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越印度西北边界的广大地区以形成众多早期佛教经典而闻名于世。据碑铭记载,阿育王曾派遣宗教使团远足这些遥远的国度。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改变了阿富汗、中亚和中国诸地人们的观念。根据传说,佛教高僧早在公元前218年即到达了中国的国都。我们也从类似的历史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世纪中国著名将领霍去病就从中亚请来一尊金身佛像。正是在公元前2世纪,若干佛教经典由印度斯基泰人首次带到了中原王朝。毫无疑问,公元65年由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带领的佛教使团首次抵达中国。数世纪以来,来自中亚的佛教僧侣和师团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及其邻国宣讲佛教教义,通过中国宫廷内的僧侣与俗家弟子,佛教很快传播到长江流域,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 9— 15世纪间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所信奉的主要宗教 ,对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影响甚巨 ,但史书记载甚鲜 ,幸赖敦煌诸地出土的大批回鹘文佛教文献 ,才使这一史实逐渐明了。本文以这些文献为依据 ,指出回鹘文佛经大多转译自汉文 ,另有一部分译自藏文 ,仅有极少数译自梵文或吐火罗文 ;回鹘之佛教术语多取自汉语 ,而非梵语 ;回鹘佛教文献的语言也深受汉语的影响。文章进而指出 ,回鹘佛教实际上可视为汉传佛教在西域的一种翻版  相似文献   

3.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佛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前进与成长.佛教音乐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庐山东林寺则是汉传佛教净宗音乐的发源地,是佛教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东林寺建于东晋386年,在这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净宗音乐历经了萌芽期、借鉴期、汉化期、延续期以及到目前为止的稳定期.这条时间线索是佛教净宗音乐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将以此条线索为基础,重点分析和研究庐山东林寺佛教音乐的发展过程,并详细阐述了东林寺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佛教语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与变异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了解佛教从语言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青海都兰出土的两件舍利容器--镀金银棺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中唐以来中原地区瘗藏的舍利容器--金棺银椁的研究,认为都兰出土的镀金银棺来源于中原.舍利信仰最初产生于印度,但在佛教的初传过程中受到了各地本土文化的影响,唐代棺椁式舍利容器的形式与印度本土传统相异,是由粟特人传播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徒纳骨器和中国传统棺椁形式结合而成,这种形式的舍利容器后来随着汉藏文化的交流又传播到了吐蕃.  相似文献   

7.
西夏佛教序跋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首先表现在西夏佛教史的构建方面,保留有不少印度佛教史料、吐蕃佛教史料以及蒙古汗国及元朝佛教史料。此外,也保存有不少非佛教史料,在职官、族姓、地名、国名、年号等等方面也有一定研究价值。西夏佛教序跋题记作为史料使用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有些材料本身存在讹误,需要辨正;有些材料易导致误读,需要厘清;有些材料尚未能解读,需要考证。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伏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藏”指佛教在藏地传播、发展过程中被秘密埋入地下、岩缝、山洞之中后重新发掘出来的佛教经典、法器等物。它内容庞杂 ,卷帙浩繁 ,充满神秘色彩 ,且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伏藏的出现、发展及其与宁玛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方家指正。一关于伏藏的起源 ,藏文佛教史书认为 :“伏藏之法 ,天竺古来就有 ,藏地其他宗派中 ,也是素见不鲜的”。① 可见 ,佛教传入吐蕃前伏藏就已经盛行于印度了。但是 ,伏藏究竟何时出现在藏地 ,众说纷纭。传统说法认为是从莲花生开始的 :“莲花生大师…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七世纪传入我国藏族地区,佛教进入藏区后,与藏族的原始宗教一本教在冲突中不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原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一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西藏,因此无论佛教信徒还是学者游客对西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实,从历史上看,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11.
因果报应的观念是佛教人生观、伦理观的思想基础.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已经存在报应观念,尽管佛教和儒家善恶报应观旨归相同,但是二者在善恶标准、主体承担、实现动力、实现过程和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到汉魏以后,佛教的果报观随着其本土化过程的实现和儒家文化相融合,并在现实层面产生影响,为民众普遍接受,成为善恶行事的标准.作为一种观念,果报观由最初的简约状态发展到明代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民众信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也最终在中国生根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紧扣佛教戒律约束与世俗社会的关系,尤其在佛教戒律和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上深入展开。书中重点论述了佛教伦理道德规范与社会规范约束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示了中国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主要为汉族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者主要是汉族,有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信仰。截止1995年底,全省信教人数约为2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其中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数约为202万人,占全省信教总人口的96%。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集大成阶段。佛教兴盛建立在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统治者的扶持及佛教自身发展等基础之上,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上。佛教徒所翻译佛经中含有大量与科技知识相关的内容,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佛法本具的圆融无碍精神也成为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重要助力。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经过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过滤、转换和折射,在其可能范围内对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相应的推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并比较了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的异同.认为其相同之处在于藏汉佛教学者均重视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道德教化功能,重视六道轮回思想,重视心在因果报应中的决定性作用.不同之处在于藏传佛教重视以佛教戒律作为构建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注重来世的果报和解脱,表现出强烈的出世精神和超越情怀;注重临终关怀和心灵安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汉传佛教则既重视现世又重视来世的果报和解脱,显示出积极的入世精神和人本主义情怀;重视人现实的心性修养,强调在人间成佛.  相似文献   

17.
古印度的佛教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吐蕃,最终成为藏民族的主流宗教传统,这已是公认的定论。但是,关于此前佛教曾经数次试图北传吐蕃的努力,在学术界却鲜为人知。根据一些苯教手抄本典籍记载,佛教北传的努力早在桑赤赞普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并持续了至少三代赞普。由此,佛教第一次北传吐蕃的年代,可以至少推前4个世纪。  相似文献   

18.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在今天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微型雕塑“嚓嚓”原为古印度佛教艺术品,在佛教传入藏区的过程中,以其直观、真实的形象冲破语言、文字障碍,对佛教教义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在整个藏区使其类型和内容不断得以延续和扩充,丰富了藏区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曼荼罗”符号在佛教(尤其是密宗)和印度教中都有“现象”上的同品运用,但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以及符号组合和内核的能指寓意并不相同.从佛教和印度教的发展历史和教义来看,曼荼罗符号有着交叉点,也存在各自的独立空间,主要体现在象征寓意、宗教思辨及灵修实践、寺院建筑布局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