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学术》2007,(3)
自从中国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围绕节俭与消费问题学术界展开了诸多讨论,形成节俭赞成论和反对论。当下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在其背景下力主超越传统节俭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局限,建构新节俭主义观念,以此来超越悖论,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消费观经历了一个从倡导“节俭”走向倡导“高消费” ,又从倡导“高消费”走向倡导“环保消费”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消费伦理的变革面临着两种社会经济基础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具有特殊性。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殊性 ,跨越“高消费”阶段 ,直接从“节俭型”消费转向“环保型”消费 ,构建中国社会新型的消费伦理和消费模式。中国当代消费伦理精神的核心与主流仍然是勤俭节约。节俭与环保消费有相通性 ,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反映了人类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消费的巨大差异。倡导环保消费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的节俭消费的简单回归。新型消费伦理不会自发地形成 ,需要人们自觉地构建。  相似文献   

3.
韦伯关于节俭、禁欲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桑巴特关于奢侈与资本主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经典对决.虽然韦伯和桑巴特只是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动力的一端,但他们共同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与悖论.回顾这一经典论争及其背后的相关社会理论意义,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社会的多面性与社会研究的歧义性,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多维动力及其相互作用,同时对现代社会以消费促进社会发展的发展模式和内在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奢侈与节俭,都是生活所必需的,并相生相克地既构成个人生活和劳动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动力。节制的原动力是“为了生活”,呈内敛性质,体现成人的美德;奢侈的原动力是“享受生活”,呈扩张性质,张扬成人的尊严。奢侈与节俭相生相克,必遵从限度生存的法则,形成奢俭适度的辩证法:奢侈逾度,必是恶;节俭逾度,亦是恶。以限度生存为依据,以奢俭适度为准则,建设奢俭适度的道德,必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展开;努力于前,须着眼于奢俭适度的制度建设和政府表率;着手后者,公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应以俭朴为原则;大众性个人的奢俭适度,宜鼓励通过勤劳创富而“足欲”。  相似文献   

5.
国内对节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节俭的内涵、节俭的评价和节俭教育。关于节俭的内涵,学术界多是从与节俭相关的范畴出发认定节俭,而不是从节俭本身内在的属性进行规定,总体上存在认识模糊之嫌。关于节俭的评价,学术界主要存在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功过两分说三种认识。关于节俭教育,学术界主要针对学生和领导干部两个群体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各级政府官员及普通人来说,都是改善其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时期,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及个人的长足进步,只有不断调和传统节俭观与现代消费观二者之间的冲突,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修养、坚持合理性的适度消费以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今社会的奢侈之风,构建节约型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家经济伦理思想的特色,在于始终贯串着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统一。它通过对劳动和节俭的双重思考,揭示了劳动和节俭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又是一个道德价值范畴。通过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双重思考,指出人类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既是一个经济学的分配问题,又是一个道德价值取向问题,并强调在这种关系的处理中坚持“义”的“利”导向、“利”的“义”导向、公利与私利相统一的原则。墨家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其理性主义的外向型思维和独特的功利主义观照和渗润的结果,为今天建立新型经济伦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节约富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各个收入群体、企业、家庭和政府都是节约的主体,构建节约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等问题;何玉长则从国家战略角度论证了节约型社会是富国之策,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治国理政的必然要义。习近平关于勤俭节约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节约思想和“廉价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精神为文化传承、以中国共产党的勤俭节约思想为直接来源、以习近平总书记自身成长阅历与治国理政经验为实践总结,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勤俭节约的本质,回答了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勤俭节约、在什么背景下勤俭节约、从什么维度勤俭节约以及如何勤俭节约等一系列有关勤俭节约的根本问题,为建设清廉党风、淳正社风、军队作风、生态民风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荀子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要求人类尊重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物尽其用,从长远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荀子要求人们遵循时令,节约用度,有节制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佩琦 《河北学刊》2008,28(1):72-75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发达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楚炫  王存宗 《河北学刊》2007,27(3):249-252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加重了能源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色彩,也进一步凸显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发达国家已有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保持经济不断快速、稳定地持续增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借鉴发达国家在节约模式、节约意识和法律观念上的有益启示,以便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等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张显清 《河北学刊》2008,28(1):63-67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8,28(1):67-70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陈支平 《河北学刊》2008,28(1):70-72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民族意识。由于文化自身的价值悖论,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最下,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中都或多或少带有这样或那样的非理性因素。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中确立自己的稳定的地位,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活性化问题。这取决于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所达到的文化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20.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