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资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益州剌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  相似文献   

2.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官恤典祠祀是根据已故文官的功业、品德等因素,由国家主导的建祠奉祀活动。国家以此方式褒奖已故官员,激励在任官员,也希望通过壮丽的祠宇和定期的祭祀活动向更多的民众传达国家赏功酬劳之意,宣扬忠义价值。虽然民间对于这类祠祀有不同于官方的诉求,一些祠宇在缺乏官方力量支持后迅速走向衰落甚至荒废,但是官民并未停止申请恤典祠祀,祠祀所构建的荣誉体系、教化功能仍得到民间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张艺涵 《殷都学刊》2023,(3):96-102
曹魏郊庙乐舞歌辞所传寥寥,致使其在乐府研究中湮没不闻。从曹魏郊庙仪式的程式与内含视角出发,可补充了解该时期郊庙乐舞歌辞的沿袭与迁演。郊祀层面,曹魏“疑用汉辞”这一通行说法不甚周全。曹魏承袭汉代郊祀仪式程式,又依新政暂罢汉《郊祀歌十九章》中祀五帝的四曲和二舞,并剔去天佑汉祚的祥瑞之辞;另为新的配祀对象订立乐舞歌辞,如鼓吹曲《应帝期》曾为“配祀上帝”之用。庙祀层面,曹魏所留歌辞皆首作于建安年间,除沿袭汉代庙祀作颂只留徒歌、不予配乐的程式传统之外,还因汉魏禅代、魏蜀交战等事件,对乐舞歌辞内涵及效用化旧为新。  相似文献   

5.
受政统、道统、学统及庙统等诸因素的影响,具有特殊教化功能的祠宇与两宋时期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融为一体,祠祀便构成书院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许书院生徒能够养成对师道和学业的敬畏感、树立对文化的认同与自信、确立“传道济民”的求学目标、达成“希圣希贤“的理想人格以及增进忧国忧民的担当意识,从而与官学中的“庙学合一”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从祭祀对象和历代统治者阐发的文化内涵来看,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尧帝庙无疑是一座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但仔细阅读《大元敕赐重建尧帝庙碑铭并序》和明朝《增修尧舜禹庙碑记》,却意外地发现元朝时全真教曾对尧帝庙空间格局有过较大的重修,儒道共处或亦儒亦道的空间格局背后隐含着更为复杂的象征意义。但这种格局在明正德年间再次扭转,大规模增修尧舜禹庙的同时彻底拆撤了老君、伯王祠,尧帝庙再次恢复了儒教独尊的象征意义,却也使我们难以察觉元朝时全真教曾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对尧帝庙象征意义变化的考察,既提供了一个元明时期全真教在北方盛衰的鲜活个案,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代表儒家正统文化的国家正祀庙宇的历史脉络和传承轨迹。  相似文献   

7.
宋人的正祀、淫祀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庆生 《东岳论丛》2005,26(4):25-35
宋代祠神信仰十分活跃,宋人对“正祀”与“淫祀”的认识亦更为复杂。“正祀”包括祀典与获得封赐的祠神,而朝廷、普通官员、士人主要从民众生命安全、地方治安、经济利益、伦理道德、貌像仪式不伦、神灵出身等方面来认定“淫祀”,尤其关注仪式行为的不合法。官员、士人在判定祠神信仰是否合法时虽然有朝廷制度与儒家经典两套标准,但起实际作用的多为前者。理学家运用理气、诚等概念重新阐释传统儒家经典,提出了十分严格的淫祀观念。在大部分宋人心中,正祀与淫祀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这与学界将正、淫祀对立二分的观点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8.
汉碑记载的地方官吏祠祀对象包括山川自然神灵、本地先贤以及新生之神灵等。这些祭祀活动通常由地方吏民提出申请,中央太常等相关机构批准,地方政府和大姓负责具体实施。地方官吏祠祀活动是其在新莽以至东汉时代旧有祭祀系统紊乱的背景下所施行循政的手段之一;汉末巫风盛行亦是重要的推动因素。这类祠祀活动反映出地方长吏权力日增、地方宗族势力开始向精神信仰领域伸张、中央对地方控制渐趋削弱的东汉地方社会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63华不注山     
华不注山又名华山,位于济南市郊东北,海拔197米。华不注山素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华不注山脚下,有占地三万平方米的华阳宫,始建于金兴定四年(公元1220年),全真教宗师丘处机的弟于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明嘉靖年间改名崇正祠,祀四季神。  相似文献   

10.
2002年 ,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4月26日 ,中共汕头市委统战部、汕头市文史与学习委员会、汕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举办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座谈会”。会议收到论文17篇。与会者一致认为 ,郑成功是明清之际的抗清名将和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的多事之秋 ,深重的民族灾难 ,使血气方刚的郑成功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就读的南京国子监 ,投笔从戎 ,走上爱国御侮的道路 ,一举收复我国宝岛台湾 ,建立了千秋功业 ,值得后世永志纪念。郑成功是在清兵入关 ,推翻了明王朝 ,并大肆杀伐中原人民 ,…  相似文献   

11.
刘湘兰 《文史哲》2012,(5):37-43
六朝志怪小说记载了一系列普通人物非正常死亡后,被民众立祠建庙进行祭祀,成为低微的神祇的故事,体现了六朝民间神仙信仰的独特性。六朝民间的造神运动打破了先成仁后成神的主流造神观念,将无德、无能、无功的亡灵捧上了神坛。在这种造神运动中,巫者起了重要作用。在神权话语被政权控制的环境中,民间神祇被定性为淫祀之神。而六朝的统治者们为维持政权稳定,又有条件地接受了民间的神仙信仰,故其将民间神仙祭祀活动称为淫祀,是一种悖论。  相似文献   

12.
朱氏宗祠位于潮州饶平县海山镇黄隆市井中心。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1991年再修建。据传,朱文公长房16世孙金昆、玉季等相继从福建东山到饶邑信宁野水谋生,后定居黄隆,并择址立祠。祠堂坐北朝南,为二进府第式建筑。中间为天井,后进正中供奉朱熹神位,祠内保存有朱文公神牌,明朝青花瓷香炉和铜器多件,以及清代精绣八仙采牌等文物。  相似文献   

13.
前言 延平郡王郑成功,这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台湾被尊之为“开台圣王”,即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英名,他被奉为忠臣烈士的楷模,民族英雄的典范,在台南留有赤嵌楼、延平郡王祠的古迹,延伸到海边之安平港、鹿耳门的遗址,处处都刻划出这位少年英雄功勋彪炳的英勇事迹,和令人崇敬的震慑威名。大家所熟知的是他驱逐荷兰  相似文献   

14.
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一年,台湾的荷兰官方则有密告:“国姓爷将在下次满月实行侵台,由五个卓越的将领指挥两万名兵,其中一半将在北部登陆,其它一半在南部登陆……敌人已经从pehou群岛征集了四十个渔夫,作为船舶的领航员。在本月的十四日,国娃爷命令所有的兵准备妥当,待命出征,先举行宗教的仪式和庆祝的典礼,祈求神明赐福,助他们的远征成功。”(台湾史料)郑成功进攻台湾,率兵25000人,从泉州府金门科罗湾出发,金门是泉州的辖地,就晋江围头、南安石井以及安海等沿海地区都建有妈祖庙,与金门只有一带水之隔。郑成功曾在晋江的东…  相似文献   

15.
武汉史学界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举行了学术讨论。讨论中大家认为,郑成功在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是有伟大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大家就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王瑞明讲师的《论郑成功》一文,在两个问题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光绪间关于王夫之从祀文庙的争论陈勇勤文庙即孔子庙,是为推崇孔子、表彰儒学而建造,并列入国祀典的礼制庙宇。封建王朝把文庙作为显示国家崇儒重道的象征,依照定制,庙内既奉孔子,又配享先圣及祀先贤、先儒。文庙从祀的先贤、先儒,不论京师国子监还是省、府、州、县...  相似文献   

17.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忠君报国的品质大为赞赏。而他跨海东征,收复台湾的壮举也被认为是近代亚洲反殖民斗争的伟大胜利。关于这些学术界已经对此有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但是除此以外,其实郑成功也是我国海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郑成功及其代表的明郑海商集团,有着明显的海洋性特征。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在国内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后又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并在台湾病逝。所以在日本、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都有许多郑成功相关的遗迹遗物。本文拟就目前在日本、福建所发现的两处关于明郑集团代表人物——郑成功的碑刻、墓志来对这一海洋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进行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杲文川 《学术界》2005,(5):290-292
在“海峡两岸台湾史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台湾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我国台湾史研究的意义与现状谈些看法与意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建国以后,我国曾经重视过台湾史研究。1956年,近代史研究所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合著出版了《台湾历史概述》。1961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在厦门市召开了“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全国学术大会,学者们写出了大批论文,出版了相关图书。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研究郑成功儿子郑经那段历史被认为是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而遭到无理批判。“文革”中,台湾…  相似文献   

19.
一 郑经是郑成功的长子,在郑成功病逝后成为统治台湾的第二代藩主。郑氏祖孙三代统治台湾的二十三年中,台湾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郑成功至台后不到一年即殂谢,台湾的开发主要由郑经及其长子郑克(土臧)经营。郑克(土臧)被杀之后,郑克塽上台,不久就降清。因此,对郑氏政权开发台湾的历史作用的评价,主要应以郑经治台之时的贡献大小来论定。 郑经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农商并重,台湾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提高,跟上了清代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郑经在台湾开发治理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20.
据史籍记载,大陆跟台湾的联系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但大陆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向台湾移民,还是在明末清初的郑成功时代。 郑成功领导的复明抗清运动,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659年,郑成功率领的船队从福建的厦门、金门根据地北上,攻占了长江下游的一系列重镇。但他的军队在江宁(今南京)城下遭到挫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