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乔森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一说生于1835年),卒于光 绪三十一年(1905年),原籍广东雷州府遂溪县,后定居雷州城,原名陈桂林,字一山,一字木公,又号逸山、颐山,与陈文玉(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瑸(或作"膑",清代清廉中之卓绝者)、陈昌齐(清代翰林院编修)等合称雷州半岛"四陈"名人.  相似文献   

2.
何翀,原名汉冲,字其鸾,自号丹山居士,又号烟桥老人、七十二峰山(老)人,广东佛山南海镇涌堡烟桥乡人,清嘉庆十四年生,生活于1809-1884年间(一说1807-1883年,此处据家谱"光绪十年闰五月卒,年七十有六"),传世作品中有晚至1884年之作. 据《(宣统)南海县志》卷21载,何翀年幼时"家贫,年十二始入塾,读书九阅月,即辞家至会城学画纱灯.性灵敏,承师指授,自有妙悟.时画师有善画美人称苏美人者过,见其落笔飞动,立视久之,因赞其笔法超妙,惜以所学屈其才,属令从学,转告其师,师许之.  相似文献   

3.
湛若水,字元明,初名露,后改名雨,字民泽,广东增城县甘泉都人,学者称为甘泉先生。生于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享年95岁。湛若水是广东著名学者江门学派创始人陈献章(即陈白沙)的门弟子。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才从学于江门,却为白沙所赏识,白沙晚年声称将钓台衣钵付与若水。若水在白沙身后,于弘治十八年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编修。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在京师初识王守仁。正德七年(公元1512  相似文献   

4.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南通人,近代立宪派、资本家.光绪二年(1876)为淮军提督吴长庆幕僚,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始创办纱厂、轮船公司、垦牧公司、银行、铁路等实业。清末又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1909年当选为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和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等职.他经历了清王朝、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闽政府等三个时代,为官五十年,对内外政策有不少看法;他的实业生涯,也有三十年之久,在经济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他有丰富的变法思想.对当时和后来影响颇大,为此,甚有必要进行分析与探讨.张謇十分重视法,他认为,如欲天下走上轨道而达到太平,没有法是不行的,所谓“微法律末由矣”。要避免相互间的争斗和解除人民的痛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三年十月(1877年11月),随中国第一位驻日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这段经历对黄遵宪维新变法政治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及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影响。光绪八年(1882)春,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这一时期确定了坚持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的政治思想并坚持了一生。  相似文献   

6.
清王朝统一新疆,平定准噶尔,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本文就阿克敦伊犁之行,评述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阿克敦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兵部侍郎、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署广东巡抚,再署广西巡抚。至到雍正六年(1728年),“因罪夺官下狱”仕途一度受挫。后来曾在征讨准噶尔的前线协办军务。由于他熟悉一些准噶尔事情,被调回京城,由雍正帝面授机宜,于雍正十二年八月充当副使,与另一名副使罗  相似文献   

7.
唐景崧与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清末唐景崧,人们自然会联系到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当中的所作所为。然而,唐氏并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留有功过,在广西桂剧发展史上,也有他一定的地位。唐氏字薇卿,又字维卿;道光21年(1841)生于广西灌阳县,光绪29年(1903)死于广州。同治4年(1865)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候补主事。中法战争之役,请缨自荐,前往越南争取刘永福受清廷节制,并支持黑旗军抗御法军侵略,因而薄有声名。中法战争后,唐氏先后任福建台湾道兼按察使,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8.
何启(1859—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广东南海.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改为“皇仁书院”).后赴英国留学,学医和学法律.光绪八年(1882年)回香港,任律师.十三年创办雅利氏医院,附设有西医书院.孙中山即于这一年进西医书院学习,故同何启  相似文献   

9.
明代的科举制度,在洪武年间定制后.在永乐、洪熙、宣德及其后来的历史时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其中对明代政治史及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则是创造性地增设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考庶吉士之选,始自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但洪武年间的庶吉土,带有实习性质,尚不专属翰林院管理.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任职的新进士俱称为“庶吉士”;而新进士之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任职者则仍称之为“进士”,亦称“观政进士”.庶吉士之专隶翰林院培养,实始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明成祖朱棣命学士解缙选才资英敏者29人就学文渊阁.由阁臣考课.“司礼监月给笔墨纸,光禄(寺)给朝暮膳,礼部月给膏烛钞人三锭,工部选匠第宅居之.且时至馆召试.五日(?)休沐,必使内臣随行,且给校尉驺从.”三年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留用.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成绩不合格者出为科道、知县等官.从此,明代庶吉士遂专隶翰林院管理.  相似文献   

10.
董文焕(1833-1877) 字尧章,号研秋,研樵,山西洪洞县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声较著的诗人、诗律学家。他幼即聪明好学,咸丰六年(1856) 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充武英殿国史馆协修等职。同治四年(1865) 董被委以甘肃甘凉兵备道员,路经陕西,为巡抚林寿图奏旨委办山西米捐总局事,同治十一年(1872) 被表为甘肃巩秦阶道道署。董文焕后被委办厘金局,  相似文献   

11.
论刘熙载的文艺思想——《刘熙载论艺六种》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以清嘉庆十八年(1813)出生于江苏兴化县。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二十四年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留馆学习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正式踏上仕途,是年三十五岁。此后供职于京城约十年,未得升迁。咸丰七年(1857),请假到山东禹城开馆授徒约三年,于九年底回京,仍为翰林编修。十一年,受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请,前往武昌任江汉书院主讲。及至,正值太平天国西征,大军迫近武昌,生员星散,便复折回,沿原路北上,经河北,过太行,入山西,浪迹汾水一带。同治即位,受诏回京,  相似文献   

12.
苏六朋,字枕琴,广东顺德勒流南水村人,清嘉庆至光绪初年(1791-1875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有四说,一作(1791-1862年),或作(1798-1875年),或(1798-1862年),或(17967-18617年)。其号众多,有的从其名或字得之,如"怎  相似文献   

13.
朱次琦(1807—1881)字浩虔,一字子襄,号稚圭,广东南海九江乡人,世称“九江先生”.早岁就读广州越华、羊城两书院.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人,二十七年成进士.咸丰二年(1852)奉诏出使蒙古.同年秋,知襄陵县事,在任上兴利除弊,深受百姓爱戴.次年春去官归里,讲学于礼山草堂凡二十余年.粤督阮元屡聘主讲学海堂,均辞不就.光绪七年(1881)获授五品卿衔,旋卒,终年七十五岁.一生治学,主明理达用,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硕德高行,博极群书,其品诣学术,在涑水(司马光)、东莱(吕祖谦)之间,与国朝亭林(顾炎武)、船山(王夫之)为近,而德器过之”.①著有《国朝名臣言行录》等,门人辑有《朱九江先生集》,学海堂刊有《是汝师斋遗诗》一卷.  相似文献   

14.
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首先召见的维新志士是康有为和张元济。晚近对康有为的论著很多,而对张元济的评述却少。本文准备就维新运动时期张元济的思想和活动,进行初步探索。一张元济,1892年(光绪十八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充总理各国事务衙  相似文献   

15.
雪堂此诗见《罗雪堂先生全集》续集之第四册《贞松老人外集》卷四。公不常作诗,30岁以后更少作,即作也不存稿。此四截句偶见公手迹,首有附注:“壬午秋初游此园,中间数数今廿二年矣。”壬午乃光绪八年,公年17岁,时应乡试报罢,纡道省尧钦江宁故得过苏,而廿二年则当在光绪廿九年癸卯,时正长江苏师范学堂,当年即谢事去矣。园即留园,时园属昆陵盛氏。  相似文献   

16.
王可 《学术研究》2012,(11):161
广东梅州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境内的阴那山麓,离梅州城45公里。唐代福建高僧惭愧法师(俗名潘了拳,自号惭愧)于咸通二年(861年)在此开山建茅寮,咸通七年(866年)圆寂后,为了缅怀他的德泽,由门徒及附近乡人兴建庙宇,初名"圣寿寺",明洪武  相似文献   

17.
张謇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4月(清光绪二十年三月),清政府在北京举行三年一度的会试.在这次会试中,张謇一甲一名,状元及第.授修撰,供职翰林院.张謇在京供职未久,便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一爆发,他立即投入反侵略的主战活动.同年10月,他因父亲去世,回籍丁忧.张謇参加反侵略战争的主战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影响较大.本文就此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8.
《知新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创办的机关刊物。关于它的停刊时间,众说纷纭,兹归纳如下:一、1898年1月(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郑慧英等编《中国杂志总目提要(1815~1936)》持此说。二、1898年12月。主此说者有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历史博物馆主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中集)》、余家宏等编《新闻学简明辞典》、潘贤模《鸦片战争后的香港报刊——近代中国报刊史初篇》。与此说类似的还有陈恭禄的“发行二年停刊”说。(见《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三、1900年7月26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一日)。冼玉清《广东大力提倡变法维新的报纸——谈清末的〈知新报〉》主此说。(见香港《大公报》1964年8月27日副刊《古与今》)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和著名诗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起先后出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同伦敦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被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驻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文化和明治维新历史,写成史著《日本国志》和民俗、文化诗作《日本杂事诗》,给中国的维新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改革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后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积极协助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20.
谭承耕 《船山学刊》1996,(2):169-178
张百熙,字野秋(一作冶秋),湖南长沙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治年间考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学政或主考官,后又入朝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管学大臣、邮传大臣等要职。任管学大臣时,曾主持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