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贺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202-204
纳兰词以“哀感顽艳”、“凄婉感伤”而名昭后世,而其边塞词却体现出另一番风貌。境界宏阔高远,风格豪放悲壮,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豪迈的气度和雄浑郁勃之美,与其凄婉缠绵的情词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韵。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
关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3)
纳兰性德的边塞词既延续了前代的边塞题材,又在情感取向、抒情方式以及词体风格上有很大的创新.作为第一个大量创作边塞词的人,他把词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清代词的题材视野.时代、人生经历、个人气质以及诗词同位的词学观共同决定了他的边塞词是传统边塞词和婉约词的结合体.归类分析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并将其边塞词与前代边塞作品进行系统的比较,对明确其边塞词在清代词史以及整个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张晓愉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5-61
被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以词风淡雅而不缺真情,哀婉凄艳而不媚俗让无数人倾倒。他的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风格近于南唐后主与北宋晏几道。然而他的边塞词却另有一番味道,雄浑大气的外表下,处处透出苍凉悲壮的气息。本文将选取一部分边塞词,结合纳兰性德的生平,从怎样的苦与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等几个方面浅析他在边塞词中流露出的痛苦与悲愁。 相似文献
4.
王海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在清代林立之词派、词家中,纳兰性德倍受学界关注,有着不朽的魅力。本文从他词作的艺术魅力、人格魅力及他的词作风格特点与出身地位矛盾形成的魅力三个方面,阐述了纳兰词的特点并揭示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34-37
项鸿祚是清代后期词人,其词作艺术价值较高,内容主要为伤心情感的抒写。项鸿祚词受纳兰性德词影响较深,倾向于选择渲染凄冷气氛的意象,风格婉转幽深,清真哀艳,和纳兰性德词风相近。书写个体情感与个性,反对刻意追求声律与形式,这是项鸿祚词对纳兰性德词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熊芳沁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0-143
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其词清新真挚,文字意境优美,显示出高妙的白描抒情手法。纳兰词分为爱情、悼亡、友情、咏物、边塞等,他的词中始终流露出一种惆怅哀婉之音。从纳兰各类词的分析来展示他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品味一个至真至善性格的凄美与惆怅。 相似文献
7.
熊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0-22
悼亡词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抒发,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真意切,透露出浓浓的人情美,表现了人类对最纯洁情感的追求,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张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4):141-143
纳兰性德是被誉为"清代词人之冠"(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著名词家,纳兰性德在词的功能和审美价值等重大问题上阐发的精辟见解,达到了那个时代可能有的新高度。正是对词创作上的正确认识,是他进行创作的理论基础,指导着他的创作实践,引导其词达到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9.
张婧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47-49,57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以月言情,借月述情,月圆是诗,月缺也是诗。清词人纳兰性德以月来表现美丽多情的女子;以月来悼念亡妻,寄托相思离愁;以月述友情,表达关爱之意。营造了一个凄婉迷离、坚贞不渝、摇曳多姿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林茂森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52
纳兰性德与李商隐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词人,他们的词风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与浓郁的感情相结合,将人性中最为深刻的一面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而悼亡词作为古代至为重要的写作题材之一,纳兰性德与李商隐对这类题材的创作更是独具一格,造诣深厚,其写作特色是用如泣如诉的语言将人性中最凄美的感情展示出来,让人不禁唏嘘。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与李商隐悼亡词的数首代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写作特色及其词风在史上对各个时期文人墨客所起到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
21世纪 ,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 ,当代中国哲学走出了原先的框架和视野 ,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向 :一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向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 ;三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的转向。哲学界要紧密关注数字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科技革命、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应用哲学以及原有哲学问题在新框架中的新阐释 ,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哲学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田恒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8(3):85-88
分析同源词是《通雅》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虽然方以智尚未提出“同源词”、“词族”一类的术语,但他把一些语音相近、语义有联系的词放在一起,分析它们的音义关系.他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分析同源词.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分析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们今天研究同源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14.
汤志祥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24-29
香港与澳门两地的华语有着高度的共通性,它们的共同的词语被称之为“港澳词语”,其构成主要包括:港澳共同区域词语、港澳共同外语借词和港澳共同粤语词语。但是香港与澳门之间却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源流,这就使得港澳之间存在着词语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香港分区特有词语”与“澳门分区特有词语”,其类别包括:两区不同的外语借词、两区不同的粤语词语。“港澳词语”是全球华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普通话曾经吸取了不少“港台词语”,其中大部分是“港澳词语”。 相似文献
15.
晁继周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40-43
别义词是汉语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一类词.像反义聚合一样,别义聚合也是在人们心理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反义聚合强调的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别义聚合强调的则是词与词之间意义上的区别.反义聚合是双向、对等的,别义聚合是单向、不对等的.别义词是由于有参照词的存在才产生的,也是在为强调与参照词的区别时才使用的.别义词使用频率大大低于相应的参照词.词典上对别义词作出说明,有利于读者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边疆发展"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1)
通过剖析"边疆"这一概念对整体的解构意涵,着重讨论边疆发展战略出发点的迷失所在.国家试图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来拉近边疆地区与内地在发展水平上的距离,来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和促进当地的民族关系.从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这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样的决策在多大程度上是站在当地不同民族民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的?如果决策者在思路上没法摆脱"边疆"与"内地"、"中心"与"边缘"、"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两分法模式,那么,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事与愿违的后果将会不断地发生.从长远的维度来看,惟有在认知上最终消除上述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的分类,所谓的"边疆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18.
人类边疆随国家形态不同而不同,国家形态也因发展阶段和所处生态环境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人类经历的聚落、城邦到王朝或帝国时代,中心地位突出,边陲比较模糊;直到亚、欧、非等老大陆的人口承载过度,人类依靠科技和文化发现新大陆并缓解了老大陆人口压力后,陆地边疆才逐渐明晰。与此同时,海疆和天疆进入人类视野并逐渐成为边疆组成部分,但陆疆只有与海疆、天疆及因利益、战略形成的"软边疆"相对比时,才能确定它的基础性地位,即陆疆是海疆和天疆的依托,也是因利益、战略形成的"软边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刘雅君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69-71
长于写感觉印象和好奇个性的岑参,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风物人情与军旅的悲壮与豪迈,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大气盘旋,奇情逸发,表现了他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