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划分物质形态要依据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对物质进行划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物质概念做出了唯物辩证的说明。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概念的规定就是实物的总和。列宁给物质概念下了一个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相似文献   

2.
一可知性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本身的属性。所谓事物或世界本身的可知性,即是指事物或世界显现自己、不隐藏自己的属性。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转引的话来说,“只有物质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可以觉察到的”,“关于上帝的存在,我们就丝毫不能有所知了。”与恩格斯一致,列宁也把可知性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紧密联系起来,并直截了当地把可知性包含在物质定义之中。按照列宁的思想,凡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就一定同时具有可知性,所以这种客观实在才能通过人的感觉而被感知;离开了物质固有的可知  相似文献   

3.
物质的统一是物质作为世界整体的统一。这是只有在物质的普遍联系中才会有的统一。为此,必须了解物质形态之间和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此没有深入的考察,就会使普遍联系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近来人们在讨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越来越注意物质场的问题,尽管它还是属于物理世界的问题,却涉及世界的存在基础,具有本体论的性质,必须注意它的普遍意义。已经有人指出,如何吸收统一场论的最新成果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夸大或缩小其哲学意义都会是有害的。因此,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哥白尼以后的科学体系中,物质场的学说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愈来愈重要。每次物质场方面的新发现,都带来科学研究的新突破。过去四百多年科学实践的基本成果之一,在于证实了物质场的多样性,发现了万有引力场、电磁场、强核场、弱核场等,并且通过这些物质场的发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科学界在继续研究物质场的多样性的同时,更加注意了物质场的统一性问题。但是实践证明,解决物质场的统一性问题,比发现物质场的多样性还要困难。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建立统一场论虽用去了他毕生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却未  相似文献   

5.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 2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属名文章:《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以下简称《不》文)。提出:“只有客观实在性和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属性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们认为这个命题有不妥之处,笔者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要确定什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首先必须搞清以何为判据。  相似文献   

6.
再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信息作为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及其表征,既是客观环境中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在自组织系统中的反映,又是自组织系统产生的用以规定环境中对象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的东西.自组织系统的处理信息的控制程序把上述客体的被动的信息(输入)和主体的施动的信息(输出)连接起来.控制程序作为有组织的整体化的主体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在处理个别的零散的信息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并变动和发展.根据处理环境信息得出的控制信息能否实现预期的行为目的,自组织系统认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组织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7.
封来贵 《东岳论丛》2000,21(2):87-90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 ;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 ,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生产力基本理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志认为,人的精神因素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之内。他们所说的精神因素,不仅包括人的聪明才智,而且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劳动积极性、思想情绪、劳动热情、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政治思想觉悟、意识等等。这就提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精神因素,非物质的因素,应当包括在社会生产力的范畴之内吗?我是不同意上述看法的。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经济和政治,都是相对应的基本范畴。一方面,它们互相联系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界限分明,相互对立着的。不仅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我们与则鸣同志的分歧,集中在三问个题上。本文想就这些分歧的问题发表点肤浅的看法,向则鸣同志和其他同志请教。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是水火不相容的吗? 则鸣同志认为,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是水火不相容的,而与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路货色,所以,他认为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就必须批判“实践是认识的唯  相似文献   

10.
再论社会生产力的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经济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应否研究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什么范畴,具有什么属性。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社会生产力(以下有时简称生产力)是社会科学的范畴,尤其是经济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它是我们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和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范畴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生产力经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社会生产力”这个范畴的属性,从而才有可能揭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司法公正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评价活动,是人把握世界、事物、事件等对自己的价值的观念活动,是人观念地把握事物的意义的活动,并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主观性和客观性、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特征。深化对司法公正的本质属性的研究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再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拙文《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原载《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发表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并就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笔者不赐浅薄,拟作此文,对其中的有关问题作以进一步探讨,以此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并答谢读者。 一、问题的提出 对道德的主体性本质的研究,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把道德的主体性问题纳入何种坐标系中。一种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①毫无疑义,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道德的主体性就是集中体现在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规范的继承和遵守上,通过道德主体的能动活动,外在的道德律令可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法则,从而使现实的道德律令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规范。社会为此而蔚然成风,社会秩序为此而井然有序,这是我们丝亳也不怀疑的。  相似文献   

13.
“美”概念作为名词并不含有可以直接指代的对象事物, 因此, 不具备名词的真正性质和内涵, 实际上具有的是代名词性。以此为前提而形成的“美本质”及“美是什么”的问题, 必然是虚空的伪命题。“美是对象化的情感”“美是价值”“美是生命”等说法虽有很大影响, 却都不符合逻辑。按原有命题方式和思路进行的研究永远不会得出正确答案。从事实和逻辑出发, 论证该命题的不合理性, 代之以正确的新命题, 正是“美本质”研究的合理结局。美学研究应以“美概念表示什么”为第一命题, 以“审美活动的本质”为基本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为纯理论争论,不外乎是两种分析方法的对立:一种是古典传统剩余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另一种是新古典传统供求理论的“技术关系”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坚持的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竞争及其博弈规则的理论;是以货币量值计量的、与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分析无关的、从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的联系中讨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的本质的层次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胡渝目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论及人的本质时,都引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段话,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认为这个论断是对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讲到“运动观”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叫做“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一本哲学教科书作过详细的论证。于是哲学界一些同志对这个提法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姜力新在1987年第6期《江海学刊》上发表《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一文,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的矛盾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楚庚尧在1990年第1期《洛阳师专学报》上发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质疑》一文,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应该  相似文献   

17.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18.
19.
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乔耀章(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苏州21500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恢复、继承和发展,它克服了不讲生产力或只讲生产力的两种错误倾向,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