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将阅读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其中略读课文在课题中用“*”标示。仔细翻阅教材不难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篇目也“水涨船高”,精读则相对减少,至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数量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在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文教学一直被一线教师所忽略,在各级各类阅读教学比赛中也难觅其踪影。略读课文是教还是不教,又该怎样教?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2.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略读课文。虽然略读课文数量不多,每个单元只有一篇,占课文总数的四分之一,但这毕竟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年级的升高,略读课文的数量逐渐增加,到高年级,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足见教材编者对略读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小学语文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至五年级上册起,略读课文已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但在实际教学中,对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课标本语文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四年级此类课文达44%,五、六年级则占50%,可见,略读课文是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许多教师面对略读课,教学时却茫然无措:或难以割舍,精雕细琢:或置之度外,过度放手……略读课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有的则上成精读课,  相似文献   

5.
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逐步学会略读和浏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三二部曲”:读通读顺课文,概括主要内容,交流阅读感受。窃以为,这样理解和处理无法凸现略读课文的课程功能和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略读课文具有半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此类课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略读课文不但性质和定位不同于精读课文,每篇课文教学时间也只有后者的一半,据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采用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7.
提升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读课文”选材广泛,体裁丰富,内容新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模式,试图从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提示引路,初晓大意;铺桥搭路,略中求精;化繁为简,落实重点;适度拓展,迁移运用这几方面阐述如何提升略读课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通常会利用精读课文的第二课时和略读课文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这种小练笔本着结合本单元习作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运用了课文本身的例子,设计各种形式的练笔。保证课内有充足的时间写完,并要评价赏析一些片段,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库技术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用字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内容包括课文使用的字量和字种,四个学段的字量和字种,课后会写字和会用字等。统计结果表明:与其他版语文教材相比,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大致处于中间;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学段的识字量和识字的字种数都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的数量,课后会认与会写字的字量明显偏低。另外,通过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相比较,发现北师大版教材编写还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个名为“第一线教育研究团队”的民间研究团体的研究报告——他们以目前使用最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中涉及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大缺失”,分别是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9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相似文献   

12.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13.
《福建教育》(A)2009年第4期刊发了朱瑛老师的略读课文教学案例《精略交互感悟神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教学实录与反思》,拜读之后发现,朱老师完全把略读课上成了缩微版的精读课!课中体现出的对略读课文的误解,在当前的略读课中极具典型性和普遍性。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朱老师和行家。  相似文献   

14.
读书,本是中学生的天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诵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课文,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因此,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诵读、精读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掌握规律,提高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15.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阅读建议”、“阅读评价”等部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反复强调了朗读、诵读、默读、略读、浏览、精读等六种阅读方式。这六种阅读方式各有特点,有各自的功能和要求,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弄清这六种阅读方式的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中国知网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小学语文教材版本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学方法研究三个领域。同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可能会呈现三个趋势:一是转变范式,实现从“影响范式”向“发展范式”转换;二是拓宽视角,坚持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结合;三是注重实践,推进国家、社会、学校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7.
经逐册研读河南省内常用的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发现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在词汇、语法、语义和标点符号等方面普遍存在语言失范现象,尤其以语法失范居多。小学语文教材语言失范表现出以下特征:1.从年级特征看,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语言失范点多于小学低年级教材。2.从课文特点看,出现语言失范较多的课文多是经编者改编的课文。3.从失范类型看,实词使用不当,句子成分残缺或冗余,句法结构杂糅,语句不衔接,标点运用不当是失范率相对较高的项目。4.从版本质量看,人教版教材汉语运用质量较高,而北师版教材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最为突出。中学语文教材中语言失范现象较小学语文更为严重,且70%以上的语言失范点不在课文的选文中,而是存在于教材编者所作的导读性文字和改编而成的文段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教材选文要注重语言规范性、典型性。(二)文章改编要注意语言流畅性、逻辑性。(三)教材编写团队应该有汉语言专家。(四)要有专门的语言审读与评估环节。(五)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选用语文教材时要把好语言关。(六)教材出版社要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8.
田本娜教授在其著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出,许多人在进入中学乃至走上社会时还是"读文章抓不住要点,读报纸抓不住要闻,读一本书抓不住要领。既不会精读,也不会略读"。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足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表达形式,是学生获得读写知识,训练读写技能的重要源泉,对学生的语言规范具有引路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开发文本资源,选取教材中蕴涵着的读写互促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让课文阅读成为学生习作练笔的“黄金搭档”。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的略读理论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富有生命力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对略读的界定、对略读教材的建议、对略读指导内容和程序的论述,对于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略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