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读过许多书的人和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和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一个为读书而读书的人和为功利而读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今天的世界,真正的读书人相比于奉行快餐文化的人们,生活状态究竟有什么不同? 另外,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书,又需要怎样读书?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只谈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学?它研究什么?民族学怎样研究自己的对象?将来,如果勃罗姆列伊院士到你们这儿来谈这个问题,他会和我不一样,我们之间在这方面早有分歧。今天我只谈我们做过的事,谈我们今天在做什么,还需要做什么,哪些事没做好。下面分四个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和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的出版是我国民族出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出版,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以汉语言文字出版的民族类图书的定性尚缺乏一致的认识。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能否作为一种图书类别,它在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的出版中占据多大的空间以及地位如何,它所服务的行业和事业基础是什么,它有没有相应的学科基础,作为出版它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上的作用有哪些。上述问题是我们理解和认识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关键,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根据语言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水族是世代居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起源于南方百越族群的瓯、骆或濮支系,与壮、侗等民族有同源关系;水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书是水族先民仿照汉字创制的一种民族文字,而非<水族文化研究>中所说的水族"发祥于睢水"(今河南省滑县一带),系"殷人后裔";水书也并非是先秦时期受甲骨文的影响下创制的.  相似文献   

5.
<正> 侗族传统文化是侗族人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而侗族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精神则是侗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一种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它始终是维系、协调和推动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反映着侗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侗族各种文化形态中的优秀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体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笔者认为它至少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能动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这种精神广泛地含藏于侗族祖先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歌谣和民间故事之中。在侗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文字种类繁多,不可胜数。其类型也不一而足,有表形文字,有表意文字,有表音文字。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它是如何发生的?发生在什么时候?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侗家是歌的海洋。侗族人民爱歌善歌,因而,侗歌活动是侗族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至今仍然蓬勃兴旺,这与侗歌活动深厚的文化内蕴是分不开的。一个民族,需要对角己的历史文化记叙与传递,特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更需要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追溯,并且传递下去。美国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和文化的开端,在于语词之中”,“清晰的言语意味着观念的交流,观念交流意味着保存传统;保存传统意味着积累和进步”。(《文化科学》第37页)但是,侗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  相似文献   

8.
侗款制度是侗族传统社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制度。侗款制度在侗族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今天还在侗区继续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部分功能和作用,“老人协会”、“乡规民约”是其与现代社会调适后的表现形式;社会控制功能配置最齐全;影响社会层面最广泛,效果也最突出。侗款制度、侗款文化、侗款组织也是侗学研究中较热门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侗族制度文化就是侗款文化,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特点和变化 在讨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特点?我们认为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特点上,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文化特点相区别的。但是文化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随着迁移和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交往而变化。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般的历史进程,而且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变化来说,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交融的条件是什么?各族在交融过程中如何变化?这需要从历史到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民族知识     
李立 《民族论坛》2007,(2):64-64
<正>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民族差别?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蒙古族、基诺族等。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一、生与死的关系在谈度亡经(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之前,首先要谈谈死亡是什么?假若它是一个结果,那么它结果了什么?我们要问结果,一定要问问开始,并且要知道是如何开始的?死亡是医学上的失败么?根据症状来预测,能否治愈?预测不确才死亡的么?我们对死亡有恐惧感,这种状态是高度文化的特产品。然而我们再看看野兽对死亡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死亡一点也不大惊小怪,当死亡来临时,它们只退到静静的地方等待着。然则我们对死亡的态度简直可以说是反生产率的。我们用尽种种方法挣扎,渴求延长自己的寿命,原因就是害怕死亡。这里有最具体而有力的证明,可以充分说明我们是多么舍不得自己的生命。且看不论东方或西方,有不计  相似文献   

12.
侗魂     
陈志珍 《民族论坛》2003,(11):19-19
侗家有三宝,吊脚楼、鼓楼、风雨桥,整个建筑全用木榫铆合而成,不用一个铁钉,充分展现了侗家人精湛的手工技艺。侗家三宝不仅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卓越智慧,还演绎着侗家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吊脚楼于窗口拢一头长发,吊脚楼便春意盎然起来;携开天的斧锯,裹亘古的情思;吊脚楼———一个临水的童话。千百年的芦笙吹的是秦腔之苦,亿万年的口多耶奏的是饥辘馋兮;阿萨(侗语:老妈妈)的老木梳,阿翁(侗语:老公公)的焦烟袋传递侗家代代绵延的叹息与崛起;吊脚楼点化着一个民族世代的苦难与追旅。驻水而扎,临水而思,水中融化沧桑,水中漂白屈辱;水中庄严启…  相似文献   

13.
<正> 即使从宋代文献较多地记载侗族款组织活动算起,侗款的历史也至少石一千年了,而且实际上它的历史会更早些。长期以来,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无不与款有关。有的同志说侗款制是侗族文化的最基本牲征,确言之有理。①然而,关于款的名称,即它的含义是什么,是侗族固有词还是借词,目前学术界还众说不一,很有必要讨论讨论。何谓款?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1、据说,很多研究侗族的学者认为,由于侗族款约这种口头法规已形成了较完善的“条款”,因此称之为‘“款条”,其词也称“款词”,所以“款”这“词的发音是来自汉语措词②。有的说“款”是个古代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民族工作已经迈入第40个年头了.我们从事民族工作实践的40年,也就是对民族工作进行理论探讨的40年.然而应该指出,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我们对民族工作的许多理论问题的认识并不分清楚,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模糊的.什么是民族工作?它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民族工作有无自身的理论体系?它在社会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评价民族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什么?如此等等.民族工作的实践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从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8月2日,新晃侗学研究会第一个分会——新晃侗学研究会中寨镇分会正式挂牌。中寨镇是新晃侗族人民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人们讲侗语、唱侗歌,至今还存有"行歌坐夜"古风,但许多侗乡人民还没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此次侗学研究会分会的成立为挖掘侗族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旅游活动是高尚的文化生活,旅游不仅产生经济效益,而且产生社会和文化效益。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时代呼唤旅游,人们向往旅游,但旅游到底对社会经济有哪些作用?它的产业关联度又如何呢?本文将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1、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外汇储备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国际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取得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有两条:对外贸易外汇收入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也称无形贸易外汇收入)。前者指物质商品带来的外汇收入,后者指国际间有关保险、运输、旅游、…  相似文献   

17.
青年朋友:当我们把这个新栏目——《民族问题常识讲座》,奉献给你们的时候,我们想说明,这是一个专为你们开设的、普及民族问题知识的专栏。我们打算先讲十二个题目,都是你们所关心的有关民族问题的常识。比方说,什么叫民族?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为什么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两个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内容?什么叫民族问题?我们怎样正确处理它?等等。我们将努力办好这个专栏。但愿它能使您喜欢,给您以帮助。您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提出。我们将尽力为您服务。——编者  相似文献   

18.
宗教微言     
<正>今天两位同学的探讨,很有趣。甲:有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无神论,因为佛讲破无明,觉悟,但是为什么会有地狱和天堂一说?乙:首先要明白这里的"神"指的是什么?是指创造宇宙万物的全能全知的主宰者,佛教不承认有这么一个主宰者,而是讲宇宙万物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在这个心现识变的世界里,是有六道、十法界的,地狱和天堂只是六道里面的两道而已。  相似文献   

19.
<正>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植根甚古的民族。在她发展壮大过程中,其文化走势呈现出多元化。在民族文化的涓涓长河中,早期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无疑为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文学作品(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反映了现实生活,其故事情节虽有虚拟和夸张的成分,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仍是其本质和主流,成为我们今天  相似文献   

20.
任何科学都由两种类型的陈述构成:一是对事实的以经验为依据的陈述,通过观察而获致,是确实可靠和无可争辩的;另一种是理论陈述,它是思辨的,常因观念的转变而变化莫测。据此,我们搜集到全部相关事实,就会编织和系统提出各种理论以阐释或使之符合这些事实。事实和理论的划分,已在人类学的民族志(对各种文化的描述)和民族学(对描述的理论化)之间的区别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但这种两分法却往往导人误入歧途。什么是支持一种理论的有关事实?该如何观察它们?认为我们能够记录全部事实的看法,显然是荒谬的。观察和筛选事实,只能通过兴趣、事先假定和已有经验来实现。而且,全部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我们的理论思考。认为存在纯粹描述的观念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朱利安·斯图尔德在其著名论文《文化的因果关系和法则》的结尾中,正确有力地阐明了这一点。他说:“搜集事实本身便是不充分的科学程序,事实只存在于同理论的联系之中;理论并非被事实推翻,而是被新的更宜于解释事实的理论所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