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泉 《天府新论》2019,(3):9-15
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论战”根源于深刻的民族危机,它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政治见解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思想论争同属于近代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二者没有本质分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之争。尽管二者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其最终指向都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无政府主义?蒲鲁东说: “不要政党;不要权力;一切人和公民底绝对自由,这三句话,就是我们政治的和社会的忠诚誓愿。”①克鲁泡特金说: “无政府就是没有统治的意思。”“所谓无政府者,当然是代表无强权的意义。”②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主张废除一切国家政权,反对一切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是反对共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说是探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关于哲学观的争论, 从“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哲学作为反思人生的思想”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探讨为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启示, 那就是: 在当代中国, 作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说”或“学术”而存在,而且是作为人民愈益普及的“学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正> 由蒋俊,李兴芝合著的《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衰落,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领域的开拓。学术界对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研究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的,但长期以来,绝大部分论著涉及的范围局限于“五四”时期,其重点则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研究的范围拓宽到辛亥革命前后,“天义派”和“新世纪派”的思想成为讨论的热点,但对1907年以前和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研究基本上仍属空  相似文献   

5.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包括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普及化、内化、转化.通俗化是前提,宣传普及化是中心内容,内化、转化是目的,其中,内化是解决信仰问题,转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思想史的视野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喜局面。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景 ,学者们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许多种建设性的观点 ,比较有代表性的 ,如“实践派”①,强调面向现实中国和人类实践 ,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资源 ,使之成为推动现实社会发展内在的思想力量 ;如“对话派” ,强调通过与西方哲学 ,尤其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交流和对话 ,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现代思想内涵 ;如“文本派” ,强调回到马克思的原始文本 ,对它进行深入解读 ,从而保持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位。…  相似文献   

7.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按劳分配具有“资产阶级权利性质”,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从资产阶级权利的本原、实质与特征以及消除三个方面构建了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通过批判按劳分配默认“天赋人权”,说明权利是历史、社会的产物;通过对异化劳动以及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权利的本质,突出其“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特征;通过对社会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劳动形态的考察,得出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性质”需要通过自由劳动来消除,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权利”思想遵循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写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青年黑格尔派作家麦克斯·施蒂纳,因其言辞激烈且观点乖张,在思想史上争议极大.他既被看作追逐自由的勇士,又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蛮人,他的思想几度兴盛,对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存在主义和现代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流派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回顾施蒂纳的荣辱兴衰,有助于纠正和弥补对施蒂纳的遗忘,从而重新发现这位“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相似文献   

10.
胡一峰 《学术研究》2012,(4):113-120,160
波格丹诺夫是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思想家.长期以来,波氏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没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没有被纳入其他思潮的谱系之中,成为一种“沉没的声音”.通过系统发掘和梳理史料,可以发现,施存统、周佛海、张伯简等人对波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大量的译介和传播,而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在社会史论战中也大量运用了波氏思想.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影响非常之大,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学者构建中国社会史、社会发展史话语体系和判定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1.
“劳动解放”既是社会主义独特的规范要求,也蕴含着变革社会的实践目标。霍耐特通过对现代劳动关系的规范性重构,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解放”的消极意义,肯定了在当代坚持“劳动解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早期他将劳动视为道德主体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将消极的劳动感受视为潜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反抗要求;后期他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包含了对社会自由的承诺,但这些承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错误地“倒退发展”,这种倒退对于指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性提供了依据。霍耐特对劳动解放的规范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肯定了争取“劳动解放”对于扩展社会自由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跟马克思的历史渊源关系,也由于它们具有的相近的批判性特征,使这种思潮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盛行,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应当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理解多元状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它在当代中国的“嵌入”所产生的矛盾应当从中国现代性运动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由此激活的视角,使跨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研究具有了历史性突破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深入考察卢卡奇与布达佩斯学派的关系,不仅对理解卢卡奇的整体思想,而且对理解布达佩斯学派独创性的理论贡献,甚至对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可能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老师和朋友,卢卡奇对布达佩斯学派成员的影响是决定性、持久性的,这尤其表现在布达佩斯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卢卡奇的人道主义的思想遗产。与卢卡奇孜孜以求现代人身上合乎人性的“好的东西”一样,布达佩斯学派坚守哲学“再现”“类生活”的信念,从人道主义总问题出发,具体地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人的生活。不过卢卡奇没有放弃构建一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而布达佩斯学派则始终对宏大叙事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并试图调解哲学与(后现代)碎片化世界的关系。如果说卢卡奇论证了自由的、理性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拯救,那么布达佩斯学派则主张处在现代性中的偶然的居民可以通过负责任的选择和行动实现存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思想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坤 《江汉论坛》2006,1(12):47-5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观,思想深刻且内容丰富,而它又往往最容易被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进行误读,要么走向无政府主义,要么走向专制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揭示了人的自由的本质,把个人的自由发展看作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最终尺度,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终目的,因而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他们拒斥那种埋没个人自由的“完全虚幻的集体”;同时认为人在国家中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取决于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即取决于把公共的权力限制到什么程度;并把自由时间看作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批判地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应当有开放意识 ,应当理解“全球化”的文化语境 ,在引进、吸收西方当代文艺学成果 ,“洋为中用”时 ,主要应当吸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成果 ,可以批判地借鉴西方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路。其一 ,是发掘马克思思想中长期被遮蔽、未能注意和吸收的思想点 ;其二 ,是把目光注视到资产阶级的当代文化成果 ,提出要像马克思当年吸收黑格尔辩证法一样 ,接受当代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 ;其三 ,是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社会之中 ,试图用马克思的原理和当代伟大的思想成果 ,去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和艺术审美问题。我们还应该时刻关注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庄虔友 《理论界》2011,(9):100-10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坚信自己代表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论战涉及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革命后生产和分配及"绝对自由"等三个方面。通过场论战,基本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思想界限,提高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论战为正处于建党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任务。把“坚持和发展”看作两件事,从序列关系、加和关系理解;或者离开新的哲学探索,抽象地谈论“坚持和发展”,都不能真正“坚持和发展”。只有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高度,进行有材料有观点的创造性思想劳动,才能够“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人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财富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人学意义,是分析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框架下,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的积极存在,必然反映在自由时间之上.自由时间的创造、运用和享有是实现中国梦的路径选择.具体而言,自由时间的创造是实现国家富强的路径选择;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要基础;自由时间的享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姚黎明 《北方论丛》2017,(6):128-132
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也是阐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危机的理论依据.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客观力量来源于“人的自然力”“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资本“无偿”吮吸客观物质世界的三种“自然力”,形成推动社会生产力系统扩张的强大动力.根据这一理论思想,资本过度吮吸自然力,吞噬“自然力空间”,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危机尤其是人的发展危机和资源生态危机的形成机制.这正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要阐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现代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是对17一19世纪先进思想家自由思想的继承和提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目标。自由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指向,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内容。正确理解和运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对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