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内生态旅游的异化与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异化是生态旅游的理论、理念、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消费行为等)、后果等对生态旅游本质要求的背离.生态文化解说功能和修学功能的缺失、伪文化的泛滥、游客环境教育不力、人工设施修建对环境和景观造成实质性破坏是其国内生态旅游异化的主要表现.异化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羁绊、生态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人员、经营人员生态知识匮乏以及旅游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追逐的诱惑等.要纠正生态旅游中的异化现象或实现生态旅游的"归化"必须依靠行政法规的强制手段来规范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相关行为、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关系、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建设、务实生态旅游的人文基础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内涵是一个随旅游开发实践与时代特征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上的可持续性 ,其思想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实践中可有三个表现层次 ;对生态旅游区的定义和开发类型进行了新的界定 ,并对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生态旅游将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意义及其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社会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提出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条对策和措施:必须普及生态环保教育,引导人们科学地认知生态旅游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管理,有效地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促使生态旅游建立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必须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游.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的概念应当限定为生态旅游活动,其内涵应从旅游地、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3个方面来加以考察,只有在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地域开展的、以主动的生态体验作为旅游动机并且旅游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旅游活动才可称之为生态旅游.这种界定既可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缩小,也可避免其内涵不适当扩大带来的概念上的泛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破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出发 ,引出旅游以及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指出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并介绍了山西的生态旅游 ,以及开发生态旅游对山西经济和环保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摘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BET)是社区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需要解决社区发展、赋权、可持续旅游等关键问题。滇西北广大少数民族社区面临着旅游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机遇。本文结合滇西北独特的地域特点,认为应重视建设和培育社区生态旅馆、社区生态旅游小企业、体验型的社区生态旅游交通系统、二元结构的社区生态旅游市场以及生态旅游商品生产的本地化,着力打造民族社区生态旅游核心产业。  相似文献   

7.
乡村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弊端并基于生态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协调型旅游活动,其健康、和谐的发展将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并有效促进生态现代化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并基于其特点、意义、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理念先行,摒弃零和博弈,追求共赢博弈"等措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乡村生态旅游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1999年是中国的生态旅游年,作为生态旅游的新兴形式-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各地热火潮天地展开。本文通过介绍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特点以及国内外发展情况等方面,对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展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宗教生态旅游:西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宗教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宗教旅游、生态旅游之特色, 但又不同于二者的新型文化旅游,它是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 人类完善自身、创建新文明的产物。宗教生态伦理思想,必将成为旅游观念中起先导作用的新思想,21世纪人类文明中最令人瞩目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与人是互动的关系,环境对人有塑造作用,人也可以作用和改变环境.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要求.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逐渐发展的,取得了许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就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民现教育,发展非政府环保组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诉讼机制等等.将公众参与政府行为程序制度化,确保公众能够表达自身利益,多方利益能平衡,政府行为受制约.  相似文献   

12.
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之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高度依赖于公众环境友好行为的塑造。本文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①城市部分的数据,分析了当代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性别差异。从整体上看,中国男性城市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少于女性,但女性城市居民的环境友好行为主要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就公共领域的环境友好行为而言,男女的参与比例都很低。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针对整个社会系统提出的要求,其目标蕴含的是一种整体性思想。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纠纷都能得以合理解决的社会。为此,必须建立符合整体性思维的利益调整机制,将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统一纳入社会平稳运行的范围以内,通过和谐的手段衡平利益,定纷止争。法律作为社会利益的调整器,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传统法律并没有建立在环境友好的观念之上,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制度体系不足以成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整体意志、行为规范和裁判标准,故而,如欲使法律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发挥功效,必须首先进行法律的变革,明确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内涵,发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需求,探求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途径,进而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导致资源、能源的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两型社会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两型社会建设也对现有的市场营销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构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绿色营销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人口仍将不断增长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新型社会道路的选择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就成了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文化哲学,它在不同的阶段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其合理的成分得到了各时代立法不同程度的采纳。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后,国际上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文化思潮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在环境基本法、专门性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划和行动计划等层次,都有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衔接度不高,缺乏鼓励主动性参与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既没有明确上升到环境文化建设的高度,也没有体现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持续性需要。在借鉴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典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从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对人友好、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模型,并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策机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节约型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结合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探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其形成进行分析,找出解决办法,最终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9.
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城市群间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动因及对策,并以山东省会济南市为例,探讨了人文旅游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这对丰富人文旅游的内涵,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附加利益,实现人文旅游及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