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 ,原因在于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而利益因素是路径依赖产生的深层原因。打破路径依赖 ,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制度选择过程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受制于社会价值取向、制度设计的理念、制度的路径依赖、人口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以及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改革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而且还依赖于一开始时所选择的路径。由于在改革初期,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道路,这一路径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失败的,它使得我国国企的进一步改革陷入一种暂时锁定状态,已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应及时调整国企改革的路径依赖,坚持产权改革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举,并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意识形态的跟进,这样才能使国企改革走上正确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高辉 《新疆社科论坛》2005,(4):30-31,50
制度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路径依赖或锁定是描述和刻画制度演化方式和轨迹的恰当概念。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适应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制度变迁及政府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文章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以及政府的推动作用.从而总结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独特模式.首先对以往的一些经济增长理论作了简单的回顾.其次分析制度因素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然后分析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最后指出目前存在的制度短缺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从而讨论后发展时期为解决各种制约因素而要求政府行为做出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梳理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历程,探究其变迁机理。研究发现,由于制度的供求失衡而导致制度非均衡状态进而发生制度变迁;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存在成本与收益考虑,只有当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或等于成本时才会推动变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进逻辑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制度内容设计上依赖土地保障、家庭养老模式,推动制度变迁的方式上依赖渐进式强制性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一系列政策条文的颁发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正式制度规则的重构。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是在我国工业化尚未成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则尚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这一过程中必然充满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张力,这种张力具体贯穿于企业与执行机构的互动中,并表现出特有的行为取向。本文将制度分析与策略行为分析相结合,制度分析旨在探究我国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中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作用,策略行为分析着重分析行为者的主观认知、策略取向及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8.
国家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之一 ,其功能是由组成国家横向权力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以及组成国家纵向权力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承担的 ,这些机构在制度变迁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点。同时 ,作为相对于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制度变迁主体 ,国家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和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9.
论制度变迁与“中国模式”的逻辑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及其三大构成要素关系的理论,可将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变迁逻辑,在理论上分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大类型。其变迁手段是通过创设式制度变迁和移植式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来进行的。具体路径体现为:产权制度变迁、组织运行体制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及其创新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变迁以“制度环境变化→意识形态变迁←→产权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形式变迁→制度绩效”的独特路径,验证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逻辑路径,正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可资借鉴的一般范型。  相似文献   

10.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性质的制度安排或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扩散途径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扩散效应并不是必然能够产生的,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主要讨论制度因素对我国国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影响,揭示其在国际技术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甩.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更多地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路径依赖的性质上,而对制度变迁过程中状态和结构依存的特征却不甚关注。实际上,状态、结构依存和路径依赖特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方向和结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一个最优化的理论模型综合分析了制度变迁理论中有关这两个特征的一些问题,并且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例,具体地说明了这两类因素所起的相关作用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2.
王立娟  梁华 《理论界》2014,(7):182-184
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研究视角,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在梳理建国后大学制度变迁基本历程的基础上,从国家理论下的强制性变迁,产权理念下的法人制度变迁,现代教育经济意识形态推进制度变迁三个层面,研讨我国地方大学制度变迁成因,分析地方大学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行政化模式特点与阻碍效应;着重从大学学术价值与大学精神回归,确立学术权威与学术标准地位;形成外部公共管理的行政关系,构建内部服务型行政体系,实现去行政化;与建立开放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大学公共治理的格局层面探讨路径依赖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3.
14.
柳长浩 《齐鲁学刊》2020,(6):119-131
我国慈善信托法律制度并非是对于域外规定的直接"搬运",而是在吸取其制度经验基础上的有意创新。一方面,我国慈善信托借鉴英国慈善信托对日本公益信托的比较优势,降低信托设立环节的"显性"和"隐性"成本,以解决公益信托"激励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英国慈善信托制度加以"扬弃",通过激励委托人参与信托内部监督和治理、监管机构回归外部监管本位,以克服其"监管不力"的问题,对"激励不足"和"监管不力"的克服是我国从公益信托到慈善信托制度变迁的核心逻辑。我国慈善信托制度的完善路径应注重发挥制度优势,针对相关规章和实践中存在的规则缺位、权力越位和制度虚位三类问题,应秉持《慈善法》所彰显的制度理念,以体系化思维予以纠正或协调,包括完善委托人会议制度和信托监察人设置规则,充分保障委托人的信托内部监督权利,落实备案前公益性审查制度,以民政部门为中心加强监管协作。  相似文献   

15.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旅游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日益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同与高度重视。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分析工具,以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为基础,分析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存在的路径依赖及其对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挑战,提出通过路径创新来突破制度变迁的路径约束,构建有利于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以为,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变迁根据的分析,不仅要探寻其内在的经济根据,更要探寻隐藏在这种经济关系背后的深层次的伦理动因。本文拟从制度伦理的分析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四次重大变革(土地革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土地承包制)进行制度伦理分析,找寻其内在变革的伦理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变迁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高速增长,以及70年代以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将面临迅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突出问题.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很不健全,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这种情况不能适应入世的要求,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应WTO的需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贫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建构问题,需要在制度变迁的分析路线下展开。回顾建国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历程,制度层面的改革与创新构成各阶段难题破解的根本出路;政府主导、推动贫困治理走向制度化过程则是制度变迁的责任基础与方向;而新时期贫困分布与结构变化是诱发当前制度变革的主要动因,它同时内含了制度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由运动式治理向制度化过程转变的改革诉求。循此逻辑,新时期的贫困治理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资本建设、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和建设多功能个人资产账户等路径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过三十多年的循序发展和渐进演变,其具体政策内容也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进行不断更新与完善。通过对1984年至2017年的农地流转政策及法律文件进行梳理和政策文本解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地流转政策变迁过程分为重启—发展—规范—创新四个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分析范式研究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重启背后的制度逻辑发现,该政策的重启是由广大农民自下而上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件"副产品"。与此同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地流转政策经历一次路径上的调整,成为中央政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工具手段,并在其后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路径依赖特征。最后,运用历史制度主义中的结构分析范式探讨农地流转政策变迁动力机制议题,并解析出宏观制度环境的变化、政治精英理念的更新、其他相关政策的作用、社会经济技术的革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外部示范效应的压力以及政治行动者的推动七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此,中国农地流转政策未来发展演进需要在坚持完善现有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基础上,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客观规律,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