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是一种艺术上的“英雄”,而不同于现实社会历史中的英雄.莫言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是在传奇与崇拜关系中塑造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是被置于悲剧和狂欢的交织与映衬中塑造的.  相似文献   

2.
圣人思想,中国古代各家都有所涉及,而对于各家来说,“圣人”所蕴含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认同“圣人”是完美的理想的人格。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很多地方提到“圣人”一词,并且也能发现老子的“圣人”与儒家、墨家等之“圣人”的不同之处,但对于老子来说,“圣人”同样是他所认可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跨文化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军利 《东岳论丛》2006,27(3):140-142
根据容格(Carl Jung)的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理论,从共时性角度看,孙悟空同夸父、耶稣(JesusChfist)、赫拉克勒斯(Herakles)等跨文化神话形象一样,都是遍布世界的“英雄-太阳原型”的化身,都不约而同地呈现了“出生-追求-历险(受难)-永生”的原型模式,反映了人类自古就有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建功立业(英雄崇拜)和死而复生(太阳崇拜)。  相似文献   

4.
虽然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科技发展终结了古典神话,然而,神话思维共时性地潜藏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依然对文化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中,演变为一种现代意义的神话方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商品神话、政治神话、国家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获得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强大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神话在审美特性方面,首先,表现普遍的功利主义和审美活动的世俗化,更多地将意识形态融入到美感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官方权力和民间观念的合流;其次,技术崇拜、商品崇拜和权力崇拜逐渐置换英雄崇拜,成为大众新的审美对象和崇拜对象;最后,游戏意识的建构和审美活动中感官功能的高涨成为现代神话又一个鲜明的审美特性。现代神话以其多样化的审美特性丰富和改变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并对文艺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庄子所设计的理想人格,不仅长期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我们重构新时代的人格也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不同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而是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庄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叫做“真人”、“至人”、“神人”或“圣人”。这些理想人格是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22,(12):141-151
儒释道三教的伦理特质可谓以“心教”为核心,把圣人效仿天,其“心与天交”的模式延伸到现实世界中庶民大众对于三教圣人道德的模仿,视之为世间最完美的楷模伦理。从“天生德于予”的孔子,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的神圣差异,被《白虎通》总结和定义为“上行下效曰教”,因此促成儒释道三教借助于圣人行而众生效仿的模式强化了“心教”所固有的价值秩序,实现了圣人楷模和现实底线伦理间的总体整合功能。依此,圣人之心及其道德模仿便能很轻松地抹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建构、呈现为天地人浑然一体和所有人成圣、成道、成佛的完美心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小说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其他任何事物的成长一样,有它的童年时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古代神话不同,它所描写的对象不是那样远离现实,任凭幻想只在神的世界里驰骋,使那些神话人物那样难以为人理解;它和产生在“《庄》、《列》之前”、被称为“古今小说之祖”的《汲冢琐语》也不一样。它将幻想和现实之间拉近了距离,不再注重对“和凡人不同的”“古来建大功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苏宁 《天府新论》2005,(6):114-119,126
从发生学观点来看,三星堆近百件青铜面具表明一个神灵偶像阶段在古蜀的真实存在,面具与神话有着共同之起源。从时序上看,神话起源于活物论时期,面具起源于旧石器晚期;从构成模式看,二者都起源于仪式化的再生模式。三星堆青铜面具类型分为人面具与兽面具两大类。但其中重要信息都来源于以神为中心的神话。从与神话的关系来看,“神的再生”是三星堆面具的一个重要主题,“蜀人纵目”、“金面罩人面具”在图腾仪式中成为具有“再生”与“复苏”功能的神器;从面具雕刻形式的内在心理模式来看,面具是人类借助“镜像”所表达的自我在神灵面前的缺失与复位。面具的影像本质是结构化的存在。原型作为原始意象与神话的桥梁,其物化表现形态之一是象征性的面具。原型在面具中的宗教移位,使面具具有“再生结构”,成为人类打开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
报刊文摘     
珞巴族神话与生殖崇拜 我院于乃昌在《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5期上著文,对珞巴族神话与生殖崇拜作了论证。他认为珞巴族神话极丰富,其内容大致包括:开天辟地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诞生神话和祖先——英雄神话等各方面,构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神话大观。珞巴族神话,其核心主题即“生殖”,生命力的自我表现和对生殖的崇拜  相似文献   

11.
朱钧 《理论界》2013,(11):136-139
“圣人”是《老子》中的理想人格,远离具体事务, “君子”、“侯王”等是具体的现实人格,忙碌于尘世之中.理想人格的力量渗入现实人格,现实人格有通达“道”的可能.从历史渊源与对具体事务的关系等方面对二者的定位予以考察.并对王弼、河上公本中“君子”、“圣人”概念的置换提出自己的看法.对这些人格概念的灵活使用有利于减少现代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隔阂.  相似文献   

12.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有着极强的政治控制力和实践理性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若干个“偶像”的个体串汇起来的一个“麻辣串”。当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之时,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率先在儒学内部打破“偶像”的思想禁锢,将“偶像”麻辣串一块一块地拆除。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偶像”崇拜,基本确立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内涵——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但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性所迫,致使其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无论是理性的价值还是现实的追求依然只能锁定在社会政治实践方案的不同路径的选择上,而这种选择却因西化模式倾向的事实存在,又有意无意地陷入了新一轮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4.
<正>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独特的崇拜:圣人崇拜。这种崇拜,主要是由儒家倡导起来的。千百年来,儒家学派俨然是一个以圣人崇拜为特质,以“学为圣人”为宗旨的学派。圣人崇拜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曾有过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仍能感受到。尽管“五四”运动以后,本来意义上的圣人崇拜已经解体,但变种形式的圣人崇拜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一度主宰过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人们崇拜的对象是变了,但崇拜的方式和心理依然如故。如以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人物是圣人式的人物,道德上完美无疵,思想和行动完  相似文献   

15.
(一)物质主义的终结物质至上、物质崇拜、物质迷信、物质享乐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本质上说,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和主导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在开启近代文明、推动人类文化世俗化过程、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等方面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因而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语);但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又具有“历史的暂时性”(马克思语)。正像工业经济曾经取代农业经济而又要被知识经济所取代一样,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也会像它当初取代农业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身份崇拜、权力崇拜一样,势必被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崇拜所取代,势必因其存在根据的丧失而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16.
女娲造人神话在历史上有多种版本 ,最著名的是“抟黄土作人”(见《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 ,其中凝结着极古老的生殖崇拜信息。在此神话中 ,女娲造人仅仅凭借的是黄土 ,而土所表征的是大地。大地生长出植物 ,人类社会中母亲生养子女现象正与之类似 ,由于“类比”这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使然 ,“以地为阴性名词 ,图像作女人身”(钱钟书《管锥编》1册 56页 ) ,并由此产生地母崇拜 ,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事实上 ,女娲在国人心目中正是作为“地母”偶像的原型。《论衡·顺鼓》载汉俗 :“久雨不霁 ,则攻社 ,祭女娲。”按“社”即桑社 …  相似文献   

17.
“圣”或“圣人”的范畴,可以说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部分要义。它不仅意味着传统的人格理想,同时也是伦理理想及政治理想等的集中体现(“内圣外王”)。古代思想中有多少内容各异的“道”,几乎就有多少种与之相应的“圣人”形象。圣人是体道者,因而圣人观肯定是传统文化研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将传统的圣人观理清了,也就近乎理清了传统文化。但这远非本篇所能达到,在此,只对有关政治神话的圣人观作一初步的清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的英雄神话可分为与自然暴力抗争,与邪恶势力抗争,以及创造人类文明三种类型,是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结果,反映了该族祖先所经历的神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正> 太阳崇拜曾经普遍存在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从远古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日的原始土著部落,对太阳的崇拜似乎还在进行,而其遗迹更是广泛散见于民间和文献记载中。比较神话学著名的创始者麦克斯·缪勒认为,一切神话皆源于太阳;而另一位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则在其《原始文化》中断言,凡是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都有太阳神话的存在。一般而言,太阳崇拜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形式之一,“太阳是人类的缔造者,是伟大的万有之父”;日神信仰是原始宗教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自然神灵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自然比人类更早,而人类比自然科学更早”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冯·威札克尔的一句名言,其哲学意蕴是,自然科学作为人类智力演进的最后成就,必然有一个科学史前史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不可避免性根源于某些原初存在形式的“人类学”特征。 首先,人类进化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神话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每一时代都有其自身的习俗、自身的法则、自身的公民政府和社会形式,自身的语言和宗教形式,以及自身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在神话和英雄的时代,想象的功能占压倒优势,最初一些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