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仁政思想的极好概括。“仁政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是孔子的“仁”学,“仁政论”是对孔子的“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极浓的民本主义色彩。本文从它的心理依据、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剖析。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仁由己”的思想最先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先秦儒家弟子予以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作为当时社会的道德理想,而“为仁由己”则是指道德修养方法,一方面,“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朱熹注《论语》),强调了道德修养中内在方面的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受教育主体在实现至德(即“仁”)过程中的实践性,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道德修养方面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品德修养是大学生将社会所要求的政治立场、世界观、道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馮先生区分了孔子“仁”的阶級內容和普遍性形式两个方面,认为孔子“仁”的思想的阶級內容:“克己复礼”,表現了孔子思想的阶級局限性;其普遍性形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話的“純粹字面意义”,表現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表現了封建阶級的新的阶級意识,在当时反奴隶制的斗爭中成为有重大革命意义的斗爭口号。馬克思主义者认为,每一个剝削阶級在其革命时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会全体成員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馬克思主义者还特别指出两点:一、由于剝削阶級的利益和被剝削的“其余非統治阶級”的利益是根本对抗的,因此,他們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会全体成員的共同利益的办法,不得不是实行欺騙,把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思想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文化地位的主要根据,而“仁”的概念经过孔子的诠释和倡导,内涵更加丰富,并且也一直是后人探讨和争论的一大问题。本文旨在以孔子的人道思想——“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阐述孔子的仁爱观以及反思其“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孔子为实现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生坎坷,历尽磨难,不管是从政而不达,还是周游列国而不遇,不气馁懈怠,矢志不渝,其“克己内求”的道德修养思想成为儒家思想的一显著特色,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析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阐释其深刻内涵,挖掘其合理因素,摒弃封建糟粕,对加强和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有效性,培养“四有”新人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克己内求”思想探源孔子的学说,乃至整个儒家学说,被称为“为己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①。“为己”即完善自…  相似文献   

8.
从《论语》的整体思想语境中看,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学命题中的“己”不仅是“复礼为仁”的承担者,且内在地蕴含着“复礼为仁”的条件。“克己复礼为仁”的过程就是“己”之力量发动和“己”之人性本质自我塑造的过程。以“己”为基础,依“己”在“为仁”之路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仁”之路的道德实践进程,是由一“身”之“己”出发,经“人”之“己”的洗礼,终至于“仁”之“己”大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10.
孔子道德修养思想的核心是仁,能否成为仁德之人,关键在于自觉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道德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博学”、“慎思”、“笃行”三者的统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