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蕴含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两重维度,现代性的道德困境也在这两重维度展开。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对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道德中立"和"道德无涉"现象的产生,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对感官原则的强调致使"道德情感主义"和"价值个体主义"的出现。理性道德论和德性伦理学分别从理性和德性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加以分析,但两者都只抓住了真理的一个方面。"规范—德性—德行"的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构是对二者的调和与超越,它强调理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德性,再由个体德性外化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德行。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一著中,他试图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从而为道德命令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在这一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推演中,包括三个主要的理论环节,即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由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由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这一理论体系为康德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经验主义课程观的价值与荒谬性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局限性,使许多理性知识无法还原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去,因此许多理性知识可以先行获得,而生活经验可以后续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分辨哪些知识应该以个体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哪些应该以理性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理性知识需要生活经验的对照而被求证,生活经验需要理性知识的解释而被深化。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用理性知识来改变个体经验世界中根深蒂固的偏见。  相似文献   

6.
与同时期文本相比,《人啊,人!》以其独特的理性精神与超前性脱颖而出,可视为新时期初期启蒙文学的一座高峰。它在还原现代个体哲学的基础之上,对人性的丰富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追问;它前瞻性地展示了对人的非理性关怀,在情感与理性、启蒙与反启蒙、伦理与道德诸种关系场中对人性进行了艺术的重构;它还从哲学理性的高度直逼人性之缺陷及其根源,并在这种批判性的反思中,预示了人性启蒙前往形而上思考与终极关怀发展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就个体而言,道德能力是个体在处理道德问题时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而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对于个体道德能力的培养则表现出不足。而相对于与理性伦理学而言的叙事伦理学则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而呈现出在个体道德能力培养方面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思想是康德批判哲学和美学的精髓和灵魂。康德的崇高论尤其突出了主体的价值,侧重于主体理性力量的张扬和内在道德精神的唤醒,并充分肯定了主体在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的统一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诚信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体用一源的“诚信”,对生活世界做了道德本体化和理性规范化的建构,而且还赋予了生活世界以道德和文化的价值。同时,在赋予生活世界以道德意义和理性规范的同时,也为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的心性完善和精神超越提供了修养的路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生活的样式逐渐变得外在形式化、感性实物化和无根基化。这种生活样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的人的理念造就的。从笛卡儿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而作为生活本身指向性的道德价值却被理性充满和遮蔽,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等同于快乐,其结果是使人感性实物化;以艾耶尔为典型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把道德价值陈述推向无意义的深渊,并由此放弃了对人的塑造,道德价值在哲学中最终销匿了。道德价值开显的一条可能通道是情感──价值现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