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芦苇(《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电影的编剧,即将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导演):上世纪70年代,我读到苏联作家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爱伦堡是苏俄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当时看这本书时才知道巴别尔的名字。解放以后从来没有中国人提及他,解放以前只有鲁迅曾提到过他。  相似文献   

2.
金鑫 《理论界》2013,(4):132-134
电影《白鹿原》的改编失利引发出关于名著改编的思考,故事、影像、表演、结构是影视构成的四个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点分析《白鹿原》改编失败的原因,其目的在于探究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和商业化看点间达成平衡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电影《白鹿原》与《一九四二》作为2012年同年上映的重要影片具有很大可比性。两部影片在剧本改编、主题立意、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史诗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九四二》在上述四个方面都比《白鹿原》距离"经典电影"更近,更忠实于"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4.
芦苇,1950年3月出生.现为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国家一级编剧.主要剧本有:《疯狂的代价》(夏威夷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国际贡比西影评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活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纽约及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秦颂》(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目前,正在筹备根据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的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90年代“陕军东征”运动的标志性文本,《白鹿原》甫一问世,即以鲜明饱满的艺术个性引起创作界、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并随之引发了持续数年的《白鹿原》研究热。然而当我们现在冷静地检验其研究成果时,却惊人地发现众多研究者的理性矢向基本集于《白鹿原》史诗性内...  相似文献   

6.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近年来出版的一些《史记》选本注称“霸上”为今陕西长安县与兰田县交界之白鹿原,似不大切实。 据《汉书·高祖纪》唐颜师古注:“灞上,即霸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霸城西十四里至霸头。”“汉城东十三里至霸头。”近年来西北历史研究所考古组对霸头地望进行了考  相似文献   

7.
芦苇,1950年3月出生,,现为西部电影集团编剧、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国家一级编剧.主要剧本有:《疯狂的代价》(夏威起电影节优秀作品奖),《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国际贡比西影评人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活着》(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纽约及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奖),《秦颂》(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团特别奖),《红樱桃》(“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目前,正在筹备根据陈忠实同名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的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在文学上的杰出之作,更是其在语言上的精心之文,尤其对方言的频繁使用,使整个作品透射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在此以《白鹿原》中方言词的运用为例,探讨陈忠实方言运用的特点和准则。  相似文献   

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白鹿原上的白鹿两个家族的矛盾与纠葛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与思想意识的转变、解体与式微的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逐渐滋长的时期。长篇小说《白鹿原》通过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呈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传达了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换过程中丰富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10.
王米 《东岳论丛》2019,40(8):121-128
李安电影《断背山》和《色·戒》对原人物形象进行了部分改编,使人物形象由小说的边缘人向主流社会价值回归,这一改编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在主题上的不同。李安的改编来自于电影艺术法则与商业法则的要求,也来自于李安独特的电影创作经历。  相似文献   

11.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民族秘史"的《白鹿原》,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版本:即初刊本、初版本和修订本.虽然它们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大文本,但不同版本对革命叙事的差异化处理,又让人不得不将之分割开来解读.初刊本以其克制性的手法,完成了宗法易变史的确立;初版本通过细节描写的完整还原,体现了家族文化史的分量;修订本则秉持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对民族正义史进行了修正与强化.因此,《白鹿原》的版本流变史实质上是革命故事的重新叙述史.  相似文献   

13.
本文剖析了作者把《白鹿原》作为“民族秘史”的创作初衷 ,解构了笼罩在《白鹿原》上让人眼花缭乱的象征迷雾 ,从形象对立角度解释了作者建构在农业———商业对立、善———恶对立上的符码世界 ;揭示了主要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并从现代的视角指出了作者理想家园的现实虚幻性。  相似文献   

14.
小说《白鹿原》以平稳的底层价值与时代变迁的双层结构,表现了陕西渭河平原从清末到建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斗争,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电影     
《突袭》生活,闯关游戏 加雷斯·埃文斯是个土生土长的威尔士人,不过类似《黄飞鸿》之类的港片他是没少看.热爱B级片的他在老家学电影毕业后找不到机会,成了印尼女婿,反倒闯出一番新天地.在那里,为了拍印尼国技Silat的纪录片,埃文斯遇到了俊俏的电信公司司机伊科·乌艾斯,后者正是一位Silat高手.上述并非电影情节,而是本片导演和主演的故事.然后,这部叫《突袭》的电影突袭了我们的眼球:印尼功夫也打出来了!"我们决定直着来,不带任何调侃打趣的东西.就是想看看观众会怎么反应."如果觉得片儿太文艺太清新又或太傻逼,不如换个口味,这以印尼国技Silat为基础,利落的闯关游戏.反正大多数人是开始等续集了.而且,伊科·乌艾斯赶紧和托尼·贾来一发吧,成龙和李连杰都太老了,而且看上去都一副成功人士的范儿.  相似文献   

16.
年逾百岁的王为一,是杰出的电影艺术家,是通俗而深刻的电影思想家和理论家.他的电影艺术观包含雅俗共赏观、现实主义观、视觉形象观、生活实感观、高尚喜剧观和忠于原著观六个方面.他的优秀电影作品《珠江泪》、《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和《三家巷》等,无不打下其电影艺术观的烙印.  相似文献   

17.
刘骥鹏 《齐鲁学刊》2006,(2):106-109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白鹿原》除了作者极力张扬的白鹿原型以外,还有许多作者未必明确意识到的原型意象或意象模式,仅田小娥就关联着狐狸精、女鬼复仇、白蛇-法海等文化原型。诸多文化原型将不同的观念因素和情感因素渗入了文本,从而形成了不同声音在文本中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8.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19.
以2001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代表”中国电影“冲奥”已过10年,但仍然“奥梦”不圆.从对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别离》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电影的误区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错误:追求影像唯美主义和电影全球化.走出张艺谋电影误区的途径是:电影家要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际文化视野,以切入现实和揭示人生问题的诚意创新电影.  相似文献   

20.
韩伟  赵娜 《兰州学刊》2014,(12):71-76
在反战电影中,对于人性的展示与思考,体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性,作为人类道德存在的基本标志,彰显了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和基本需要。文章以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创作的电影《雁南飞》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为例,从四个角度,对反战电影中塑造的人性进行阐释,把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呈现于我们最平凡的情感中。在对反战电影的分析中,文章试图挖掘出沉潜于影片中的人性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