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学中“身份”的主题,以及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分析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一篇小说《寄宿舍》。在对主要人物的身份分析,小说中的权力关系分析后,可以得出看似普通的婚嫁故事背后有权力话语对人物的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方意识流小说“前景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意识流和意识流小说的形成与发展,并重点以爱尔兰意识流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研究对象,分析意识流小说的文学前景化特性。这一研究对深化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创作形式、叙事艺术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峻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9-160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师,其《尤利西斯》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意识流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及其独特的人生追求,重点介绍和评价了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及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道路,并指出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为艺术创新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5.
但丁的“讽喻诗学”是乔伊斯批评理论主要来源之一.乔伊斯认为现代小说家应该像“弥撒”仪式中的神父一样,从日常经验的“面包”中创造出永恒的艺术.他的《都柏林人》描述爱尔兰社会信仰缺失、精神瘫痪的状态,并通过挖掘“顿悟”的讽喻功能,具体展现小说人物如何建构充满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另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著名作家乔伊斯的名著《尤利西斯》(1922),这部警世之作,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已被世人所承认。其艺术价值,逐日明朗。昔日的非难,渐渐烟消云散。爱尔兰政府已把6月16日定为“布卢姆日”。6月16日,为小说所描写的内容,全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与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创作观念上都追求形式创新,解构传统叙事结构,同时通过各种技巧进行共时性写作。他们通过主观的、非理性的写作,以力求最大限度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真实,从而更好地展示小说人物的意识活动,揭示生活的本质与人性,以此构建小说内部世界可能的平衡与和谐。乔伊斯与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建立了新的美学形式观,为文学阅读提供了新视角与新的审美经验。乔伊斯与伍尔夫的作品代表了英国小说艺术的一种极致。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结果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诸多学科领域的重视。但对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面语或会话层面,很少有研究从语码转换的心理机制对写作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以藏、汉、英三语语码转换过程为基础,分析语码转换的心理机制在藏族大学生英文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探讨应对措施,以期提高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中的会话语料极为丰富精彩,其中体现出较强的语境规约。语境规约是指语境的固化和深层化,有着一定的语言形式特征。《金瓶梅》会话中的语境化线索主要有语码和角色转换、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相对韵律模式。《金瓶梅》对语境规约的非语言微观基础描写得不够充分。对于潘金莲、西门庆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变化多端;而对于武大郎、武松而言,表层语境和深层语境的关系基本明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比研究亨利·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佳作《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与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小说巅峰之作《尤利西斯》的不同特点与相同之处,论证了不同时代的文学之间彼此影响和互相依存的事实,探讨了不同流派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与反映现实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要离传奇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诗外传》与《吴越春秋》中的要离传奇在文本上有着明显的前后继承痕迹。从文本分析上看,《韩诗外传》在情节上多想像、虚构成分,影响着《吴越春秋》中的情节,使之表面合理而实荒幻,最终有别于史而成其为小说;在叙事结构上,《韩诗外传》的故事时序为早期的初具形态的历史演义小说所接纳,并在叙事时序上有所超越;在叙事情境上,《韩诗外传》的作者叙事情境为后来的讲史话本、历史演义小说所采纳,《吴越春秋》则在局部情节中以人物叙事情境之名而行作者叙事情境之实,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全知全能型人物叙事情境的风气之先。《韩诗外传》的文学性,对早期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智慧 《云梦学刊》2005,26(2):84-86
是“莎菲”“震惊了文坛”奠定了丁玲在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莎菲”的魅力源自其作为主体的女人而包蕴的自我意识的独立张扬,性别意识的幽微精妙和作为自主的人对本能意识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同;是女性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决定了莎菲形象的独立,卓异,而这特立、卓异的形象开启了文学史上女性形象个性化、复杂化、性别化的性格塑造,为女性书写和书写女性提供了一种开拓性的借鉴,引导女性文学走向了更丰富多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叶中强 《学术月刊》2012,(7):115-125
沈从文历来被视作一个"乡土中国"的指符,然一个悖论式现象是,沈"进城"与"返乡"的姿态同样坚定:他在心理上留恋乡土,却义无反顾地离开;他在现实中急欲进入的都市,却成为小说中蔑弃的对照物。如此解读其"都市"语义,可见一种站在"知识阶级"门槛上的边缘自觉,形塑了其特定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而其与"都市"互为"他者"的"湘西",则是在一个置身其中的社会人文秩序的压抑下被激活的理想世界,本身即是"现代—都市"的产物。究其作品内蕴,则又见:在疏离政治、逸越道德、面向俗世、重视人欲,甚至标新立异方面,上海乃至"后上海"时期的沈从文,与所谓"海派"具有一种精神内质上的共通处。而在不同都市社会生态的转换中,沈从文自身完成了从一个远眺知识中心的"乡下人"到都市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迁移,其身后,则铺衍了一条京海合流的生命轨迹。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是作者刘勰"弥伦群言",广泛汲取了在其之前影响中国写作思想的几乎所有的思想资源,立足于创作实际,建构出的体系严密、思想完备、集大成式的文论著作.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到立论的逻辑起点,从对基本写作思想的表达到对具体写作观点的陈述,<文心雕龙>都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写作观念和写作经验,为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建构现代的民族文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性文本.  相似文献   

15.
郭建辉 《云梦学刊》2009,30(5):118-12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希克厉占据着小说的中心,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对希克厉专制和残暴等表层性格上的评价,多是以现实的道德评价代替审美判断,但从希克厉的爱情缺失和复仇意志形成角度,可以找出其人格恶化的客观原因:更主要的,他复仇中表现出的惊人的爱和恨、力量和征服意志,他性格深处葆有隐在的温情。希克厉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在现实道德层面显示为恶,但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秦秋咀 《兰州学刊》2008,(1):193-195
《典论·论文》将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升了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是建安时期事功观念在文学领域的映照,也与建安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息息相关。《典论·论文》的文章价值观有其典型意义,但尚未获得时人的一致认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文学以乡土之外的观念对农村和农民进行文学想象和叙述,它造成了真实农村图景的遮蔽和放逐,而赵树理的创作是个例外。他既是知识分子又不完全认同“五四”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既倾向于农民的价值观又不是纯然的农民。他的农村书写与农民、革命意识形态之间一度形成良性互动,故其作品被奉为文学经典。后来因他执著的写实立场与当代文艺规范发生摩擦而产生裂隙,最终导致其文学命运的坎坷。  相似文献   

18.
刘宇凡  刘建辉 《河北学刊》2012,32(4):101-104
经过长期探索和反复锤炼,贾平凹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写实为主调的艺术追求则构成其内在的发展动因.这种艺术追求符应于他的以乡土为根柢的精神皈依,易于形成为人称道的民族风格和中国做派,但在应对现代性追问时显得乏力,在实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功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6,26(1):126-136
林语堂酷爱和痴迷明清小品,将它视为精神和灵魂的源头,这是其他中国现代作家所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 主要与周作人的倡行、小品文的特质、作家的性情及对当时文坛的不满有关。明清小品帮助林语堂确立了生活的艺术观,赋予了他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审美趣味,强化了他对常识的尊重等。林语堂对明清小品的超越意向在于:具有更多的现代思想意识,更富于放逸、自由和优雅的气度。当然,过于崇信明清小品使得林语堂因袭大于创造,还由于躁动大于静穆,林语堂就不能像明清小品作家一样对物性和天地道心有更深刻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