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虔友 《理论界》2011,(9):100-10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坚信自己代表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论战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革命后生产和分配及绝对自由等三个方面。通过场论战,基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思想界限,提高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论战为正处于建党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123-130
不是诉诸于抽象的人性来解释人,而是从劳动的维度来揭示人的“斯芬克斯之谜”,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之所以能够避免重蹈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陷入到“对抽象的人的崇拜”的覆辙,实现了人学研究的重大转向,是因为他首先确认了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然后科学地揭示了人通过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自我生成的历史过程。既然劳动对于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性意蕴,那么,对劳动进行奴役也就意味着奴役了人本身,因此,把劳动从私有财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必然是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科学的劳动概念来考察人自身和人类历史的诞生与发展过程,马克思最终揭示了人的自身之谜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之谜,创立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而使人学和历史学首次成为科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无政府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明 《学术研究》2006,1(12):106-109
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几乎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阶段。难能可贵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很快摆脱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从而坚定地扛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领导千百万民众,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不可遏制的革命洪流。  相似文献   

4.
茅盾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由于他翻译、阅读过有关无政府主义的著作,所以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其早期的小说创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早期作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有明显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倾向;二,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婚姻家庭,实行儿童公育,茅盾认为婚姻不可废外,在其他方面均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从而使其早期作品出现了排斥家庭和瓦解家庭的情节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劳动的全球化——从马克思主义暨中国的视角来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但这个全球化是一个失衡的全球化。这种失衡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本的全球化和劳动的全球化的失衡。这种失衡尚未被人们充分注意到,其所以如此,既在于人们忘记了马克思的理论,又在于人们没有真正重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一种既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中国的论辩,或许有助于揭示这种失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劳动大国。它已经给资本的全球化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同时也会内在地要求劳动全球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揭起"三无两各"大旗(无政府、无宗教、无家庭,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否定专制权威,反对宗教迷信,鼓吹绝对自由,倡导平等博爱,批判夫权父权,主张毁家废家,寻求妇女解放,宣传道德革命,对传统家庭制度进行了大面积颠覆性的批判与反思。一方面,他们把家庭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充当了晚清社会转型时期家庭观念变化的激进承担者,推动了"女界革命"的历史进程,对辛亥革命和后来的先进人物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立足于极端个人主义世界观,理论上摇摆不定而迷恋空想,观点上自相矛盾而天真过激,在一系列理性与非理性纠缠难解的政治诉求中,既推动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又暴露了自身无法求解的理论缺陷。不过,他们当年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付建舟 《兰州学刊》2006,3(9):40-43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清末民初,他在革命活动中与天义派、新世纪派等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广泛交往,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了虚无党思想、互助论等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因素,充分利用其反抗封建专制的积极作用,推动革命进程;同时,宣传了社会主义思想,对理想社会略作构想。不久,鉴于当时国内革命的不良现象以及欧战的局势,他对无政府主义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刻反思,及时撇开误区,踏上教育救国之道。  相似文献   

8.
莱文在他的新著中以黑格尔-马克思的学术关系为主线,剖析了当代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内部各派别及其关系,论述了他所属的新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一派与20世纪欧洲大陆重新黑格尔化马克思主义一派的区别,以及与当代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联。在这些论述中,莱文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已经取代了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而成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第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方法论为中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更新。这两个基本观点勾勒了英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起源及当代风貌。  相似文献   

9.
周泉 《天府新论》2019,(3):9-15
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论战”根源于深刻的民族危机,它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政治见解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思想论争同属于近代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二者没有本质分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之争。尽管二者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其最终指向都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交往,彼此的思想既有关联,又有分野,具体表现则因无政府主义的派别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进取与对待传统的态度上,陈独秀与天义派产生了思想隔膜;由于共同信奉科学和进化论,他在思想上与新世纪派较为接近,又因自身的务实与新世纪派的激进姿态拉开了距离。与无政府主义第三代的争论表面上起于现实态度的冲突,其实透露出的是同道者之间深层的经验主义取向与纯粹理想主义取向的差异。从这些属于激进主义内部思想异同的对比中,不难看出陈独秀思想的多重性,特别是过去较少为人所关注,却对其一生颇有影响的务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作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全之 《齐鲁学刊》2005,14(3):102-105
中国现代作家对无政府主义的接受可分为两种类型:信仰型和局部吸收型。对前者而言,无政府主义成为他们从传统儒教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渡;对后者而言,无政府主义为他们的文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以往旧的劳动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在批判现存劳动观的不合理之处中实现自身的理论超越,在劳动观方面呈现出三大理论特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在阐发其劳动观过程中,指出了实现劳动正义和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价值.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新时代正确认识劳动的主体性、培育人的劳动精神、树立劳动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范文欣 《南方论刊》2020,(12):17-20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进入数字化阶段,这使得传统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出现了数字劳动。数字劳动虽然是一种非雇佣劳动,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仍被置于资本逐利的需要中,表面自由的劳动背后隐藏着异化问题,数字劳动在劳动产品、劳动自身和劳动者三方面均存在异化。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新型数字平台组织形式,规范一般数据所有权,以期消除数字劳动异化,谋求数字劳动解放。  相似文献   

14.
无政府主义在思想上有时候迹近共产主义,但在中国却曾被宣布为凶恶的敌人,这是因为它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关键学说,更重要的是,越是迹近共产主义理论的异己思想或异质思想,越容易在精神影响方面产生种种混乱,进而混淆甚至歪曲正统的革命理念.这便是精神领域的思想邻壑现象.无政府主义在意念理性意义上是有价值的,只是不适应作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去实践.而意念理性通向“空想”的乌托邦,非常适合于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庄子思想与无政府主义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一种宣传策略;思想界、学术界许多人士也将庄子思想视为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之源,类比、等同于产生于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指出二者尽管表面上具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具有根本的相异之处。我们很难决断这种联系是否符合庄子思想的本意,它反映出思想史阐释中的某些共同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价值目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学思想,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矢志不移的追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获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切实推进和实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与劳动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并进而通过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现实——劳动的"非生产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整个逻辑,最后通过所谓的劳动者与工厂的消失彻底颠覆了马克思主义。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始终是一种无稽之谈和自说自话,他始终没有能够进入马克思的真实语境,因此他所有的发现和批判其实不但没有颠覆马克思主义,相反却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历史穿透力。缺失了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鲍德里亚只能走向文化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9.
《广东社会科学》2020,(1):114-120+255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走向衰落,通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的过程,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交相辉映,推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的培育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势力所趋,必须搞清楚应当着重继承和弘扬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真正体现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时代要求相适应。新时代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创新发展,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20.
孙家荣  杨大鹏 《兰州学刊》2009,(Z1):206-209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回归的基础上重建,在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又通过加强与改进不断推进到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良好的基点上获得了新飞跃、新发展,并不断开拓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