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利涉大川”是《周易》卦爻辞中的常用语,它在《需》、铜人》、《蛊》、《大畜》、《益》、《涣》、仲手》卦的卦辞与《颐》卦上九交辞、《未济})卦六三交辞中出现,共九处;《谦》卦初六交辞的“用沙大川,吉”,取智与“利涉大川”亦同。而《讼》卦辞“不利涉大川”及颁协六五交辞“不可涉大川”这二则反面训诫之语,则与“利沙大川”形成对照。“利涉大川”在“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传》)的卦爻辞中于不同的“卦时”“变位”多次出现,其取象设备的象征意蕴、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启示,值得深入探析。一、“利沙大川”的…  相似文献   

2.
一部古老的《易经》,卦爻辞文字长短不一,少有一字,多则近十余字。卦爻辞又和吉、凶、厉、悔、吝、咎等判词紧密相连。有的卦名直接置于卦辞之首。《易经》历经传抄变化,衍文字句也在其中,难辨正误。这些诸多因素,给《易经》卦爻辞的断句和解释带来混乱,难于整齐划一。但是,我们从这些混乱现象中,也发现有规律可循,有必要探索其断句法则,这对科学解释卦卦  相似文献   

3.
比较今本、帛书本、楚简本与《楚辞》所及《周易.蹇卦》的"经文",可以发现诸本中该卦卦名、卦爻辞及卦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说明了以上诸本作者在该卦命名、拟辞及卦义理解上的某种不同。屈原《离骚》所及该卦卦名及卦爻辞,既与《离骚》的主题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屈原既熟悉易学,但却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境况对之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易经》为我国第一部散文集试说苗丰新《周易》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老文献,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见证,在中国文化史上无愧为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然而,历经三千余年,人们仍未彻底揭开她的面纱,看到她的真面目。尤其做为《周易》主干的经文,即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仍被卦画...  相似文献   

5.
试论《周易》复卦的返璞归真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望书  王宏 《云梦学刊》2011,32(3):77-79
《周易》复卦中蕴含着返璞归真智慧,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回复自然本真之态,并试着通过对其卦爻象、卦爻辞的解释,探讨复卦叫人信守自然之道的哲理,以便人们能效法复卦,顺道而为,远离胡作非为,增进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6.
今本《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多“用”辞一爻)卦含卦名与卦辞,爻含爻题与爻辞.《易传》凡七种十篇,包括:(一)《彖传》上下两篇;(二)《象传》上下两篇;(三)《文言传》;(四)《系辞传》上下两篇;(五)《说卦传》;(六)《序卦传》;(七)《杂卦传》.据《汉书·艺文志》载:“易经十三篇”.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易经》在西汉中叶之前都是单独成篇,而不附于《易经》之后.熹平石经《周易》就是十二篇,《易经》和《易传》都是单独成篇,并不附于《易经》之后,这便是西汉中叶以前《周易》“经”和“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7.
<正> [说明]: 本文以我国学者对《左传》、《国语》引用《易》例的研究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新的材料,就《周易》“经”、“传”的创作年代提出作者的看法。其中从古韵出发,推测卦爻辞的本来面貌,并以《乾》卦为例提出卦爻辞“试探性复原”的形式,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今据《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七十九卷第四期(1959年10月——11月)译出,供国内研究《周易》者参考。本文作者赫尔穆特·威廉,生于1905年,汉名卫德明,著有《变化——周易八论》《易经中的天、地、人》等有关《周易》研究的专书。  相似文献   

8.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计十篇,故又称十翼。前者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后者始于春秋中期,成于战国末年。二者的产生间隔七、八百年之久,体现在其中的哲学思想,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以社会实践和日常  相似文献   

9.
张荣贵  丁伟 《船山学刊》2019,(4):107-112
从两性关系变迁的角度看《周易》,其六十四卦体和卦爻辞至少在两性关系上呈分离状态:《周易》六十四卦体是从《连山》《归藏》发展过来的,也许早在母系氏族,最迟肯定不晚于尧舜禹时代的产物,这个时期产生的阴阳观念只能跟平等、和合等理念相关,体现人类早期的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而卦爻辞则是父系社会体制较为完备下的产物,与当时社会尊男贱女的等级制相适应,其阴阳观只能是崇阳抑阴,但受卦体思想和母系社会遗风影响,仍然坚持阴阳和合。显然,卦体与卦爻辞虽有联系,但在对待两性问题上,由于各自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二者不同的观念,《周易》阴阳和合观从阴阳共尊到崇阳抑阴的转变,既取决于又反映了社会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周易"、"易经"称谓使用不一,何者包含《易传》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证和梳理指出,权宜的称谓是以"周易"指古经(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以"易经"为包含古经和《易传》的合称。名义的确定对于以经传分离为学术背景的现代易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过去人们只认为它是一部哲理著作,但我认为其卦爻辞中也有许多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呈现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 《周易》卦爻辞是殷周时代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有关于“丧羊于易’’(《大壮》六五)、“丧牛于易”(《旅》上九)的记载,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又有关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用伐鬼方,三年有享于大国”(《未济》九四)的记载,《正义》云:“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据此,这当是指公元之前一二二八年殷高对外的武功。还有关于“帝乙归妹”(《泰》六五、《归妹》六五)的记载,这是殷商末年帝乙嫁妹给周文王父亲王季的故事。还有关于“康侯用锡马蕃庶”(《晋》卦)的记载,这是说康侯用成王赐给他的马进行蕃殖,等等。这些史实证明:《周易》卦爻辞当是殷周时代的作品。《系辞下》所谓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中国最古的文化典籍之一。古代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重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传”十篇,称为“十翼”,亦称《易大传》。所以《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自汉至唐,并无异说。北宋欧阳修著《易童子问》,开始怀疑“系辞”非孔子所作。近代以来,疑古思潮高涨,于是有人认为《周易》古经是春秋时代的作品,《易大传》更非孔子所  相似文献   

13.
试谈《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大传共有七种,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其中《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共得十篇,古人称为十翼。司马迁说:“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班固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后儒多相信十翼是孔子所作。宋欧阳修始提出十翼“皆非孔子所作,……亦非一人之言”之说。(《易童子问》)以后继承欧阳而加以论证的,大有人在。近代有人怀疑十翼中有汉人作品。按《文言》《系辞》中有三十个“子曰”,这个“子”称颜渊为“颜氏之子”,当然是孔子。无论是否假托孔子,都足以证明十翼非孔子所作。(采《崔东壁遗书·洙泗考信录》说)《晋书》记:“汲冢得书,有《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可见象《说卦》这类易传,战国时代已经出现。说十翼中有汉人作品,并无坚确的论据。管见以为十翼都写于战国时代,正如欧阳所说“非一人之言”,《彖》《象》比较早些,可能在春秋末期。十翼都是《周易》古经的注解,讲义理,也讲象数;有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很明透的理论,但也带有一些巫术色彩和神秘意味;对于《周易》古经的意蕴,做了一些正确的说明,而突出的是抒写作者们(以下简称作者)的世界观,好象借《周易》古经的旧瓶,来装自己的新酒。由于作者不是一人,说法不免有所分歧,可是主要观点,并无矛盾。十篇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发挥,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周易》大传是一部古代哲学的著作,又是一套崭新的《周易》学,比起《左传》《国语》中的《周易》学,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预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方面应取何种人格、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的精要论说加以归纳,即认为只要按《周易》卦爻辞的旨意去行事,去调节自己的言行,就能事事如意,无不符合人生的准则,就能成为他人仿效的榜样.《周易》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众多的作《易》者对自己、他人及华夏先辈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本文所论,仅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张崇琛《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之间有着某些相似。而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种相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三百篇》中,反映忧患意识最多、最充分的要数《小雅》了。象《小雅》中的《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  相似文献   

16.
《周易》卦爻辞中之贞悔考(续篇)李西兴陕西历史博物馆四、贞吉悔亡通释1.《成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九四爻变生《蹇》卦。其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按:《周易》卦爻辞多取材于殷周之际的筮辞。当时殷周对峙,周在殷之西南,殷在周...  相似文献   

17.
<正> 《周易》一书有经有传。《易传》约有五千字,作于西周初年。《易传》七种,《彖》、《象》、《文言》、《击辞》、《说卦》、《序卦》、《杂卦》。汉人以为孔子所作,是不对的,当是战国时代儒家所作,并不出于一人之手。作者借解释《易经》以阐述他们的世界观,构成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儒家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提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迄今为止,只知道《连山》的头卦是艮下艮上(?),《归藏》的头卦是坤下坤上(?),与《周易》一样,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卦象,其他卦的详细内容不清楚,因而现在可以确凿举为论据的是《周易》。①《周易》所载伏牺八卦次序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合而为四象,四象合而为两仪,两仪合而为太极。这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中国古典式的图解。②《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象都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图象,如天地(?)否,地天(?)泰,水火(?)既济,火水(?)未济。这些卦象在一分为二的每一方又都包含着“三”。这也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中国古典式的图解。③《周易·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  相似文献   

19.
殷墟文化与商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完善三段曲折历程。若问重卦的作者在哪里 ,大抵如此而已。(二 )解决了《易经》的来源问题。关于《易经》的来源问题 ,千百年来为历代学者所迷惑不解 ,而仅滞留于司马迁伏羲画卦、文王演易之说。此中之缘由 ,就是从未找到在《易经》诞生之前一时代实物证据。用形象的说法就是《易经》之父何处觅。如今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遗物中才真正认定了《易经》的父位。我们现在就以安阳小屯南地发现的易卦卜甲为例 ,并与《易经》上的基本内容相互对照来看看它们之间的“父子”承继关系。《易经》的框架结构 ,基本包括卦形、卦名、卦爻辞和九六学四…  相似文献   

20.
《周易》作为中国的文化古籍,不仅影响着中国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模写天地"的思想精髓,更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易》之动静、卦爻象、卦爻辞、天人合一精神,进一步揭示《易经》模写天地之根本,并进一步窥探其在当今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层面的积极因素,发现古代文明成果在当代闪耀光芒之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