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程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蔡方鹿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格问题,致力于培养、造就、发扬和实现理想、高尚的人格。与此相关,在价值取向上,也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传统理想...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毛泽东的人格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一人格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及其历史进程。那么毛泽东人格究竟彰显着哪些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核,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从中透视传统文化与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其中文化与人格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这是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本文试以“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对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考察。一、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应分清的概念讨论文化与人格的关系,首先应分清的概念就是文化的概念。文化有多种定义,笔者采用这样一种说法,即把文化分为“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与此相应,文化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传入我国,学术界有的同志开始以“需要层次论”“人格三因素论”为参考构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的同志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片面道德力量型人格”,它忽视了意志力、道德力在理想人格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看法指出了伦理化、政治化的儒家遗留给我们的精神包袱,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有益于我们在批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坚持在思想战线上对封建主义的批判。但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儒家有先秦儒家、汉唐儒家、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必由之路。这主要表现在儒家的理想人格教育有助于高校德育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家的个性自由教育有助于高校现代人格培育;墨家兼爱利人的群体观念有助于高校集体主义教育。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有助于大学生智慧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与独立人格--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契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要求有独立人格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超越传统文化的人格取向,以一种新文化价值标尺,契入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理念,认同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符合现代性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反映的是人们对完美人格和完美人性的憧憬和向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目的的过程,其本身也是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在确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作为当代理想人格建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应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西方文化的理想人格意识及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意识、当代理想人格的灵魂———创新人格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10.
莎菲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人们叙说不尽的话题,那么莎菲何以具有如此永恒的魅力?莎菲不但具有反封建、个性解放的表层时代、社会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蕴.她表现了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精神的追求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完美爱情的理性追求与性的欲求的矛盾导致了她"性"的苦闷;渴望沟通,渴望被理解而不得导致了她"心"的苦闷;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与传统封建文化和现代都市色情文化的矛盾导致了她"女性"的苦闷.莎菲以其丰富的多层面价值与意义,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观念,是早期儒家创立的。孔子提出的“仁”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人格观念;个体的文化人格,是“特定的群体或民族文化中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的独享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特质的动态复合结构”,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内化的结果。”①曾国藩所处的19世纪正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汇、选择的历史巨变时期,曾氏正是中古向近古转变过渡,中西文化交锋时处于颠峰浪谷的精英人物。一方面,作为儒家学者,他可谓是传统文化养育的宠儿,他的身上灌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另方面作为权臣,处于政治──军事──文化舞台…  相似文献   

12.
河洛文化与河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河洛文化的内容、特点,从传统和现代两方面举例说明久受河洛文化陶养的河南人的性格,并提出河南人要有“自知之明”,保持文化自觉,河洛文化才可永葆生机和活力,河南人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才可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梅 《晋阳学刊》2004,6(2):97-100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间地带,创造社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形成了双重文化人格:即一方面具有个性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具有群体意识,自觉承担群体价值,不惜为群体价值的实现牺牲个体。文化人格的两重性,是创造社作家实现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隐逸传统中所形成的某种精神追求,如高洁的人格、高雅的文化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人在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闲适与现代人的休闲有根本不同,但是它那注重精神自由、注重文化素养、注重人格境界的意蕴却能够给现代休闲文化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吴晓枫  侯沿滨 《河北学刊》2006,26(4):157-160
叶嘉莹从中国古典诗词源于生命的“兴发感动”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建立起以诗词评赏理论为依托的生命美学思想体系。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在于传达出生命的真实感受。她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人的理性精神,提出伟大诗人在其诗词中所表现出的襟抱情怀与人格力量,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她指出,词更具有个体生命意识的特征,词中所流露的情感表现了人生命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优雅,是由中国自身成长起来的理想的现代文化人格。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学所思考的人的问题,必然包含了中外文明冲撞下文化人格的现代性构建。林语堂所做的文学批评是对"人的文学"在人格健全和文学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延展掘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重构现代社会道德人格 ,就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对塑造现代社会完善的道德人格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美育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美育品格及中国文化中的美育体系可统称之为中国美育文化,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独有的心理状态、独特的思维方式、独具的价值观念以及独创的审美形态,集中地反映了传统的中国智慧;它既成功地培育了传统的理想人格,维护了传统的个体身心平衡与社会秩序和谐,但也凝重地阻碍了近代科学精神,妨碍了现实自由个性的独立。这种美育文化在当代和未来的技术文明社会里仍有其特殊的意义与  相似文献   

20.
启蒙、救亡与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桂起 《东岳论丛》2011,32(5):108-113
启蒙与救亡是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建构的重要驱动力。启蒙意识的确立是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社会力量登上中国社会及文化变革舞台,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它带来了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导他们走向了争取新的人生价值与人格独立的道路。救亡意识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过程中既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又成为建构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它促成了知识分子精神内涵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变化。启蒙与救亡的双向运动,共同培育了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