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秀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38-41
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反映了他一生所追求的"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学术志向,及对哲学前途和命运的极为深切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探索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心理历程,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独立、批判的精神,惟有保持精神独立、自由思想,才能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和伟大的思想创新。 相似文献
2.
平飞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6):1-6
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一次学术创新活动.透过中国哲学史书写的总体演进过程,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三个话语系谱和三种叙述模式,以及书写者的哲学观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商聚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又是当今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普遍开设的课程。但是,近年来关于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却开展得不够。必须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才能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本文对该学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回顾和评析,进而对该学科的定义及体系建构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家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胡治洪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5(2):64-69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是以学术主旨为“经”、以学人为“纬”,四是以学理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五是以学人为“经”、以学术观点为“纬”。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的诠释体例是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诠释体例。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4(1):38-42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34-3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前史指的是197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源自马克思对自己哲学体系创建的回忆中,途经恩格斯的提炼和放大、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根据时代的精神的解读。在此进程中,剧中人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精神实践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后世学者的描述又带着描述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痕迹,每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奔泻流淌至我国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相似文献
9.
高秀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即“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范式与书写范式(张岱年先生后来称之为“问题解析体”),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周海春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65-467
中国哲学史的未来建设要处理如下一些问题:哲学和哲学史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中国概念中包含的古今中西以及文化、地理和阶级性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当代史和本来的历史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公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3):38-41
本文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为背景,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权".对"权"这一范畴的注释肇始于孔子,经过孟子的发挥,到西汉董仲舒时形成一个高峰,最终在宋代的理学家那里得到了完成.对"权"的不同诠释,一方面具有本体的意义,另一方面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对"权"的诠释是时代的外在要求和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记录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2):24-28
黄宗羲的历史哲学以《周易》的变通思想和历算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在论述历史发展时,强调变革的重要,对"变"与"不变"、"时"与"势"等重要历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于"一治一乱"这一传统历史哲学问题,黄宗羲既怀疑它的可靠性,又没能走出这个圈子。在导致历史运动的诸因素中,黄宗羲强调人的"仁义之心"的力量,考察了人的主观动机对历史事件的重要作用,明显带有阳明心学的印迹。黄宗羲提出一切历史变革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利益,并在此基础上极力批判君主专制,要求变革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李永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4-38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14.
文章所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一个方面。它所讲的“结合”是相互的,即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哲学也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途径和方法,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论证,这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殷学明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6):836-840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殷学明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36-840
本事批评作为一种动态持存的批评范式之一,是绵延时间下的历史哲学批评,其本质是向未来开放的“回忆”,以此达到历史、现实视界的融合。中国素有“无典不成诗”的本事批评观念,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魅力的本事批评史论和重实际、不穷究、伦理政治化、诗性化以及历史意识缺失的特征论和形态论。本事批评在中国文论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意义,为世界文论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翎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2):71-71
从历史上看,化学的主要研究形式是分析.无论是实践分析还是思维分析,均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正是在促进整个化学的发展中奠定了分析化学自身的地位.分析是综合的前提,综合是分析的发展.只有两者的辩证结合,才能深刻把握化学事物的规律与本质.现代分析化学要适应新的进展,必须更深更广地拓宽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陶德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37-38
如果说,古希腊哲学包含了后来西方哲学的萌芽,那么,似乎也不妨说《周易》经传也包含了后来中国哲学的萌芽。中国哲学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人类哲学思想宝库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源盖出于《周易》。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哲学的兴起,目前国内学者对经济哲学的学说众说纷纭。从经济学的哲学传统———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学史中的研究范式的转换,通过对经济命题的完整阐述和科学推理,证明经济学发展的客观逻辑性,使之符合逻辑发展进程。对于理解和分析经济思想史中的各种研究纲领和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5):11-14
直觉是非理性因素之一,是人的精神素质的部分,在人的主体结构和人的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东方,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阐述了其直觉思想。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上关于直觉思想进行简略的梳理,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进行评价,旨在有益于得出正确的直觉概念和对直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