:《史记·封禅书》说:齐威王、燕昭王“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说)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将要到时),则船(被)风引而去”。又说:“未至,望之 相似文献
15.
王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一件十分值得纪念的事。近几十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已就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目的、影响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从纵的角度,即通过比较元、明时期的对外政策来考察郑和之举在明史上的地位和对明代社会的影响,以期对于郑和下西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北京纪事》2005,(4)
据史料记载:郑和故居在北京新街口的三不老胡同六号院。 郑和本姓马,真名三保,他的祖辈是西域居住在中亚一带的 维吾尔族贵族,元世祖忽必烈时,被派往云南。1382年,明太 祖朱元璋派兵攻取云南,当时11岁的马三保被俘,遭阉割后献 给燕王朱棣,后受到燕王的信任。燕王为了帝位,与其侄建文帝 发生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逼近京城,宫中失火,建文帝 不知去向,燕王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永乐,是为成祖。马 三保在此次战役中"出入敌阵",立下汗马功劳,成为燕王的宠 信之一,后在燕王封赏有功之臣时赐马三保姓郑名和,并被擢升 为内官监太监,掌管国家营造宫殿皇陵、分封藩王府第以及御前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国内外徐福研究述评周延云,宫同文徐福及其东渡问题是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全国,特别是在山东,从50年代到80年代,研究者与日俱增。近年来,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对日友好交往的需要,徐福研究进入了黄金时代。1985年以来,江苏、山东等省相继... 相似文献
18.
阿金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由山东省徐福研究会和龙口市徐福研究会编选的《徐福研究》论文集,1991年7月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收秦代航海东渡方士徐福原籍及其东渡起航地点研究论文18篇,著名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为该书作序.徐福原籍问题的讨论,是目前国内“名人名胜争战”的课题之一.徐福原籍之争有龙口说与江苏赣榆说两种观点.这次出版的《徐福研究》,论文作者多持龙口说观点.安作璋先生在《序冲评价说:“其中的文章大都是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重史实,重证据,不崇尚空谈,不凭主观臆测,所以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关于徐福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19.
黄县为徐福故里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先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笔者曾撰文《徐福故里赣榆说质疑》①,论述秦代率几千名童男女东渡日本的方士徐福为黄县(今山东龙口市)人,对主张徐福故里为江苏赣榆说者提出质疑.现在,据个人的深入研究,再进一步申述我的一些新的论证根据. 相似文献
20.
徐福多次出海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死仙药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最后到了日本 ,因此他被看成是中日交往史上的先驱者 ,也是中国最早的著名航海家。但由于年代久远 ,史料记载不详 ,因而中日两国留下许多关于徐福传说的诗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