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民族共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等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实践的考察,指出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并通过对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理论和原理的论证与揭示,提出了“双向两层面民族共治”的命题。“双向共治”一是指参与管理,二是指接受管理;“两层面共治”一是指国家层面的管理,二是指民族自治地方层面的管理。民族共治是现时代民族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统一建设的必然和合理要求,它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政治生活的纲领性命题,而“自治”、“参与”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诉求和保障则属于子目问题。  相似文献   

2.
族际政治视野中的自治、共治和多元文化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族际政治的视野中,自治、共治和多元文化主义,都是共生性的政治概念,具有共同的理论来源和实践价值,彼此互补、渗透、包含,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承认现代国家内由于历史和当代的原因而造成的多元文化现象,承认不同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为包括民族区域自治这种特殊制度安排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作为开放的制度法律架构形式的民族自治和自治-共治机制,又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空间,是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体系收获预期效果的现实路径和有效手段。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凸显了族际政治的重要价值,多民族国家应坚持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治-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源自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建构。国家领土范围的确定性和生活在领土上的人民的非均质性 ,是族际政治存在的既定前提。探索不同种族文化集团在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和睦相处 ,讨论如何公正地对待各个群体和个人 ,正确处理群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 ,求同存异 ,在共同接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是族际政治的目标和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治作为自决理论在多民族国家的有限体现,其在实现国家统一、族际政治整合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某些非主体民族因之获得与国家及其他非主体民族合法博弈的制度空间。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政治一体与多元共存、公民身份与群体权利,在民族自治框架下均统合于民族国家之中。在以妥协性质的民族自治为选项预期实现国家目标并化解可能的冲突与认同问题时,国家制度模式与政策选择也经受着自治带来的风险与考验。  相似文献   

5.
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族际政治是族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并在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一种族际互动的形态,族际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丰富内涵,并对民族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族际政治并未被作为一种正常的政治形态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经常化、越来越具有影响的族际间政治互动,逐渐把族际政治凸显为一种常态化的政治形态。现实中越来越突出的族际政治现象,也强烈地呼唤着族际政治研究。因此,必须拓展民族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开展族际政治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随着欧洲民族国家范式的扩张,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民族国家时代的到来。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既相互支撑、又彼此掣肘的双重变奏,进而成为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时面临的复杂而棘手的国家治理问题。民族与民主的二元视角与二维治理逻辑,也系统体现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困境,如不断增强的各类族属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弱化、日趋紧张的族际关系使国族虚化或涣散、集体的族属权对于个人公民权利的挤压、诸种理论思潮对族际政治整合的价值取向的侵蚀等。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要突破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困境,需要选择符合国情的民主化道路,增强国族机制的系统持续构建,推动良性族际互动机制的建设,确立正确的族际政治整合价值取向,以寻求合适的族际政治整合道路,如此或能逐步化解国家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周平教授从民族政治学的视角展开对多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整合研究,具体来讲,从国族与民族国家的讨论进行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预设;从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族际政治整合的时代线索;从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来展开对民族政治整合的反思;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谈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调整;从区域主义边疆治理模式的提出进行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实践探讨。其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方面,主张将"民族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朝向"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在族际政治整合方面,力推将国家的整体利益作为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出发点及核心点。在边疆治理方面,提出边疆治理的区域主义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族际政治整合是现代国家构建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运用政党吸蚋和嵌入、行政性自治和盖异性公民权三个概念分析和探讨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逻辑.中回共产党通过政党组织整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安排以及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基本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族际政治整合,其中基于"吸纳"和"嵌入"的政党组织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族际政治整合的关键所在.随着制度环境的变迁,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也面临着挑战,实现族际政治整合机制的有序更新和适应性是必然的选择,而如何在政治整合的基础上加强文化整合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族际整合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9.
多民族国家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普遍形式,在国家主权范围内选择自治模式是其重要的制度建构.民族区域自治基于一体与多元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基本制度架构.但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基于一体的制度创新不足与基于多元的制度创新不够,使得这一制度的政治整合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升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化整合效能是当代中国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多民族国家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和谐。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的核心是政治关系。多民族国家采取民主的方式处理族际政治关系,不仅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自然引申,也是国家公共权力合法性的题中之意,更是多民族国家创造各民族政治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当代世界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已经倾向于承认和重视少数民族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表现出族际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本文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代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政治民主化问题略做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重视民族关系的政治协调和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继而在民族理论方面,对于中华民族、中国民族关系、民族自决权和回族等问题有了新的思想认识、理论突破和创新发展。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逐渐形成了由多民族结合而成论,平等团结统一建国论,民族区域自治论,回回民族问题论等内容构成的具有中国特点的民族理论体系。这无论在当时为改善国内民族关系,促进团结抗日,正确处理中国民族问题,还是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全面执政条件下正确解决国内民族问题,都无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论基础,找到了正确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主权民族就是"享有国家主权的民族",与"国族"、"政治民族"等概念具有相同的外延和内涵,只是侧重点不同。"族裔同质国家"构建主权民族有"国族一体式构建"、"代表式构建"和"共同创设式构建"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同时出现,表现形式为"保国保种保教"三者并提.由于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取向的保教式文化自觉与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取向的政治自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发展到"保种爱国存学"阶段,以"国学国粹国史"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政治自觉,这一努力同样使政治自觉与文化自觉发生相斥与对立.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的艰难、曲折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新疆墨玉县维吾尔族手工造纸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构成的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是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及相关性等系统的特征.笔者以系统论为方法论,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若干问题--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个"一体",如何理解"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如何理解"多元"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杨清华  田中阳 《民族学刊》2021,12(3):74-79, 1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工作新形势部署的新战略。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见证并勾勒了其话语表达逻辑及实践机理。从主流意识的“政治宣传”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从话语主体的“他者言说”到“开放自述”,从镜头对准“集体形象”转向聚焦“个体形象”,折射出我国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传播的递嬗性超越。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一方面应以植耕历史,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表达文化诉求,促成各民族间的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进而在精神层面生发持久、恒定的态度与力量。另一方面从人本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自我发展”、“人与他者”、“人与世界”的多元伦理关系,互相接纳,互相启迪、互惠利他,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生活困境,在共同体谱系中实现个人、民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对民族认同中的民族与国家、情感与理性、封闭与开放的张力的把握,影响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当代中国社会民族凝聚力的弱化与认同障碍主要表现在:国内民族分裂主义的扩张、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交织等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当前要加强民族国家认同、反对民族分裂;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发展和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论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决定论”固然有失偏颇,然而,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本文在分析中华大地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而现实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将主题置于更为系统宏阔的学术视野,避免单一学科的诸多局限。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学术进取提供强劲动力,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学科融合也是新文科理念的要义所在,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要而言之,加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打造学术共同体走起。为此,严庆教授创意策划,本刊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以期实现星光交彻,集聚智慧,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了理性与非理性、自然生态与民族生境的意义与关系,对文化生态和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指出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生态灾变救治的终极目标上仍然需要依靠特定生态背景下特定文化共同体的这本土性知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当代中国特色宗教理论。第一,应该倡导多元通和模式,该模式具有包容性,能够包容各个宗教和各种文化;第二,打破宗教鸦片论,建设温和的多元和谐的中国宗教理论,从宗教层级论和冲突论转向宗教平等论、适应论及和谐论;第三,当代中国宗教理论模式应该是生态的、和谐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心理的和温和无神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