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朝鲜半岛、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独立国".1932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新国家",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满洲经营"国策的必然产物,所谓"满洲问题"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华南、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满蒙史地研究"与帝国"满蒙政策"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是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相似文献   

2.
省级地方政权是伪满洲国建立后地方的第一级政权机构.日本侵略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对省级地方政权进行调整,以实现为日本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服务的目的.日本统治集团通过改组行政机构以维护在东北实施的殖民统治,但这一计划并没有能够实现.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日本统治集团及其傀儡政权在东北的殖民统治终于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3.
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大片土地之后,即从其实行殖民统治需要出发,选定了地处东北中心,交通便利,日本殖民势力较强、奉系军阀势力较弱、苏联影响较小的长春,作为它一手炮制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首都。1932年3月10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发布第一号布告,正式宣布奠都长春。3月14日,又发布第二号布告,将长春改名为新京。随后,日本殖民统治者又在长春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工作,逐渐使长春成为其进行殖民主义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统治的中心,同时,也使长春进入了近代化城市的行列。日伪统治时期的长春城市建设到底怎样?有什么特点?如何看待这一时期的长春城市建设?对这些问题,本文拟作如下简要阐述与剖析。  相似文献   

4.
关靖华  孙瑜 《北方论丛》2023,(1):133-142
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伪开始对东北的各项产业进行统治。电业作为给民用生活及工业生产提供重要能源的产业,成为日伪率先谋求控制的事业之一。此时合并东北各电力事业成立合营会社成为日方的主要目标。但由于日本内部对利益的争夺,合并电力事业的工作被一再推迟,最终在日本关东军与“满铁”、日本拓务省针对未来合营会社的管辖权、资本构成、经营范围和企业属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反复商讨之后,各利益集团达成妥协,成立“满电”的方案被最终确定,“满电”成为合并后电力事业的主体,是统制伪满洲国电力事业的核心机构。  相似文献   

5.
甲午战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一些学人转而“以日本为师”,东渡留学。近代日本政府面对蜂拥赴日的中国留学生,一方面借机培养“亲日”分子和“亲日”势力;另一方面在留日教育中实施“知识封闭”和“教学保密”,以免学有所成的留日学生成为其大陆政策的潜在威胁。中国留日学生饱受日本社会歧视和学业限制,切身感受日本社会的侵华氛围与行动,非但难以产生“日中亲善”之情,反而与日本政府冲突不断。近代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的教育史证明,知识流动的逻辑远远弱于侵略战争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台湾,并建立起总督专制独裁、警察恐怖统治和“保甲”“连坐”制度三位一体的殖民统治体系。作为日本统治台湾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的台湾总督,凭借着日本政府所赋予的立法权和军事统年权,滥施其专制独裁的淫威,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屠杀政策。“警察万能”是日本政府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特点。台湾是当时日本统治的所有地区中,警察配置人数密度最大的地区。台湾的警察不仅管辖的领域极为广泛,而且掌握的权势也极大。此外,日本殖民统治者还把实行“保甲”“连坐”制度,作为其实施“以台治台”政策的重要手段,用以大力“强化”台湾的地方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1907至1916年日本与俄国为了维护日俄战争后各自在中国东北和东部内蒙古攫取的权益,共同对付美国在该地区咄咄逼人的攻势,双方很快改变敌对状态,通过四次日俄协定划分了在中国东北及内蒙古的势力范围,开始共同瓜分"满蒙".日本利用这一系列协定,疯狂推行"满蒙政策",不断扩大其在"满蒙"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近卫笃主张强化天皇的专制统治 ,以顺应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甲午战后 ,他提出日本应以“镇护极东”为己任 ,并组织东亚同文会搜集中国情报。义和团运动前后 ,他相继提出“联邦保全论”、力主分裂中国和“黄种人同盟论”。日俄战争前 ,又抛出“扶掖朝鲜论”。其侵略思想和活动的实质 ,是以维护扩张日本国家利益为前提 ,以黄白人种竞争为说教 ,以同文同种同洲为诱饵 ,以所谓“保全中国”、“扶掖朝鲜”、“对支那予以指导与提携”为口号 ,培植亲日势力 ,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 ,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一部分。其侵略思想是日本由资本主义迈向帝国主义阶段对外思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赵晋 《学术探索》2011,(1):103-114
《庸报》制造1937年德王访问伪满洲国的假新闻,意在借其威望使蒙古族民众接受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否认内蒙古“独立建国”;代表关东军的利益,《庸报》大肆渲染蒙疆地区的特殊性。直至汪伪政权成立后,伪蒙疆政权仍是表面隶属而实际高度“自治”的特殊政权;日本假借《庸报》,以宣传吴鹤龄赴日睦邻为借口,将吴氏长期驱逐至日本,深刻揭示出日本的统治方式及对伪蒙疆政权人事的掌控;《庸报》对日本驻蒙兵团只字不提,目的在于掩盖其武力殖民统治内蒙古地区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1928—1936年间,张学良与日本的关系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曾影响东北及全国政局。张学良对日外交观内涵颇丰一,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认识深刻,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早有侵略野心;推行“大陆政策”,意欲“统治全中国”;对中国采取武力与经济并举的侵略手段;中日问题绝没有和平解决的希望。二,张学良对日本侵略东北采取一系列对策反对日本政府干涉中国内政;通过秘密外交策反推翻日本军阀内阁;对日外交完全听命南京政府,与日本的东北铁路交涉则寸步不让;倡导国共合作共同救国;提出唯有抗日才能求得中国统一。三,张学良对日外交思想的失误之处即九一八事变时对日本政府抱有和平幻想,希求事态不扩大;依靠国联外交,制裁日本;寄希望蒋介石领导抗日。但张对日外交观自始至终以抗日为主线,不愧为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开始对三肇地区人民实行了血腥的法西斯统治,给大庆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强抓奴役劳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侵略中国东北的目的,在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后,发布了一系列奴役我国人民的罪恶“法令”,1937年12月14日,伪满当局制定了《满洲劳工协会法》;1938年1月,在各县旗设立了满洲劳工协会。凡年龄在14-50岁的男性公民,皆属劳工对象,每年春季伪满县公署行政科把伪中央和伪省政府下派的劳工数额直接下派到各村公所,各街、村设立劳工股或动员股,专门负责劳  相似文献   

12.
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通过扶植的伪满政权,大肆地对东北地区实行文化殖民,利用政权的力量充分美化和掩盖殖民事实,宣传殖民奴化思想,妄想使东北人民成为拥护伪满政权的顺民.日伪政府所进行的文化殖民行动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教育、宣传、文艺.在教育方面大肆灌输军国和民族分裂思想,改变东北学制,普及日语;在宣传方面充分管控新闻舆论、出版机构、广播内容;在文艺方面改造中国传统戏剧,以殖民电影美化黑暗统治,以殖民文学塑造顺民典范.无论是教育、宣传、文艺哪一种文化殖民手段,其目的都在于扭曲历史,美化侵略,奴化东北人民,对东北人民进行错误价值观的灌输,使其成为彻底的"良民".  相似文献   

13.
张晓红 《学术研究》2008,15(1):113-121
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的伪满洲国统制政策中,给我国东北的代表性民族工业--棉工业带来最大影响的要数1934年实行的第二次关税改正政策.此政策是伪满政府在日本的"适地适应"方针下,顾及自己的关税收入和安定统治所采取的.改正政策以往被视为保护政策,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本文通过对改正案立案过程及其影响的分析,阐明第二次关税改正对东北棉工业来说实际上是一个温和的抑制政策,关税改正政策的实施给东北棉工业尤其是中小民族棉织业带来了沉痛打击.  相似文献   

14.
丁晓杰 《阴山学刊》2007,20(1):68-72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将其侵略矛头又指向华北和西部内蒙古。先以支持“蒙古独立”为诱饵,笼络当时提倡蒙古高度自治的德王,终将其拉入自己怀抱。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了西部内蒙古,为了更加有效地统治这一新占领区,由煽动“蒙古独立”开始转向提倡“民族协和”。政策转变的原因首先是为了稳固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其次是防止已实行“自治”的伪满洲国“兴安蒙古”出现离心倾向;第三是优先考虑维护与汪精卫伪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迅速地自然演进的。它是由中央政权更替的历史局势决定的,也和满、蒙、藏文化的相似性、相融性是分不开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 ,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使之脱离中国内地 ,变成一个附属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实体 ;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运用军事政治手段在东北强行建立为日本掠夺战争资源服务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极力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即在统制经济体制下 ,实行区域产业的集中控制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运营 ,使伪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日本殖民地经济体系中 ,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因此 ,伪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17.
1928年,面对张学良7月推进的东北易帜,日本出台了《满蒙时局措施方案大纲》,在规定武力阻止南京国民政府“武统”东北的同时,企图趁机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并以武力威胁达成首阻易帜的目标。8月上旬,日本政府又通过特派林权助等途径,以武力威胁再阻东北易帜。此间军部与外务省已就当张学良不予合作时将以武力侵略的方针逐渐达成共识。此后,张学良暗中推进和谈,于12月底决然易帜。日本由此判明张学良对日积怨极深,以首相兼外相通过驻奉总领事正式警告张学良的形式,表达了一旦东北做出“侵害”日本既得权益之举,甚至在其扩大“满蒙权益”问题上若不予合作,日本就将动武的政策方针。此实乃日本政府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宣言书,故所谓“关东军独走说”实属片面。  相似文献   

18.
伪满时期 (1 93 2 - 1 945 ) ,日本帝国主义不仅从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对中国东北实行全面统治 ,而且对其占领下的中国东北采取“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殖民掠夺政策 ,致使东北的能源资源遭受到严重的洗劫和摧残。  相似文献   

19.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的原毛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在大陆发展牧羊业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力图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提供羊毛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一、伪满洲中央银行的基本情况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一九三二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持傀儡组成伪满洲国,把东北做为它侵略全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为达到此目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