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世纪诞生的英国治安法官,都铎王朝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中央在地方的代理人.但内战打乱了治安法官的正常运作,治安法官的职权地位一度跌入低谷.旧王朝复辟后,结束了内战中治安法官起伏摇曳不定的命运,治安法官地位逐渐上升浮起,在地方上的行政司法事务几乎无拘无束,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其职权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与此同时,随着英国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出现,使党派政治对治安法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辉格史学始于17世纪末期,在19世纪成为主流的历史编撰方式。它强调英国17世纪宪政斗争以来自由、议会统治和宗教宽容的发展,颂扬辉格党人对英国宪政与自由的贡献。从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英国霸权地位的逐渐衰落、辉格党人(自由党人)政治力量的没落以及历史学的专业化,再加上辉格史学自身的局限性,曾经盛极一时的辉格史学遭到诸多批评,逐渐式微。然而,广义的辉格史学并没有消亡,而是体现在各种历史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3.
19世纪的英国史坛以辉格史学为主流,其思想内核被称为“辉格解释”。在20世纪初辉格史学的地位每况愈下之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率先将对辉格史学的质疑理论化、思辨化,提升为对辉格解释的系统批判,形成了连贯的历史观、史学观与方法观。三者可分别概括为:自然论视角与反道德判断;还原过去与差异性探寻;责任与意义的技艺平衡。巴特菲尔德的辉格批判中不仅有着对辉格解释的具体负面看法和纠正措施,更隐含了与英国史学发展间的深刻联系,对当时的史学思想有革新和重塑之效,至今仍回响不绝。因此,深入阐释其针对辉格解释的批判观念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 政党作为一个阶级、阶层、集团的政治组织,在政治统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党的历史如果从17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时代算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而于1847年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也距今140多年历史了,现代世界各国,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民族独立国家几乎都有政党的存在。近现代各国政治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政党进行的。政党是一定的阶级和阶层,为维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是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开始的。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发展,宗教外衣被抛弃,代之以公开的政治斗争,并且在革命中产生了一整套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对以后美国、法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勾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的同时,指出了现时代的一个大趋势:“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的发展”,并向理论工作者发出了“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的号召.这是强调哲学变革在政治变革中的理论前导作用. 政治变革制约着哲学变革,而哲学变革又转过来成为政治变革的前导,这是中西哲学发展的规律.18世纪的法国落后于英国,但伏尔泰等人以极大的热忱介绍了英国哲学(如牛顿、洛克哲学),从而为法国革命找到了理论武器;19世纪的德国落后于英法,但后来学到了英法的  相似文献   

7.
张小忠 《北方论丛》2020,(2):94-102
海登•怀特早年受柯林武德、汤因比、克里斯托弗•道森等史家影响,但19世纪英国史家为何未成为《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研讨对象?这一疑问既涉及英国史学及史家,又关乎怀特理论中的基本假设。英国辉格派史学的变迁向历史学家提出反思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知识论问题,也激发了怀特探讨英国史家批判实证主义的理论兴趣。怀特一方面以反讽为路径阐述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由科学的客观性向认识论的怀疑主义蜕变;另一方面,以历史主义为线索构建了19世纪欧洲历史意识三个不同阶段,而英国却付之阙如。究其根源,19世纪的英国史家仍未产生系统探讨历史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从1640至1840年代,英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为三种目由观念展开辩论和斗争:免于过分的政府压迫的个人权利,积极参与构建向人民负责的政府的政治活动的权利,以及期待国家帮助穷人免于经济压迫的权利.最早的斗争是为了保障个人财产、个人的宗教自由和表达自由,以及以强力抵制暴政的权利,约翰·洛克和17世纪的辉格党激进派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这场斗争,并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第二场斗争旨在赋予所有男女选举立法机构成员的权利,以使政府向人民负责.从理论上说,这场斗争在19世纪初取得了成功,但在实践中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才最终实现.让穷人免受贫困和经济压迫的斗争在理论上的争论要激烈得多,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头几十年中.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虽然提出了最激进的理念,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何克服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经济压迫.只有在经历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大部分英国工人直到20世纪后期才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9.
闫巧玲 《理论界》2010,(6):106-107
传统农民与现代化关系重大,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与农民问题紧密联系。本文是以18、19世纪法国农民为例,从其在政治变革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性和保守性双重政治人格这个角度来探讨法国农民对法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他们不仅在大革命期间影响了整个革命形势的走向,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法国现代政治体制的形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考察18世纪的英国状况时提出,哲学的民族特点和社会作用与其继承的哲学文化传统相关.德国人继承的是基督教唯灵论的传统,法国人继承的是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英国人则是这两种不同传统的混合,因此,英国哲学具有矛盾的特点,并走向经验和怀疑论.英国人强调的是单个人的社会经验,法国人强调的则是民族性的政治经验;英国人只关注个人利益,法国人和德国人则分别从国家方面和哲学方面强调普遍利益.因此,英国发生的是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进行的是政治革命,德国经历的是哲学革命.其中,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最为广泛、深远,它是整个社会运动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城市英雄主义",则为城市个体在"物化"现实中重构现实、安顿自我开辟了一条审美重构之路.城市英雄主义是19世纪拿破仑精神的革命遗留,科学主义、凡俗世界与历史真实,是其对抗"物化"现实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2.
从1640至1840年代,英国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为三种自由观念展开辩论和斗争:免于过分的政府压迫的个人权利,积极参与构建向人民负责的政府的政治活动的权利,以及期待国家帮助穷人免于经济压迫的权利。最早的斗争是为了保障个人财产、个人的宗教自由和表达自由,以及以强力抵制暴政的权利,约翰.洛克和17世纪的辉格党激进派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这场斗争,并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第二场斗争旨在赋予所有男女选举立法机构成员的权利,以使政府向人民负责。从理论上说,这场斗争在19世纪初取得了成功,但在实践中直到一个多世纪之后才最终实现。让穷人免受贫困和经济压迫的斗争在理论上的争论要激烈得多,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的头几十年中。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虽然提出了最激进的理念,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何克服工人阶级的贫困和经济压迫。只有在经历一系列的变迁之后,大部分英国工人直到20世纪后期才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英国7世纪开始出现教区。教区是最基层的教会管理单位,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共同体,一直存续到19世纪。教区长期影响着英国民众的深层心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模式——以地方社会为中心的,依靠传统文化习俗和社会纽带的自治的社会管理方式。本文主要探讨教区文化模式的本源、作用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经历的重大变迁和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从感觉经验出发,论证了利益、环境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经验事实,表现出批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旨趣,为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青年黑格尔派继承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法国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矛盾只是假象,试图通过自我意识予以克服和扬弃.马克思探讨了超越形而上学、实现人的解放的感性实践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2000年的大选中丧失执政地位沦为在野党,再现了四年前印度国大党的历史画面.国民党和国大党有着惊人的相似,两党的长期执政形成了事实上的一党专政制;又因为相似的原因两党的执政在20世纪末期相继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16.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首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是重大理论突破和伟大革命创举,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自从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特别是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欧洲大国在东方问题上展开角逐.英国力图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其在东方特别是在印度的利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英国为了维持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的畅通,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在19世纪中叶,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两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阿伯丁领导的英国政府"宣布和发动了首相本人反对的克里米亚战争",其决策过程是复杂而艰难的.  相似文献   

18.
顾少华 《学术研究》2024,(1):132-140+178
法国大革命曾于思想文化层面深刻影响辛亥革命。回到历史现场,法国这一事件在中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呈现革命面貌,19世纪前半期它是法国历代君王统治轮替间的普通民变,19世纪后半期则被附着具有变革政体的民主意涵。1899年后它逐渐展现出作为革命事件的意象,并被认定是求权而非诛暴的新型革命。1906年康有为刊发《法国革命史论》,以汤武革命为母题将其重塑,强调它只是发生在法国的汤武故事,属于中国古代革命的诛暴而非求权范畴。在法国大革命是诛暴还是求权革命的争论背后,是革命合法性观念于清末最后十年左右的转型:诛暴不再是革命师出有名的必备前提,求权也是发动正当革命的充分条件。在传统政治文化中作为美好政治意象的贤君和仁政,无法再真正有效消弭革命声音,清廷失去了原先可收摄人心的护身符。这种革命合法性观念的变动,是理解辛亥革命何以发生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把大卫.休谟的历史观或者划入托利主义,或者归入辉格主义。但实际上,无论是其用于解释英国革命的权威论,还是他对与人们的反抗自由、宪制、合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专制的赞成,抑或是对自己倾向托利主义史学观的刻意描绘,又或是其对光荣革命的推崇备至,都源于对英国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客观中立分析,不带有任何党派历史观色彩,所坚持的是中立主义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20.
影响中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远在中世纪时就有了享誉世界的著名大学和公学,但教育普及的水平相对落后.19世纪30年代之前,英国政府恪守自由放任的信条,对教育不管不问,完全由教会和私人举办.19世纪初,普鲁士、法国、瑞士、荷兰等国都建立了国家负责公共初等教育的原则,而英国贵族阶层却极力反对政府承担教育发展的责任.1807年怀特布雷关于政府资助教育的<教区学校议案>被议会否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